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拳藏传”促进藏区“大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认同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甚至政局稳定、领土完整。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消解汉藏间民族隔阂,获得藏区对“大中华”的全面认同是国家迫切需要的。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禅拳藏传”的可能性和实施措施,让少林拳这一文化载体,能为西藏地区“大中华”认同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这对增强国家凝聚力、密切民族之间关系极具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禅拳藏传;少林拳;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Study on “Zen boxing into Tibet to Promote
  “Greater China” in Tibet
  WANG Xian-fei
  【Abstract】Cultural identity is a matter of national unity, social harmony even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It is desperate to take feasible measures to clear up Sino-Tibetan national estrangement and get Tibetan comprehensive identity of “greater Chin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implement measures of“Zen boxing into Tibet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o make the culture carrier Shaolin play a role in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greater China” in Tibet, which ha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to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s.
  【Keywords】Zen boxing into Tibet; Shaolin quan; cultural identity
  收稿日期:2013-05-16;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王献斐(1979-),男,汉,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武术哲学方向研究。
  引言
  纵观中国历史,自古以来政权得以产生和稳固的基石,是当时的整个社会对于“天子”合法性即“君权神授”的认同。而至清末民初这一情况却发生巨变,即“君权神授”的固有观念被彻底击碎。新中国以“人民当家做主”获得政权合法性,但是整个文化认同的进程并没有真正能够同步跟进,大陆的主流文化呈现多元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曾经的儒道佛主流文化处于微弱的隐形存在状态;西方文化强势渗透。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西方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潜在影响,这种多元化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文化认同上的杂音。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政治、民族、身份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不认同,尤其是少数民族与大中华民族之间的认同问题。
  本文的聚焦点在西藏地区。就西藏地区而言,在清末以前儒道佛主流文化的“君权神授”观念尚能维系西藏地区与中央在文化上的认同,而之后的文化多元化则使西藏本有的“藏传佛教”文化与整个中国文化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不认同多于认同。对立与冲突深层原因皆由对文化的不认同而来。当前凸显出了一些非常急切而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分裂主义势力有所抬头并有问题日渐国际化的趋势,使我国的民族团结与领土完整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民族隔阂与偏见,稍有不慎就可能转化为严重的民族矛盾与冲突。而解决民族认同的核心是获得文化认同即大中华文化认同。当今形势决定了我们应该深刻思考与深入研究文化认同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载体能够用于消解“小民族”意识和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以利于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致力“人”自身研究的文化,不仅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大量超越民族、国家层面的内容,多民族的中华民族拥有相互认同的系统的文化传统。上述论点能否在实践中成立的关键是:文化的阐释能力和有效载体的选择问题。本文对于文化载体的选择直指少林拳,提出“禅拳藏传”的想法,并尝试性地提出少林拳消解“小民族”意识与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
  1所谓大中华文化认同、“禅拳藏传”
  本文无意于概念的界定或者说定义,只是从文化认同角度思考“禅拳藏传”促进藏区“大中华”文化认同问题后的说明。
  首先是大中华文化认同。当前的大中华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包括马克思主义、西方科学主义和儒道佛为主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传统文化就是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就藏区而言,更易于认同儒道佛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大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的不断加深就是对“小民族”意识的不断消解。故欲使藏区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选择儒道佛为主的传统文化切入是理性且易于实施的选择。
  其次是“禅拳藏传”。字面意思为:具有禅宗特色的武术拳种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这里禅拳特指少林拳,本文并不仅是讨论少林拳在藏区的传播,更倾向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少林拳在藏区发挥其消解“小民族意识”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这一功能的可能性及实施思路的思考和论述。
  2“成佛”的认同是“禅拳藏传”能消解“小民族”意识的观念基石
