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在《急诊室的故事》里迷上乔治·克鲁尼,美式的睿智机敏、狡黠热血,让那时身边一众青葱少年黯然失色。15年过去了,电影《在云端》里,他依然那样不动声色、洒脱干练,只是原先总带着的吊人胃口的玩味眼神,已经变得如鹿一样悲悯……我心说,总是一身笔挺西装,从不懦弱猥琐自毁痛哭的乔治·克鲁尼,注定又只能为影帝陪跑——上次是戏已成妖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这次是疯魔成狂的杰夫·布里吉斯——然后。果然被我不幸言中。
那日和好友一起逛街,偶遇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三言两语下来,好友便问同学,你是不是在FMCG(快速消费品)做marketing?同学则答是PEPSI,我便叹为观止。好友在500强做sales,据说会看人是生存基本技能,marketing,finance,service,总能断个八九不离十。我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婚姻定律,“娶妻不娶sales,嫁人不嫁purchase”,忽然有所顿悟 职业塑造性格,职业甚至扭曲性格。《在云端》里,Ryan(乔冶·克鲁尼饰)身上的冷淡与焦虑,也不过是个“职业未来规划师”(职业炒鱿客)顺理成章形成的性格。相反倒是克鲁尼本人,却每每不屑为了奥斯卡放弃他雅皮士的本来面目。他的私人生活,也以10年前《名利场》上与吉赛尔-辰的那一组图片为最大尺度。乔治·克鲁尼,原来才最知道如何平衡职业与自我。
能够区分职业与自我。实在是一种特权行为。大明星不愿,小明星不敢,而类似我们这样的打工仔,管你是高级的Ryan还是底层的扫地工。保住工作才是最大前提。做什么还不是任由人搓圆捏扁。将自己全身心贡献给工作,让一切喜好、视界、思维都围绕工作转动,应该是最积极最有效率的,当然,也是最对工作有益的。那本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奇书流行多年,被所有大机构中人高度赞赏,通篇都在教导职场白领向精密制造的钟表靠拢,不懈怠、不抱怨、不气馁,精力充沛、全神贯注,不被负面情绪所打倒,甚至强大到化悲痛为力量,如此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希拉里何尝不愿快意恩仇?但作为政客,她只能含笑面对老公偷情的铁证,陈奕迅又何尝不想怒斥泼过来的脏水?但没有娱乐精神怎么能在娱乐圈打滚?他甚至还作了首《无人之境》来消遣自己传说中的婚外情。
然而就这样无懈可击地到达事业的彼岸,像Ryan,满足了自己一万英里里程的宏愿,却失重了。人性如水,随形而成,被职业需要约束的我们就像钻进了造型各异的瓶子,在数十年职业生涯中披冰冻,即便打碎瓶子,也依然是那副样子。在职业的开端我们是什么形状?前程往事不复记忆,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个自己连自己都很陌生。除了少数事业成功人士外,工作能够赋予人们的成就和愉悦是如此吝啬——感情会让人失望,事业也未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天忙忙碌碌,从城市的一个盒子匆匆赶到另一个盒子,灰鼠一般在不见天日的闷罐车中晃荡,埋首方寸之间,为微不足道的犒赏欲仙欲死,为芝麻绿豆的利益目眦欲裂——为什么电影中每个被炒鱿的人都神情恍惚椎心大恸,因为我们为这份牛工付出的那么多日日夜夜,那么多血泪汗水,到头来却只不过如尘埃一样烟消云散,实在太过悲酸。
或许我们不应该对工作较真,就像不去对感情较真一样。电影中的小女生Natalie凭着初生牛犊之勇在公司里刮起一阵旋风,但其实她醉翁之意不在酒,心中的归宿是23岁结婚嫁人开切诺基,大女人Alex假作真时真亦假,面具如此之多、替换的技术如此娴熟。连一丝bug都无。才能享受女版的“齐人之福”。比较于Ryan如此投入地工作,女人们显然多了许多旁鹜。因此管理学上不能容忍家庭的存在,因为,这会让女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从干事业变成捧饭碗。对于老板来说,高下立分。
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要。观察身边人,除了少部分那种干脆以兴趣为职业的,大部分人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职业本身,甚至性格也被职业重塑。极少有人能拒绝自己被职业改造,一味抵抗不让职业思维深入自己的骨髓血液。即便抵抗也是不幸的。真正做得出成绩来的人,始终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有声有色,骄之同侪,纵然是只“打份工”的普通人,最容易干一行厌一行,但工作任务一样要完成。竞争无处不在,淘汰更是公理。社会不允许弱者的存在,无数显性与隐性的鞭子在驱赶。
