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又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明确对话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保持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恰当的张力,同时要求对话教学目标设计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基本步骤。
关键词:对话教学 目标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50-02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对话教学设计加以灵活的实施,毋庸置疑,目标设计是对话教学整体设计中的关键一环,但也需要对其目标进行设计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教学目标分类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教学、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学形态。但关于对话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甚多,其中以布鲁姆和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最具代表。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Benjamin S.Bloom)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和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技能目标包括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M.Gagne)把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智慧技能,即学习者对照他所知的某些存在条件,知道如何完成一项活动的能力:认知策略,即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追忆和思维的能力:言语信息,即语言化的信息或知识;动作技能,即执行身体运动的外在操作;态度,即学习者的“反应倾向”或以“反应准备”为特征的状态。
尽管布鲁姆和加涅分类结果有所不同,但都涉及三个领域:认知、能力和情感,鉴于此,本文把对话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对对话教学的目标加以论述。2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
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预设性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的教学目标,它具有确定性、预设性和行为性等特点,接下来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围绕制定好的目标来开展。生成性目标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所自然生成出来的目标,它的根本特点就是过程性。对此,教学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
为此,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要追求的基本底线。必须强调的是,预设目标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起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不顾预设而盲目地追求生成,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就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已经偏离了教学轨道,迷失了课本中悟理促智,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注重目标的“弹性预设”,而不是“刚性预设”。“刚性预设”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刻板单一。显然,对教学目标的“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3、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对话教学是需要具有指导性的目标进行导向的教学,因此,目标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话教学的开展。为了更好地设计对话教学的目标,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3.1 全面考虑三个领域,正确处理好目标之间的关系
认知、能力和情感是构成完整的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对话教学目标设计要全面考虑这三个方面,但这三个领域仅仅是理论上的划分,在教育学时间中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有时他们互相联系地交织在一起,有时某一方面并不表现出来,甚至某一教学内容里根本不渗透某一方面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对话教学目标的时候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3.2 目标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相互结合
对话教学的展开首要需要预设性目标作为向导,没有预设目标作为导向,对话教学就会失去教学的基本方向,预设目标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对话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思想和情感,一定程度上会超出、偏离预设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境调整教学目标,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促进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坚持对话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的相互结合。
3.3 目标设计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
对话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对话教学首先要尽可能的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目标反映的是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情感的变化,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学在目标上确定是教师主观意志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这种对话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加以改变。其次目标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对话教学目标需要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要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目标设计中尽量把不同水平的学生纳入其中,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4 目标设计具有可行性与发展性
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性。所谓可行性是指切实可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所谓发展性是指教学目标应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但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要基于所要展开对话的话题和内容,也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通过教与学可以实现。对话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坚持“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目标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寻找一个适切点,从而促进学生持续的发展。
3.5 目标设计突出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目标侧重点,对话教学目标设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确保目标完整性的前提下,明确主要目标,其他的目标都要为主要目标服务。根据课程的内容不同,对话教学目标设计也会有侧重点,要明确和准确的把握其核心目标。
4、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对话教学目标设计过程要遵循一般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准备、确定和编写。
4.1 目标设计的准备
为了设计适当的对话教学目标,需要作好生课前跟文本的对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师生课前跟文本对话。教师课前要备教材,掌握文本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明确文本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目标,在教 学过程中可能会生成新的目标的知识点,以便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奠定基础。学生课前要预习教材,初步熟悉教学内容,便于课中生成目标。师生课前跟文本对话有助于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新的目标的生成和贯彻。
(2)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生在哪个年龄发展阶段,在这个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便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目标。除此要了解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这有助于教师在目标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便于制定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个性发展留有余地。
(3)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学习需求就是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成绩与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之间的差距。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
4.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以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话教学的目标是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并结合具体的内容而又突出对话特色的目标。对话教学的目标的确定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断和专利,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和参与来共同生成的。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完全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和教材而在课前自主预先确定的,学生处于被控制的、无知的地位,学生仅仅是教师目标的达成者。对话教学则要改变这一状况,目标的确定不能忽视师生对话交往中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不应该抹杀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话题,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和话题往往是生成新的目标的来源。总之,对话教学的目标确定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对话交往的结果,需要师生对话交往和学生的参与。
4.3 教学目标的编写
关于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以下三种典型的模式。
三要素法。美国教育心理学者马杰(R.F.Mager)提出三要素法的教育目标编写理论。马杰提出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三要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典型例子“提供报上的一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诉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类正确。”可借鉴三要素法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此编写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不适合对话教学目标的陈述和设计。
两步法。美国当代教育学这哥朗兰德(Gronlund)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就是分两步设计和编写目标,第一步是确定和编写母目标,第二步是依靠所确定的母目标确定和编写子目标。这种目标编写法具有层次性,逐级深入,便于确定和编写出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对话教学目标的编写具有的借鉴意义是: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编写要依靠上一级的普通教学目标,在上一级的普通教学目标下深入,突出对话教学的特色目标。
四要素法。四要素法是通常教学中常用的目标编写法,四个要素分别是: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这种方法首先有明确的行为主体,即学生,教学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其次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比如:学生观察、解答等;再次,要说明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比如:通过运算或实验:最后,提出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或标准,比如:能认读课后生字。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77-80
[2]高文,教学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7-13,
[3]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7
[4]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
2005(6):74-78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
[6]高艳,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J],中国成人教育,2001:4