  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受印度、尼泊尔古文化浸淫,故有别于汉族佛教实属自然。但从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下嫁开始,汉地佛教就影响藏传佛教,其中尤为明显的是禅宗。如刘立千先生认为:“萨迦派同宁玛、噶举一样,承认众生有佛性。”①佛性本有、明空双融、顿悟一心的基本观点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派颇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禅宗修行伦理思想对噶举派的影响,尤其是对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和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的渗透和熏染就更深广、更浓厚。长期的文化交流使得两地佛教能够共存共荣,其共识之处颇多,因此可以说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为本文着眼点在“禅拳藏传”,所以本研究更关切的是禅宗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万法归一”,禅宗与藏传佛教的终极目标并无二致,都是“成佛”,这是二者得以在观念上产生共鸣的基石。如藏传佛教建立活佛转世制度,把佛人间化,把上师神化,只要按上师指点修习“三密”,静观佛像,诵真言、密咒,磕长头,念转转经,广布施,便可“即身成佛”。而禅宗六祖惠能则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实,禅宗早已进入藏传佛教中,二者相互理解与认同并不算难。因同宗《维摩诘经》、《楞伽经》,故北宗禅法与宁玛派大圆满修法有很多相吻合之处。宁玛派九乘次第修法,则相当于禅宗的“渐修”,而宁玛的“立断顿超”也等同于禅宗的“顿悟”。更为明显的是藏传佛教的“菩提行”有很多与禅宗相通之处。禅宗认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中定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而“菩提行”是通过施舍、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波罗蜜多途径至涅槃界。即:精进:“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②如《入菩萨行论第四品不放逸》说:“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③静虑:如《入菩萨行论第八品静虑》中说:“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④智慧:想要熄灭一切烦恼痛苦的人,应当精进引生空性智慧。《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⑤由此不难判:终极目标“成佛”的一致性是消解“小民族”意识的观念基石,再加上二者在渐与顿上的契合,必然使具有浓厚佛教特质的少林拳获得藏区同胞的认同,这一文化层面、观念层面的认同是确立“禅拳藏传”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
  3“心”的认同是“禅拳藏传”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实施效果保证的核心
  藏传佛教和禅宗在终极目标“成佛”的一致性和修行路径之“渐修”与“顿悟”的契合,为“禅拳藏传”能够得以实施提供了观念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少林拳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则是对于“心”的认同。
  对于“心”的修炼虽然三教的修炼思路与路径各有千秋,但显然三教都是在相互借鉴并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入世的各种行为表象都是“心”的修炼的基础。那么,对于“心”之修炼有帮助的观念自然会或多或少地吸收,也就是说会或多或少地认同儒教之忠孝仁义礼智信观念与道教之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观念。而这些观念的认同正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对“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如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至,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吸取儒道两家文化而形成。禅宗提出的心性论,而藏传佛教之本心、佛性、菩提心、如来藏在本质上与禅宗是一致的。禅宗对儒家心学影响最大的是在修养论方面,儒教所论述修养功夫,有些直接引入甚至在语言上也很少改动。反之,民国禅宗寄禅则把儒家“孝”的观念引入佛教, 并提出“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 诸佛圣人皆从孝始”。
  “心”是沟通儒道佛三教的枢纽或者契合点,即佛教之佛心、道教之道心和儒教之仁心,“心”的获得在方法和思路上虽有不同,但在交融中却形成了互通有无,达到了相互认同的状态。所以对于“心”的认同就是对于道教和儒教的认同,也就是对于整个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少林拳受佛教与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传统文化优质高效的载体,对于“心”的修炼自然具有双重特质。因此,藏区对于“心”的认同是保证“禅拳藏传”实施效果的核心,是发挥其双重特质好坏的关键。
  4少林拳具佛与道儒的特质,可确立“禅拳藏传”能有所为
  少林拳的练拳修心以致成佛之“渐修”与“顿悟”的双重特质是儒道佛三教完美结合的硕果,即动则渐修(精进)、静则顿悟(禅修)。
  “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先到以心,后到以身。”说明了少林拳中“心”的重要性,“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⑥这一观念在少林拳中体现为练拳修“心”,而修心的极致是练到不动心。《少林拳术秘诀》有曰:“欲学技击先学不动心。”而“不动心”的表象就是“外不着相”,只有练到“外不着相”,才能变幻莫测。如果达不到“不动心”,则在生死关头会“心乱”而至落败。少林拳就是修“心”以致“不动心”。无谷、刘志学在《少林寺资料集》指出“出于心灵,发于心性”,而近代少林寺住持妙兴大师的性功罗汉拳诀也说明了这一点:“处于心灵,发于性能,似刚非刚,似实而虚,久练自化,熟极自神。”最后使武功能达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的境界⑦。
  禅修是一种返身向内的功夫,与道教内丹的修炼相似,如《少林内功绝技》中的内功,即打坐之法,坐定排浊之后,意守丹田,或数息、调息,或摄心入定,这种禅宗修止法与道教内丹何其相似。少林“壁观坐禅功”主张以寂修为本,万念皆空,明心见性,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利于气脉中和,坚实脏腑。显然是受到佛学禅宗的影响。再如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说:“以入定为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无动其气,斯道至此,始可告大成矣。”又说:“能于技击时,稳坐蒲团,一尘不动,静以待之,乘虚而入,如操左券,此于生死关头,早已勘破,故临敌制胜,豪无畏怯,足迹见禅机之为功也。”⑧因此,少林拳之禅修当属内功范畴。
  由上述可知:少林拳禅拳合一,以禅入拳,习拳修禅。这一既是渐修又是顿悟的双重特质极强地反映出少林拳符合藏传佛教对于成佛、修心的认同。而其携带浓厚的儒教和道教文化意蕴则可以在成佛与修心认同基础上对于传统文化之整体,即“大中华”文化的认同成为“理所当然”。
