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打算拍摄自己的女性电影三部曲,却因为一则新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放弃最初的人生梦想,迈入了中国的养老领域。《我们正在老去》,这是她个人出资拍摄的公益影片片名,而其中包含了她许多的叹息和期待。
他们经历过那么多坎坷,为何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2007年4月,在央视工作了五年的李曼华决定辞职,这一下家里炸开了锅。家人整日劝说,朋友们都说她是耍小孩子脾气,唯一没有反对的,是她的先生。
李曼华有自己的考虑,央视逐渐开始以收视率作为评定节目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自己的很多创作意图必须放弃,想离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真正促使李曼华做出这个决定,是朋友谈到的一则新闻,令她非常震惊。新闻讲的是东北某地一个家庭中,母亲、女儿、继父三人同居,后母亲因介绍女儿卖淫被判刑。“这个事件完全颠覆了我的世界观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看法,我立刻赶到了现场,本来想拍一部纪录片,但因为当事人消失了,所以最后拍成了一部电影。”
当时一心想拍出这部电影,她就离开央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部名为《闭上双眼》的电影拍摄完成后,很快入围了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一些投资商找到李曼华,希望为她的下一部电影投资,她也准备以此作为自己《女性三部曲》的第一部,并着手为后两部电影做准备。
一天工作到深夜,李曼华无法入睡,起身打开了电脑,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条“老人死于家中,两周后被发现”的新闻。李曼华无法相信这是事实,这天晚上,她开始搜索中国养老的现状,了解得越多越吃惊:中国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地步,目前养老结构已呈现倒三角结构,二十年后,一对年青夫妇最多可能需要负担十二位老人的生活。而目前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上层政策面与底层之间的交流存在着鸿沟。
李曼华想,也许影像是一种方式,能将底层的现状和意愿转达上去,并引起更多人对养老的关注。那天晚上她做出决定,女性电影不拍了,以这个事件为素材,改拍一部关于中国养老的电影。
2008年,李曼华开始撰写养老题材的电影剧本。经过两年打磨,她写完了《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两部电影剧本,并取得了广电总局的拍摄许可证。
但没想到,她带着剧本去和投资人谈时,大家都表示对养老题材不感兴趣,反过来想说服她拍摄喜剧、爱情剧等商业片。她极力讲述拍摄养老电影的重要性,并保证他们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商业回报。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认可她。
2011年,有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让李曼华做出一个决定。4月到6月期间,她家里长辈所住的小区内,先后有两位空巢老人跳楼自杀。这个小区住的都是退休高干,他们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和人生起伏,应该比其他人更坚强才对,为什么现在退休享清福了,却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曼华,她坚定了要拍养老片的决心,并且不想再等下去了。没人肯投资,就自己出钱拍。拍电影费用太高,无力负担,她决定改拍纪录片。
他有五个子女,却只有这些“骗子”肯听他说
李曼华的计划是,这部纪录片要涵盖目前中国养老的三种形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真实记录目前这三种形式养老的现状。
如何找到合适的居家养老人选和愿意被拍摄的养老院是最大的问题。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支持,也不认识相关的人,李曼华带着团队,用最笨的方式找人——“扫”公园,那里是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希望也最大。
那是2011年6月,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半出发,前往北京各个公园,每遇到一位老年人,就走上去说明意图。老人们的反应如出一辙,听到有人要拍自己的生活,赶快摇头走开,有的还反过来质疑他们的真实目的。顶着炎炎烈日,一直低血压的李曼华几次几乎晕倒。她拼命坚持着,她知道,团队的人本来对这个片子就没信心,如果自己倒下,片子肯定拍不下去。
终于,他们的诚心感动了辛爷爷,他还动员了楼上一位李奶奶也加入拍摄。这位李奶奶的形象正是李曼华心中理想的女主人公。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孤独地坐在一间小小的屋里,这间小屋是她的卧室、客厅兼吃饭的地方,厨房和卫生间与另一户人家共用。虽然空间逼仄,但李奶奶的眼神中有一种光,她性格直爽,充满了老年人的豁达与大度。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每周回来陪她吃顿饭。