关键词:对话教学 目标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50-02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对话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教学情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对话教学设计加以灵活的实施,毋庸置疑,目标设计是对话教学整体设计中的关键一环,但也需要对其目标进行设计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教学目标分类
对话教学是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教学、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学形态。但关于对话教学目标的分类研究甚多,其中以布鲁姆和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最具代表。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Benjamin S.Bloom)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和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技能目标包括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M.Gagne)把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为五类:智慧技能,即学习者对照他所知的某些存在条件,知道如何完成一项活动的能力:认知策略,即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追忆和思维的能力:言语信息,即语言化的信息或知识;动作技能,即执行身体运动的外在操作;态度,即学习者的“反应倾向”或以“反应准备”为特征的状态。
尽管布鲁姆和加涅分类结果有所不同,但都涉及三个领域:认知、能力和情感,鉴于此,本文把对话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对对话教学的目标加以论述。2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
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和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预设性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的教学目标,它具有确定性、预设性和行为性等特点,接下来的整个教学活动就围绕制定好的目标来开展。生成性目标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教学情境所自然生成出来的目标,它的根本特点就是过程性。对此,教学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
为此,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要追求的基本底线。必须强调的是,预设目标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起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不顾预设而盲目地追求生成,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就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已经偏离了教学轨道,迷失了课本中悟理促智,在教学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注重目标的“弹性预设”,而不是“刚性预设”。“刚性预设”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刻板单一。显然,对教学目标的“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3、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对话教学是需要具有指导性的目标进行导向的教学,因此,目标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话教学的开展。为了更好地设计对话教学的目标,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3.1 全面考虑三个领域,正确处理好目标之间的关系
认知、能力和情感是构成完整的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对话教学目标设计要全面考虑这三个方面,但这三个领域仅仅是理论上的划分,在教育学时间中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有时他们互相联系地交织在一起,有时某一方面并不表现出来,甚至某一教学内容里根本不渗透某一方面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对话教学目标的时候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3.2 目标设计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相互结合
对话教学的展开首要需要预设性目标作为向导,没有预设目标作为导向,对话教学就会失去教学的基本方向,预设目标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对话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思想和情感,一定程度上会超出、偏离预设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境调整教学目标,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促进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坚持对话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取向的相互结合。
3.3 目标设计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
对话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对话教学首先要尽可能的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目标反映的是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情感的变化,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学在目标上确定是教师主观意志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这种对话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加以改变。其次目标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对话教学目标需要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话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要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目标设计中尽量把不同水平的学生纳入其中,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3.4 目标设计具有可行性与发展性
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和发展性。所谓可行性是指切实可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实现目标。所谓发展性是指教学目标应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但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对话教学的目标设计要基于所要展开对话的话题和内容,也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通过教与学可以实现。对话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坚持“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目标设计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寻找一个适切点,从而促进学生持续的发展。
3.5 目标设计突出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目标侧重点,对话教学目标设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确保目标完整性的前提下,明确主要目标,其他的目标都要为主要目标服务。根据课程的内容不同,对话教学目标设计也会有侧重点,要明确和准确的把握其核心目标。
4、对话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对话教学目标设计过程要遵循一般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准备、确定和编写。
4.1 目标设计的准备
为了设计适当的对话教学目标,需要作好生课前跟文本的对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师生课前跟文本对话。教师课前要备教材,掌握文本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明确文本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目标,在教 学过程中可能会生成新的目标的知识点,以便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奠定基础。学生课前要预习教材,初步熟悉教学内容,便于课中生成目标。师生课前跟文本对话有助于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新的目标的生成和贯彻。
(2)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生在哪个年龄发展阶段,在这个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什么样的特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便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特点的目标。除此要了解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这有助于教师在目标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便于制定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个性发展留有余地。
(3)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学习需求就是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成绩与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之间的差距。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
4.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以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话教学的目标是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并结合具体的内容而又突出对话特色的目标。对话教学的目标的确定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断和专利,而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和参与来共同生成的。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完全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和教材而在课前自主预先确定的,学生处于被控制的、无知的地位,学生仅仅是教师目标的达成者。对话教学则要改变这一状况,目标的确定不能忽视师生对话交往中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不应该抹杀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话题,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这些问题和话题往往是生成新的目标的来源。总之,对话教学的目标确定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对话交往的结果,需要师生对话交往和学生的参与。
4.3 教学目标的编写
关于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以下三种典型的模式。
三要素法。美国教育心理学者马杰(R.F.Mager)提出三要素法的教育目标编写理论。马杰提出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三要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典型例子“提供报上的一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诉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类正确。”可借鉴三要素法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此编写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动态生成性,不适合对话教学目标的陈述和设计。
两步法。美国当代教育学这哥朗兰德(Gronlund)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就是分两步设计和编写目标,第一步是确定和编写母目标,第二步是依靠所确定的母目标确定和编写子目标。这种目标编写法具有层次性,逐级深入,便于确定和编写出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对于对话教学目标的编写具有的借鉴意义是:对话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编写要依靠上一级的普通教学目标,在上一级的普通教学目标下深入,突出对话教学的特色目标。
四要素法。四要素法是通常教学中常用的目标编写法,四个要素分别是: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这种方法首先有明确的行为主体,即学生,教学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其次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比如:学生观察、解答等;再次,要说明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比如:通过运算或实验:最后,提出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或标准,比如:能认读课后生字。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77-80
[2]高文,教学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7-13,
[3]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7
[4]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
2005(6):74-78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
[6]高艳,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J],中国成人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