  5实现“禅拳藏传”之可能的思路
  上述更多的是对“禅拳藏传”在文化认同层面探讨其实施之可能的文化认同基础,而如何实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则不得不从少林拳本身入手进行探讨。
  本文认为需要从拳内认同、技术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对应的是“成佛”的认同、“修心”的认同、“大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渐进的方式实现。这三个认同是少林拳能够不分民族而传承与普及的前提,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在少林拳载体上认同的基础,更是少林拳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进而推动“大中华”认同的主要原因。
  5􀆰1拳内认同——“成佛”的认同
  拳内认同相当于现代的“圈子”认同。为使自己“成佛”选择练少林拳路径而结成的拳内的圈子,加上少林拳自有的传承“仪式”或规则,“圈子”内部人员以师徒、兄弟相称,实现以少林拳为认同“族群”的基础,进而营造了拳不分民族的氛围,这就隐性地消解了“小民族”意识。
  5􀆰2技术认同——“修心”的认同
  不同民族身份对于少林拳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当对少林拳的理解上升到更高层次时,即针对人的研究层面时,在文化大同的大环境下,中华民族对于拳的理解和认知大同小异皆为“修心”。“同”在“心”上,“异”在修心的路径和方法选择上。这正是在少林拳的传承和文化主流中达到认同——拳不分民族的前提和基础。少林拳的习得讲究“悟性”,对习拳人的“悟性”多以“天分”代称。而“天分”本身是不分民族的。少林拳本身对“悟性”的重视,已经超越了民族的羁绊,这一特点也是少林拳在身份认同上超越民族、国家,而直指人之“本心”的认同。对“修心”的认同正好是实现消解“小民族”意识进而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
  5􀆰3国家认同——“大中华”文化的认同
  少林拳在传承过程中并无严格的民族身份限制,只认定情感远近而传拳。很多历史现象(诸如因伤或客居某个家庭或家族受到了悉心照料后,自觉将“武艺”传授给该人或家族)则说明了拳内“圈子”并不重视民族身份而以情感远近论。“圈子”对于“修心”的认同,会自然接受非佛教但又很相似且很有帮助的内容,这正是获得“大中华”认同的最好途径。
  6“禅拳藏传”的实现措施
  6􀆰1以学校教育为切入口,遴选合适内容以发挥少林拳的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这里不再赘述。从学校教育切入将少林拳纳入藏区学校的校本课程中,从而使少林拳发挥消解“小民族”意识和获得“大中华”文化认同作用,其作用和意义是深远而持久的。
  少林拳内容繁多,不能不加挑选地全部拿来运用。本文认为应该着重遴选具有浓厚佛教色彩和修炼特点、简单易练且以养生类为主要内容的动作和拳术。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类与整合,然后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宗派背景的学生进行区别性选择,运用于体育课堂中。即:首先是拳路和禅法结合非常紧密,更侧重于内在的静心养气锻炼类拳术。如少林心法罗汉拳,讲究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动作连贯,纯任自然,拳脚起动类似太极拳的套路。其次是讲究练气且能够体现禅定方式特征的功法,如少林八段锦、易筋经、童子功和心意拳、柔拳等。再次是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技术动作,如老僧驼米、小鬼跌金刚、达摩杖、达摩铲、罗汉拳、金刚地躺拳、罗汉睡觉、童子拜佛、罗汉扫尘等。另外还有“朝天双盘坐”和“扶膝单曲腿坐” 等基本上与佛家常用的双枷跌和密乘禅的菩提坐相似的桩式等。
  6􀆰2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促进藏族地区少林拳的推广与交流
  通过交流大会、文化展演、拳学讲座、少林拳竞赛等文体活动形式针对机关、企事业以及学校进行少林拳的宣传,使少林拳在行政能力可达到的领域内,让受众能够对少林拳有更好的了解和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开展少林拳传播的氛围。在一定氛围的基础上,以政府或民间组织形式在藏区推动传承人及其少林拳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见心􀆰藏传佛教的传播和派别〔J〕􀆰法音,1991(10):
  29-30.
  〔2〕孙林􀆰藏传佛教对于死亡的伟大实践——藏密瑜
  伽“中阴静修法”简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28-33.
  〔3〕郭洪纪􀆰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与神权政治特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9.
  〔4〕赵改萍􀆰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D〕􀆰西安:西北大学,2004.
  〔5〕刘俊哲􀆰多维视角下人心的探索:藏传佛教心性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5):91-94.
  〔6〕米会娟􀆰论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藏传佛教与
  儒家之异同〔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318.
  〔7〕王川􀆰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40-46.
  〔8〕邓慧君􀆰清末藏传佛教名僧贡噶坚赞活佛爱国事
  迹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8(6):171-174.
  〔9〕刘芳珍,杨丽娟􀆰禅武一体——浅论少林禅宗和武术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4):111-112.
  注:
  ①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P96
  ②喜瓦拉·入菩萨行论(藏文本)〔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58
  ③喜瓦拉·入菩萨行论(藏文本)〔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68
  ④喜瓦拉·入菩萨行论(藏文本)〔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68
  ⑤喜瓦拉·入菩萨行论(藏文本)〔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91
  ⑥敦煌本《坛经》,第41节
  ⑦《五灯会元》卷一
  ⑧吕宏军,腾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书—少林功夫〔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5):45、46
  (责任编辑:李远伟)
其他文献
近几年,用于手术人员的术前消毒剂日渐增多,但大多都存在不足之处,为选择一种快速、简便消毒效果可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术前消毒剂,我们于1999年6月-2000年11月对广东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