李曼华无论多忙都耐心地听老人们诉说。两位老人都信任和喜欢上了她,拍摄工作终于可以进行了。可拍了不到一个月,辛爷爷的儿子发现有剧组在拍他父亲,认定他们有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他毫不客气地把摄制组请了出去。
辛爷爷气坏了,为此要和儿子断绝关系。可在儿子不断施加影响下,他也逐渐对李曼华怀疑起来。李曼华只能带着团队难过地离开。
可一个月后,辛爷爷拨通了李曼华的电话,“你们回来吧,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你们对我太好了,我特别想你们。”李曼华的眼泪忍不住落下来,是啊,老人太孤单了,他有五个子女,却只有他们这些“骗子”肯耐心地听他诉说。这拍摄中的小插曲不是正验证了这部片子的主题吗?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民办养老院一片凄凉,最需媒体呼吁
攻克了个人居家养老的部分,下一步是找一家民办养老院,这个任务更艰难。民办养老院一般都收费低廉,相应的条件也非常简陋,加上屡有“养老院虐老”之类的报道出现,使民办养老院对媒体避之不及。
李曼华只好在网上寻找解决办法,她进入了一个养老QQ群,每天不停地在群中发言呐喊:“请大家帮帮我们,我们真的是要拍一部公益片,为大家呼吁更多的关注,跪求好心人帮忙!”一周后有个人给她留言:“你别喊了,我帮你问问。”
这位好心人是养老网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她帮助下,一家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同意见见李曼华。李曼华先后去了三次,他们终于同意拍摄。
这家位于通州的养老院可以用一片凄凉来形容,因为工资低,没有社会地位,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很大。一个护理人员往往要照顾十几位老人,院长苦不堪言,有时还得自己亲自上阵。院长对李曼华道出了心声:想挣钱就别办养老院,自己在这里苦苦支撑了十一年,早希望媒体能帮他们呼吁一下,可见诸报端的又全是反面新闻,令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 这家养老院里,住的基本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通过鼻饲勉强维持生命,有的只能通过几个含糊的音节表达愿望。李曼华思考起一个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她认为,护理行业提高整体素质尤为关键,在国外,护理专业的要求是最严格的,必须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上岗。那之后她开始四处呼吁:如果能将护理专业纳入国家考试范围,让其成为大学和职业学校的一个专业,这个行业的整体素质、薪酬水平就会更加合理。
今后我的工作与人生,都与中国养老有关
李曼华没有算过自己往《我们正在老去》这部纪录片里到底投了多少钱。没有钱了,她就接拍一部商业片,拍完后把片酬投到纪录片中。工作团队有十几个人,分为两个组,一个是纪录片组,一个是图片摄影组。两个小组都按照布列松的摄影方法同步拍摄,追求绝对的真实,摒弃一切加工和导演。
拍摄完成后,李曼华的钱已所剩无几,再没有资金去为影片做宣传了。
2011年10月,当李曼华正在为宋庄艺术节上的《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首映和首展筹备之时,突然见到了一种最新的技术,可以将照片打印到油画布上,令照片有油画般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比普通洗印贵一倍以上。可李曼华一咬牙,将照片全部打印了,花费的是她先生准备给她出门时应急的一笔钱。
《我们正在老去》的首映和首展引起很大反响,《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此片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他们向李曼华咨询相关情况,而她将所了解的情况如实反映上去。
通过这个纪录片,李曼华认识了养老界的很多人,也得到官方的支持。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她在多家高校举办了纪录片巡展,她希望对年轻一代产生影响,他们才是未来中国养老的推动者。
2012年5月17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支持下,首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举办了《我们正在老去》大型摄影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副部长窦玉沛、上海市副市长姜平等领导为开幕式剪彩。该摄影展反响热烈,许多观众表示十分震撼,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会长刘光和、国际老龄联合会(IFA)秘书长Jane Barratt等人也给以高度赞扬。
李曼华说,下一步计划是建成一个最大规模的、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影像资料库。她希望通过一系列艺术形式,在官方与民间养老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目前,她的工作室即将开拍国内首部养老题材院线电影《蓝莲花》,讲述一个母亲从独居,到成立社区养老互助团体,再到进入养老院,临终后用所有财产成立“蓝莲花”养老基金的故事。
