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高校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不相同。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加深,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智育,很大一部分力量开始向非智力因素转移。部分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希望大学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配合意识能力,增强沟通能力等。
一、拓展训练的定义和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体验式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人们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态活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
拓展训练项目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对生活、工作给予启发。例如:完成项目过程中大家是如何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是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困难的;是如何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教练引导学员把训练当作一面镜子,看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和训练中相似的点进行对照,从而得到启示。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师授课方向来看,传统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有的以技能提升为主,而拓展训练以问题解决为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想各种方法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或者主导性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的过程,而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看,传统教学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拓展训练则以学生个性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角色来看,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拓展训练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直接教授,而以引导为主;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教学的过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讨论、练习,而拓展训练一般是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角色、进入角色、行动中学习;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生最后获得知识为主,而拓展训练更看重的是学生态度、精神的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由错误转为正确;从学习成果类型上看,传统教学主要以学习专业课程、基础知识为主,学校也更加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则重视程度偏弱,教学手段落后。而拓展训练是以学生行动感悟、教师引导掌握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技能如执行力、领导力、沟通等为主;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看,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学生“高分低能”。而拓展训练作为现代教学的补充,在学生学习常规课堂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符合时代需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从上述过程上来看,拓展训练使学生更有有趣参加、也更加积极主动。以往教师、家长逼学生学习的状况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特别投入的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进步。
(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来说都渴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上课更有效是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拓展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因素。拓展训练之所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教学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课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讲解——听;或者讲解——听——学生练习。但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并且需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传统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而体验式的模式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想象的潜能,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拓展训练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
1、“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
“镜子”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别人看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进步的一面镜子。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同时在别人身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参训者都在“事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都能在“事件”中的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同时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为别人提供素材,这样就能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缺点。
2、体验中反思——想自己
体验中反思,是指每个训练内容结束后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在拓展训练中也叫“原景重现”。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同,拓展训练课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更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反思是进步的基础,通过反思,可以让当事者从认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开始,进而迁移到反思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类似问题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效的修正。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甚至出了问题采取归咎于外的态度,认为总是别人的错、自己做得很好,就不会取得进步、甚至会在类似的事情上重复犯错。
3、拓展训练主张“不拿别人的问题说话”——说自己
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一些案例来阐述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案例、事件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己无关,慢慢的过渡到不愿意关注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而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涉及到的主角就是参训者本人,事件则是刚刚发生过在参训者自己身上的。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加上“体验”后想的、和大家分享的也是和自己相关的事,就使得参训者的兴趣更浓,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训练效果,为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原始的、更有说服力的依据。随着一个人个人修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很自然的就会对和自己有关的事去负责。敢于去承担责任,这也是一个人人文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由于训练中大家思考的、交流的内容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事,也让大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看到自己在团队的不足,从而得到改正和提高。
4、拓展训练的“教师”是全体参训者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有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多。”拓展训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交流心得来提高,而不只是教师为主体不停的灌输理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使得大家在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很多个角度、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思考,“角度”多了、“老师”多了,自然能让同学们清晰的判断团队中谁做得更好,什么样的行为更能被群体、被社会所接受。
三、小结
高校拓展训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他们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他们各自的优势能很好的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又能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做到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
关键词: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加深,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智育,很大一部分力量开始向非智力因素转移。部分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希望大学生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配合意识能力,增强沟通能力等。
一、拓展训练的定义和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体验式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人们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态活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
拓展训练项目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对生活、工作给予启发。例如:完成项目过程中大家是如何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是以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困难的;是如何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教练引导学员把训练当作一面镜子,看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大家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和训练中相似的点进行对照,从而得到启示。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教师授课方向来看,传统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有的以技能提升为主,而拓展训练以问题解决为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想各种方法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或者主导性来看,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来控制教学的过程,而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活动的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看,传统教学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拓展训练则以学生个性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角色来看,传统教学多为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拓展训练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直接教授,而以引导为主;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教学的过程一般是教师讲、学生讨论、练习,而拓展训练一般是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找到角色、进入角色、行动中学习;传统教学一般以学生最后获得知识为主,而拓展训练更看重的是学生态度、精神的转变,由消极变为积极,由错误转为正确;从学习成果类型上看,传统教学主要以学习专业课程、基础知识为主,学校也更加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则重视程度偏弱,教学手段落后。而拓展训练是以学生行动感悟、教师引导掌握人文知识、社会学知识和技能如执行力、领导力、沟通等为主;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看,传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较好、但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学生“高分低能”。而拓展训练作为现代教学的补充,在学生学习常规课堂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更好的符合时代需要、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所以从上述过程上来看,拓展训练使学生更有有趣参加、也更加积极主动。以往教师、家长逼学生学习的状况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特别投入的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进步。
(一)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
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来说都渴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上课更有效是学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拓展训练的着力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手段因素。拓展训练之所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因为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教学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课程教学的一般模式是:讲解——听;或者讲解——听——学生练习。但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并且需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才能完成,所以传统素质教育课程无法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而体验式的模式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激发想象的潜能,完善健全的人格。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集体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拓展训练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
1、“镜子”原理的应用——看自己
“镜子”原理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别人看自己,把别人作为自己进步的一面镜子。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镜子,同时在别人身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参训者都在“事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都能在“事件”中的别人身上找到自己,同时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为别人提供素材,这样就能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正是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缺点。
2、体验中反思——想自己
体验中反思,是指每个训练内容结束后对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这个过程在拓展训练中也叫“原景重现”。与课堂上传授知识不同,拓展训练课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心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更注重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反思是进步的基础,通过反思,可以让当事者从认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开始,进而迁移到反思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类似问题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有效的修正。当一个人做了错事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甚至出了问题采取归咎于外的态度,认为总是别人的错、自己做得很好,就不会取得进步、甚至会在类似的事情上重复犯错。
3、拓展训练主张“不拿别人的问题说话”——说自己
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一些案例来阐述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案例、事件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与己无关,慢慢的过渡到不愿意关注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而在拓展训练课堂上,涉及到的主角就是参训者本人,事件则是刚刚发生过在参训者自己身上的。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加上“体验”后想的、和大家分享的也是和自己相关的事,就使得参训者的兴趣更浓,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训练效果,为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原始的、更有说服力的依据。随着一个人个人修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很自然的就会对和自己有关的事去负责。敢于去承担责任,这也是一个人人文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由于训练中大家思考的、交流的内容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事,也让大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看到自己在团队的不足,从而得到改正和提高。
4、拓展训练的“教师”是全体参训者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过:“有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多人参与分配,每个人得到的越多。”拓展训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后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交流心得来提高,而不只是教师为主体不停的灌输理论。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使得大家在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能从很多个角度、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思考,“角度”多了、“老师”多了,自然能让同学们清晰的判断团队中谁做得更好,什么样的行为更能被群体、被社会所接受。
三、小结
高校拓展训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他们很好的结合起来,使他们各自的优势能很好的融合、相互促进;同时又能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做到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于振峰,王晨宇.关于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