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告状”行为对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大部分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让老师烦不胜烦。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正确对待其行为对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小学生发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作简单心理成因分析,并且进而尝试探讨行之有效的疏导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 心理成因 疏导对策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基本定义
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他人违反学校或班级规范的事件,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或处理的行为。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其中向老师告状是小学生发生的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
二、小学生爱告状的心理成因
(1)求助心理
小学生年龄小,非常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当小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纠纷时,会通过告状请求老师保护或求得公正裁决。如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冲撞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弱小的一方可能产生委屈、愤怒等心理,并向老师告状对方的不当行为,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裁决,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得到心理平衡。例如,两个学生同时来向老师“告状”,一个说:“他打我!”另一个说:“他先骂我的。”他们的意思是让老师评判谁对谁错。这时,老师不应简单地说谁是谁非,要调查实际情况,再耐心教育他们。
(2)嫉妒心理。
妒忌是由于他人的成绩、荣誉或条件优于自己而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一些小学生希望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或希望通过告状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同学犯了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通过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好的表现,以便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3)报复心理
一些小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吃了一点小亏便斤斤计较,非得讨回便宜才罢休。具备这种性格的学生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和自己相关的外因,极易出现内部心理冲突,为了求得内部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这类学生“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以牙还牙”,甚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快感,获得心理满足。
三、疏导孩子“爱告状”的对策
(1)关注与倾听真实心声
关注与倾听是教育界的一种艺术,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方式。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当学生来“告状”时,不管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教师不能责备“告状者”:“这有什么好说的,没事找事。”这会使得告状的同学心生怨恨,对老师产生不满的情绪:老师偏心,老师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告状”,与他们同喜、同怒、同乐。只有在得到学生“信任”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话直說,有话实说。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教师才能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2)教育宽容之道
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爱告状的孩子往往爱盯着其他同学的缺点看,一旦别人做得不好就急于报告。如果平时这个学生与自己有过节,就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来报复。教师要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也都可能犯错,身边的同学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不断地把别人的缺点放大。有的错误并不是原则上的,我们要学会宽容。因此,除了“受理”孩子的告状,我们更要教育其宽容之道,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3)体验扬善之乐
在班级中,让这些爱告状的学生多扮演一些“小老师”的角色,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要对这些同学多鼓励,给他们的心灵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多一份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帮助别人,增加干劲。当他们帮助了别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人的乐趣,让学生渐渐懂得:扬善是值得夸奖的,并且真心地去理解、悦纳、欣赏其他同学,有着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会让自己赢得更多的友谊。“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扬善其乐无穷!
四、结语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小学生身心健康还有待于完善发展,他们对集体生活还有待进一步适应。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今天我们在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人之初”之时,认真分析、科学引导、正确对待其告状行为,多多疏导其情绪,矫正其行为,指导其方法,明天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代个性和谐和全面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的优秀人才!孩子们,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让我们一起荡起“宽容”“扬善”的双桨吧!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2003:56-58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18-20
[3]周长秋.谈老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出版,2007,(6):42-44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2):21-24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 心理成因 疏导对策
一、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基本定义
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他人违反学校或班级规范的事件,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或处理的行为。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其中向老师告状是小学生发生的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
二、小学生爱告状的心理成因
(1)求助心理
小学生年龄小,非常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当小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纠纷时,会通过告状请求老师保护或求得公正裁决。如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冲撞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弱小的一方可能产生委屈、愤怒等心理,并向老师告状对方的不当行为,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裁决,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得到心理平衡。例如,两个学生同时来向老师“告状”,一个说:“他打我!”另一个说:“他先骂我的。”他们的意思是让老师评判谁对谁错。这时,老师不应简单地说谁是谁非,要调查实际情况,再耐心教育他们。
(2)嫉妒心理。
妒忌是由于他人的成绩、荣誉或条件优于自己而在内心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一些小学生希望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或希望通过告状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的同学或和自己竞争的同学犯了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通过别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好的表现,以便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3)报复心理
一些小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吃了一点小亏便斤斤计较,非得讨回便宜才罢休。具备这种性格的学生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和自己相关的外因,极易出现内部心理冲突,为了求得内部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这类学生“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在报告老师的过程中,他们“以牙还牙”,甚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老师对他人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快感,获得心理满足。
三、疏导孩子“爱告状”的对策
(1)关注与倾听真实心声
关注与倾听是教育界的一种艺术,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方式。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当学生来“告状”时,不管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教师不能责备“告状者”:“这有什么好说的,没事找事。”这会使得告状的同学心生怨恨,对老师产生不满的情绪:老师偏心,老师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告状”,与他们同喜、同怒、同乐。只有在得到学生“信任”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话直說,有话实说。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教师才能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2)教育宽容之道
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爱告状的孩子往往爱盯着其他同学的缺点看,一旦别人做得不好就急于报告。如果平时这个学生与自己有过节,就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来报复。教师要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也都可能犯错,身边的同学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不断地把别人的缺点放大。有的错误并不是原则上的,我们要学会宽容。因此,除了“受理”孩子的告状,我们更要教育其宽容之道,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3)体验扬善之乐
在班级中,让这些爱告状的学生多扮演一些“小老师”的角色,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要对这些同学多鼓励,给他们的心灵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多一份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帮助别人,增加干劲。当他们帮助了别人时,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帮助人的乐趣,让学生渐渐懂得:扬善是值得夸奖的,并且真心地去理解、悦纳、欣赏其他同学,有着像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会让自己赢得更多的友谊。“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扬善其乐无穷!
四、结语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小学生身心健康还有待于完善发展,他们对集体生活还有待进一步适应。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今天我们在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人之初”之时,认真分析、科学引导、正确对待其告状行为,多多疏导其情绪,矫正其行为,指导其方法,明天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代个性和谐和全面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的优秀人才!孩子们,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让我们一起荡起“宽容”“扬善”的双桨吧!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2003:56-58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7):18-20
[3]周长秋.谈老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出版,2007,(6):42-44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