同时她正筹拍五集养老纪录片,准备在央视播出。明年她还打算前往美国、日本,希望拍摄那里的养老体系和现状,获取一些启发。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他们经历过那么多坎坷,为何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2007年4月,在央视工作了五年的李曼华决定辞职,这一下家里炸开了锅。家人整日劝说,朋友们都说她是耍小孩子脾气,唯一没有反对的,是她的先生。
李曼华有自己的考虑,央视逐渐开始以收视率作为评定节目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自己的很多创作意图必须放弃,想离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真正促使李曼华做出这个决定,是朋友谈到的一则新闻,令她非常震惊。新闻讲的是东北某地一个家庭中,母亲、女儿、继父三人同居,后母亲因介绍女儿卖淫被判刑。“这个事件完全颠覆了我的世界观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看法,我立刻赶到了现场,本来想拍一部纪录片,但因为当事人消失了,所以最后拍成了一部电影。”
当时一心想拍出这部电影,她就离开央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部名为《闭上双眼》的电影拍摄完成后,很快入围了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一些投资商找到李曼华,希望为她的下一部电影投资,她也准备以此作为自己《女性三部曲》的第一部,并着手为后两部电影做准备。
一天工作到深夜,李曼华无法入睡,起身打开了电脑,首先看到的便是一条“老人死于家中,两周后被发现”的新闻。李曼华无法相信这是事实,这天晚上,她开始搜索中国养老的现状,了解得越多越吃惊:中国养老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地步,目前养老结构已呈现倒三角结构,二十年后,一对年青夫妇最多可能需要负担十二位老人的生活。而目前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影像资料几乎没有,上层政策面与底层之间的交流存在着鸿沟。
李曼华想,也许影像是一种方式,能将底层的现状和意愿转达上去,并引起更多人对养老的关注。那天晚上她做出决定,女性电影不拍了,以这个事件为素材,改拍一部关于中国养老的电影。
2008年,李曼华开始撰写养老题材的电影剧本。经过两年打磨,她写完了《六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蓝莲花》两部电影剧本,并取得了广电总局的拍摄许可证。
但没想到,她带着剧本去和投资人谈时,大家都表示对养老题材不感兴趣,反过来想说服她拍摄喜剧、爱情剧等商业片。她极力讲述拍摄养老电影的重要性,并保证他们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商业回报。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认可她。
2011年,有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让李曼华做出一个决定。4月到6月期间,她家里长辈所住的小区内,先后有两位空巢老人跳楼自杀。这个小区住的都是退休高干,他们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和人生起伏,应该比其他人更坚强才对,为什么现在退休享清福了,却用这样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曼华,她坚定了要拍养老片的决心,并且不想再等下去了。没人肯投资,就自己出钱拍。拍电影费用太高,无力负担,她决定改拍纪录片。
他有五个子女,却只有这些“骗子”肯听他说
李曼华的计划是,这部纪录片要涵盖目前中国养老的三种形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真实记录目前这三种形式养老的现状。
如何找到合适的居家养老人选和愿意被拍摄的养老院是最大的问题。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支持,也不认识相关的人,李曼华带着团队,用最笨的方式找人——“扫”公园,那里是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希望也最大。
那是2011年6月,他们每天早上五点半出发,前往北京各个公园,每遇到一位老年人,就走上去说明意图。老人们的反应如出一辙,听到有人要拍自己的生活,赶快摇头走开,有的还反过来质疑他们的真实目的。顶着炎炎烈日,一直低血压的李曼华几次几乎晕倒。她拼命坚持着,她知道,团队的人本来对这个片子就没信心,如果自己倒下,片子肯定拍不下去。
终于,他们的诚心感动了辛爷爷,他还动员了楼上一位李奶奶也加入拍摄。这位李奶奶的形象正是李曼华心中理想的女主人公。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孤独地坐在一间小小的屋里,这间小屋是她的卧室、客厅兼吃饭的地方,厨房和卫生间与另一户人家共用。虽然空间逼仄,但李奶奶的眼神中有一种光,她性格直爽,充满了老年人的豁达与大度。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每周回来陪她吃顿饭。
