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三普”顺利、准确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亲历了“三普”工作,现就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供探讨研究。
关键词:文物保护信息化;基层;普查;思考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是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文物工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保障,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信息化在经历了摸索、萌芽和起步三个阶段,有力地推进了全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在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与网站建设、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文物保护事业教育职能的提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公众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早在2001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发展的契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文博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北京故宫、山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数字化的方法,成功开设了网上博物馆,有些甚至可以在网上博物馆中对文物进行了三维成像,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了解文物的形状、纹饰、年代等相关信息。作为基层文物工作人员,我本人亲历了自2007年至2011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称“三普”)工作,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建设有了切身体会,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信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在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个人觉得在整个项目中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
“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镇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反映各项文物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通力合作,统一部署
在“三普”工作中,为了准确、细致记载不可移动文物信息,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三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发挥各镇办普查组熟悉家乡历史、文化、文物信息的优势,采取了镇办普查和县“三普办”复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县“三普办”发放文物普查摸底表,给各镇办文化站,文化站再将信息摸底表发放到各村,由村如实填写自然村村名、书记(村长)姓名、联系电话、文物线索情况,并由所在村书记(村长)签名,村委会盖章,上报镇办。镇办普查队员进行筛选。然后将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摸底表上报县“三普办”,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作,使调查率达到100%,为“三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数据汇总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争取经费,物质保障
为适应我县“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在文物所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又争取经费二十余万元,购置了有关设备,确保了两项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为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按照工作要求,多次派工作人员参加全省和全市业务培训,全部达到持证上岗。通过组织培训和传统的传、帮、带,较好地实现了岗前培训和实地培训的链接,使工作人员通晓文物调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实地调查的技能,为文物普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科学工作、严控质量
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逐级培训”、“全民参与”、“边采集边审核”等科学、灵活、严格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两项工作进展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配备了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专用设备,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距离信息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文博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更新和配置了一些文物信息化专用设备,但整体设施还不到位。如数据安全存储设备、专用电源等设备还未配备,文物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2.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交替频繁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的人才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文物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通过技能培训使这类人员的业务技能获得提升,但是基层文博单位存在人员岗位交流频繁等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事业和文物保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管理软件不够完善,稳定性有待提高
管理软件是为了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进行更加有效、稳定、安全的管理而开发的,目前基层文博单位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普遍存在软件功能单一、运行不够稳定的问题,比如采集软件只有数据录入能力缺乏与数码相机和GPS等必备硬件设配的数据导入接口,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成倍增加。同时,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平台的稳定性依然不够,在缺少自动保存功能的情况下,一旦软件冲突或者数据库崩溃,损失的可能是我们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辛苦劳作!
综上所述,开展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设备建设和专业人员的素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各级组织,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坚定必胜信心,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京文.北京:吉林省文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中国文物报第三版.2013[14].
关键词:文物保护信息化;基层;普查;思考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是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文物工作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保障,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具有重大意义
文物信息化在经历了摸索、萌芽和起步三个阶段,有力地推进了全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在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与网站建设、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文物保护事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文物保护事业教育职能的提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公众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早在2001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发展的契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文博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北京故宫、山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数字化的方法,成功开设了网上博物馆,有些甚至可以在网上博物馆中对文物进行了三维成像,使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了解文物的形状、纹饰、年代等相关信息。作为基层文物工作人员,我本人亲历了自2007年至2011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称“三普”)工作,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建设有了切身体会,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相信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在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的“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个人觉得在整个项目中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
“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镇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反映各项文物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通力合作,统一部署
在“三普”工作中,为了准确、细致记载不可移动文物信息,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三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发挥各镇办普查组熟悉家乡历史、文化、文物信息的优势,采取了镇办普查和县“三普办”复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县“三普办”发放文物普查摸底表,给各镇办文化站,文化站再将信息摸底表发放到各村,由村如实填写自然村村名、书记(村长)姓名、联系电话、文物线索情况,并由所在村书记(村长)签名,村委会盖章,上报镇办。镇办普查队员进行筛选。然后将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摸底表上报县“三普办”,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协作,使调查率达到100%,为“三普”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数据汇总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争取经费,物质保障
为适应我县“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在文物所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又争取经费二十余万元,购置了有关设备,确保了两项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为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按照工作要求,多次派工作人员参加全省和全市业务培训,全部达到持证上岗。通过组织培训和传统的传、帮、带,较好地实现了岗前培训和实地培训的链接,使工作人员通晓文物调查工作的实施细节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实地调查的技能,为文物普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科学工作、严控质量
在“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逐级培训”、“全民参与”、“边采集边审核”等科学、灵活、严格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两项工作进展的速度和质量,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步配备了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专用设备,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距离信息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文博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通过“三普”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更新和配置了一些文物信息化专用设备,但整体设施还不到位。如数据安全存储设备、专用电源等设备还未配备,文物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存在安全隐患。
2.专业人员短缺,人员交替频繁
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的人才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文物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通过技能培训使这类人员的业务技能获得提升,但是基层文博单位存在人员岗位交流频繁等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事业和文物保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3.管理软件不够完善,稳定性有待提高
管理软件是为了对文物信息化数据库进行更加有效、稳定、安全的管理而开发的,目前基层文博单位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普遍存在软件功能单一、运行不够稳定的问题,比如采集软件只有数据录入能力缺乏与数码相机和GPS等必备硬件设配的数据导入接口,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成倍增加。同时,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平台的稳定性依然不够,在缺少自动保存功能的情况下,一旦软件冲突或者数据库崩溃,损失的可能是我们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辛苦劳作!
综上所述,开展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独特作用。设备建设和专业人员的素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各级组织,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坚定必胜信心,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京文.北京:吉林省文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中国文物报第三版.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