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呼唤的是幸福的课堂,呼唤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每位同学可以积极参与,保持个性的张扬、兴致盎然、精神饱满,主要表现为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勇于探究学习对象,有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等,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自主 关注 幸福 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呼唤的是幸福的课堂,呼唤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每位同学可以积极参与,保持个性的张扬、兴致盎然、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勇于探究学习对象,有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等,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重在从教师的“教会”变成学生的“会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幸福地学习,教师幸福地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的课堂是和谐、宽松、自主、生成的课堂。
一、幸福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还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过去,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统一的、整齐的合格产品,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意识,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的结论,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他们既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问题,又不必担心由于未学会或答错题而受到批评、羞辱或责骂。他们甚至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超前思维,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逐步成为创新人才。
二、幸福课堂——体现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观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对话、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然而,在传统教学“先教后学”模式中,很多教师认为学习就是教师管束下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经常使用的教学话语是“给我认真学”,使学习真正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压力。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
而幸福的课堂体现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观。我校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确立“自主探究,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先学后导”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主动负起学习的责任。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教师不闻不问,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策略等方面要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课前有效地制定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解读文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自我评价、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
教师的每一堂授课,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幸福课堂——体现淡化整体,关注个性
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呼唤教师实施个性化评价,淡化统一的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不断得到正确评价,就会使他产生自我成就感,不断发现自己,逐步增强内动力,从而不断接近、达到、乃至超过划一的参照标准。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每个学生原有基础上确定“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感到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多次成功体验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写字或朗读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以学生的实际制定层次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愿进入某一层,达到这一层的标准后,可进入上层,以稍高一点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就使每一等级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努力的方向。他们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努力都是看得到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在短期内实现的。
四、幸福课堂——体现自主生成
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提出:要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人——特别是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笔者以这些教育专家文章中的论述结合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把课堂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语文课堂教学,精彩唾手可得。 (一)在民主平等中捕捉生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相互沟通理解,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高高在上,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学生想举手发言又不敢举手,老师掌握着学生能否说话的权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无法因生成而灵动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有感情、有思想、活生生的人,他们同成年人一样,也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对学生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二)在质疑感悟中捕捉生成
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对教材的个性化的解读,或在深层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说:是老两口喝醉了。再质疑:仅仅是喝醉了吗?再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背景,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到:还有老两口被自在的生活所陶醉,作者亦被陶醉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有疑问才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有疑问才有不断的进步。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语文新课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生,充分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有不断的生成,学生才会有不断的收获。
(三)在延伸拓展中捕捉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就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恰当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在新理念中,不紧扣教材而“旁逸斜出”是应该肯定的。适度发挥,拓展课堂并在拓展中积极捕捉生成点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其他哪些小动物,它们会有什么表现,还分角色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秋姑娘的信的心情,并且帮秋姑娘写了许多封信……笔者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笔者紧扣“轰动”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人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再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感悟出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总之,幸福的课堂,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
[3]现代教育与探索.
关键词: 自主 关注 幸福 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呼唤的是幸福的课堂,呼唤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每位同学可以积极参与,保持个性的张扬、兴致盎然、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勇于探究学习对象,有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等,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重在从教师的“教会”变成学生的“会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幸福地学习,教师幸福地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营造的课堂是和谐、宽松、自主、生成的课堂。
一、幸福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还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过去,我们总想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统一的、整齐的合格产品,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意识,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的结论,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他们既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问题,又不必担心由于未学会或答错题而受到批评、羞辱或责骂。他们甚至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超前思维,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逐步成为创新人才。
二、幸福课堂——体现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观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对话、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然而,在传统教学“先教后学”模式中,很多教师认为学习就是教师管束下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经常使用的教学话语是“给我认真学”,使学习真正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压力。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
而幸福的课堂体现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观。我校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确立“自主探究,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先学后导”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学习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主动负起学习的责任。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教师不闻不问,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在学习时间、空间、方法、策略等方面要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课前有效地制定学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解读文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自我评价、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等。
教师的每一堂授课,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幸福课堂——体现淡化整体,关注个性
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呼唤教师实施个性化评价,淡化统一的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不断得到正确评价,就会使他产生自我成就感,不断发现自己,逐步增强内动力,从而不断接近、达到、乃至超过划一的参照标准。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每个学生原有基础上确定“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感到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多次成功体验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例如,在写字或朗读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以学生的实际制定层次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愿进入某一层,达到这一层的标准后,可进入上层,以稍高一点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就使每一等级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努力的方向。他们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努力都是看得到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在短期内实现的。
四、幸福课堂——体现自主生成
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提出:要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人——特别是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有一些“生长点”。把握好这些“生长点”,有可能成为一节充分生成的课。笔者以这些教育专家文章中的论述结合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体会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把课堂教学看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语文课堂教学,精彩唾手可得。 (一)在民主平等中捕捉生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通过相互沟通理解,不断生成,不断构建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高高在上,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学生想举手发言又不敢举手,老师掌握着学生能否说话的权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无法因生成而灵动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有感情、有思想、活生生的人,他们同成年人一样,也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对学生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二)在质疑感悟中捕捉生成
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对教材的个性化的解读,或在深层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媼……”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说:是老两口喝醉了。再质疑:仅仅是喝醉了吗?再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背景,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到:还有老两口被自在的生活所陶醉,作者亦被陶醉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有疑问才有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有疑问才有不断的进步。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语文新课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生,充分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有不断的生成,学生才会有不断的收获。
(三)在延伸拓展中捕捉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就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恰当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在新理念中,不紧扣教材而“旁逸斜出”是应该肯定的。适度发挥,拓展课堂并在拓展中积极捕捉生成点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其他哪些小动物,它们会有什么表现,还分角色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秋姑娘的信的心情,并且帮秋姑娘写了许多封信……笔者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笔者紧扣“轰动”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人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再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感悟出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总之,幸福的课堂,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师.
[3]现代教育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