李曼华无论多忙都耐心地听老人们诉说。两位老人都信任和喜欢上了她,拍摄工作终于可以进行了。可拍了不到一个月,辛爷爷的儿子发现有剧组在拍他父亲,认定他们有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他毫不客气地把摄制组请了出去。
辛爷爷气坏了,为此要和儿子断绝关系。可在儿子不断施加影响下,他也逐渐对李曼华怀疑起来。李曼华只能带着团队难过地离开。
可一个月后,辛爷爷拨通了李曼华的电话,“你们回来吧,就算是骗子我也认了,你们对我太好了,我特别想你们。”李曼华的眼泪忍不住落下来,是啊,老人太孤单了,他有五个子女,却只有他们这些“骗子”肯耐心地听他诉说。这拍摄中的小插曲不是正验证了这部片子的主题吗?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民办养老院一片凄凉,最需媒体呼吁
攻克了个人居家养老的部分,下一步是找一家民办养老院,这个任务更艰难。民办养老院一般都收费低廉,相应的条件也非常简陋,加上屡有“养老院虐老”之类的报道出现,使民办养老院对媒体避之不及。
李曼华只好在网上寻找解决办法,她进入了一个养老QQ群,每天不停地在群中发言呐喊:“请大家帮帮我们,我们真的是要拍一部公益片,为大家呼吁更多的关注,跪求好心人帮忙!”一周后有个人给她留言:“你别喊了,我帮你问问。”
这位好心人是养老网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她帮助下,一家民办养老院的负责人同意见见李曼华。李曼华先后去了三次,他们终于同意拍摄。
这家位于通州的养老院可以用一片凄凉来形容,因为工资低,没有社会地位,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很大。一个护理人员往往要照顾十几位老人,院长苦不堪言,有时还得自己亲自上阵。院长对李曼华道出了心声:想挣钱就别办养老院,自己在这里苦苦支撑了十一年,早希望媒体能帮他们呼吁一下,可见诸报端的又全是反面新闻,令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 这家养老院里,住的基本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的通过鼻饲勉强维持生命,有的只能通过几个含糊的音节表达愿望。李曼华思考起一个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她认为,护理行业提高整体素质尤为关键,在国外,护理专业的要求是最严格的,必须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拥有合格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上岗。那之后她开始四处呼吁:如果能将护理专业纳入国家考试范围,让其成为大学和职业学校的一个专业,这个行业的整体素质、薪酬水平就会更加合理。
今后我的工作与人生,都与中国养老有关
李曼华没有算过自己往《我们正在老去》这部纪录片里到底投了多少钱。没有钱了,她就接拍一部商业片,拍完后把片酬投到纪录片中。工作团队有十几个人,分为两个组,一个是纪录片组,一个是图片摄影组。两个小组都按照布列松的摄影方法同步拍摄,追求绝对的真实,摒弃一切加工和导演。
拍摄完成后,李曼华的钱已所剩无几,再没有资金去为影片做宣传了。
2011年10月,当李曼华正在为宋庄艺术节上的《我们正在老去》暨同名摄影展首映和首展筹备之时,突然见到了一种最新的技术,可以将照片打印到油画布上,令照片有油画般震撼人心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比普通洗印贵一倍以上。可李曼华一咬牙,将照片全部打印了,花费的是她先生准备给她出门时应急的一笔钱。
《我们正在老去》的首映和首展引起很大反响,《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此片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他们向李曼华咨询相关情况,而她将所了解的情况如实反映上去。
通过这个纪录片,李曼华认识了养老界的很多人,也得到官方的支持。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她在多家高校举办了纪录片巡展,她希望对年轻一代产生影响,他们才是未来中国养老的推动者。
2012年5月17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支持下,首届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举办了《我们正在老去》大型摄影展,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副部长窦玉沛、上海市副市长姜平等领导为开幕式剪彩。该摄影展反响热烈,许多观众表示十分震撼,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会长刘光和、国际老龄联合会(IFA)秘书长Jane Barratt等人也给以高度赞扬。
李曼华说,下一步计划是建成一个最大规模的、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影像资料库。她希望通过一系列艺术形式,在官方与民间养老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目前,她的工作室即将开拍国内首部养老题材院线电影《蓝莲花》,讲述一个母亲从独居,到成立社区养老互助团体,再到进入养老院,临终后用所有财产成立“蓝莲花”养老基金的故事。
同时她正筹拍五集养老纪录片,准备在央视播出。明年她还打算前往美国、日本,希望拍摄那里的养老体系和现状,获取一些启发。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