阿拉斯加在《在云端》中的出现,简直有点俗套了,《小镇春色》、《假结婚》都是前辙。但我明白,在大都会中待久了的人,总希望将自己放逐到不毛之地或者深山老林里,不如此不能返璞归真。“回到最初”其实是个伪命题。最初早就难以追溯,“返璞归真”其实也是伪命题,像乔治·克鲁尼这样退出竞争的结果,恐怕不是直播中有些黯然的乔治·克鲁尼,而是流落街头的犀利哥。在隐忍心中野性呼唤的啃噬,与捱过肉身颠沛流离的折磨之间,我还是胆怯地选择前者了。
人生总是不断选择,只有工作无法逃避,所谓的趋利避害,不过是技术层面的纠结而已,事实上,悬而未决只是因为自己要得太多。
那日和好友一起逛街,偶遇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三言两语下来,好友便问同学,你是不是在FMCG(快速消费品)做marketing?同学则答是PEPSI,我便叹为观止。好友在500强做sales,据说会看人是生存基本技能,marketing,finance,service,总能断个八九不离十。我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婚姻定律,“娶妻不娶sales,嫁人不嫁purchase”,忽然有所顿悟 职业塑造性格,职业甚至扭曲性格。《在云端》里,Ryan(乔冶·克鲁尼饰)身上的冷淡与焦虑,也不过是个“职业未来规划师”(职业炒鱿客)顺理成章形成的性格。相反倒是克鲁尼本人,却每每不屑为了奥斯卡放弃他雅皮士的本来面目。他的私人生活,也以10年前《名利场》上与吉赛尔-辰的那一组图片为最大尺度。乔治·克鲁尼,原来才最知道如何平衡职业与自我。
能够区分职业与自我。实在是一种特权行为。大明星不愿,小明星不敢,而类似我们这样的打工仔,管你是高级的Ryan还是底层的扫地工。保住工作才是最大前提。做什么还不是任由人搓圆捏扁。将自己全身心贡献给工作,让一切喜好、视界、思维都围绕工作转动,应该是最积极最有效率的,当然,也是最对工作有益的。那本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奇书流行多年,被所有大机构中人高度赞赏,通篇都在教导职场白领向精密制造的钟表靠拢,不懈怠、不抱怨、不气馁,精力充沛、全神贯注,不被负面情绪所打倒,甚至强大到化悲痛为力量,如此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希拉里何尝不愿快意恩仇?但作为政客,她只能含笑面对老公偷情的铁证,陈奕迅又何尝不想怒斥泼过来的脏水?但没有娱乐精神怎么能在娱乐圈打滚?他甚至还作了首《无人之境》来消遣自己传说中的婚外情。
然而就这样无懈可击地到达事业的彼岸,像Ryan,满足了自己一万英里里程的宏愿,却失重了。人性如水,随形而成,被职业需要约束的我们就像钻进了造型各异的瓶子,在数十年职业生涯中披冰冻,即便打碎瓶子,也依然是那副样子。在职业的开端我们是什么形状?前程往事不复记忆,只是觉得眼前的这个自己连自己都很陌生。除了少数事业成功人士外,工作能够赋予人们的成就和愉悦是如此吝啬——感情会让人失望,事业也未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天忙忙碌碌,从城市的一个盒子匆匆赶到另一个盒子,灰鼠一般在不见天日的闷罐车中晃荡,埋首方寸之间,为微不足道的犒赏欲仙欲死,为芝麻绿豆的利益目眦欲裂——为什么电影中每个被炒鱿的人都神情恍惚椎心大恸,因为我们为这份牛工付出的那么多日日夜夜,那么多血泪汗水,到头来却只不过如尘埃一样烟消云散,实在太过悲酸。
或许我们不应该对工作较真,就像不去对感情较真一样。电影中的小女生Natalie凭着初生牛犊之勇在公司里刮起一阵旋风,但其实她醉翁之意不在酒,心中的归宿是23岁结婚嫁人开切诺基,大女人Alex假作真时真亦假,面具如此之多、替换的技术如此娴熟。连一丝bug都无。才能享受女版的“齐人之福”。比较于Ryan如此投入地工作,女人们显然多了许多旁鹜。因此管理学上不能容忍家庭的存在,因为,这会让女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从干事业变成捧饭碗。对于老板来说,高下立分。
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工作越来越重要。观察身边人,除了少部分那种干脆以兴趣为职业的,大部分人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职业本身,甚至性格也被职业重塑。极少有人能拒绝自己被职业改造,一味抵抗不让职业思维深入自己的骨髓血液。即便抵抗也是不幸的。真正做得出成绩来的人,始终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才能有声有色,骄之同侪,纵然是只“打份工”的普通人,最容易干一行厌一行,但工作任务一样要完成。竞争无处不在,淘汰更是公理。社会不允许弱者的存在,无数显性与隐性的鞭子在驱赶。
阿拉斯加在《在云端》中的出现,简直有点俗套了,《小镇春色》、《假结婚》都是前辙。但我明白,在大都会中待久了的人,总希望将自己放逐到不毛之地或者深山老林里,不如此不能返璞归真。“回到最初”其实是个伪命题。最初早就难以追溯,“返璞归真”其实也是伪命题,像乔治·克鲁尼这样退出竞争的结果,恐怕不是直播中有些黯然的乔治·克鲁尼,而是流落街头的犀利哥。在隐忍心中野性呼唤的啃噬,与捱过肉身颠沛流离的折磨之间,我还是胆怯地选择前者了。
人生总是不断选择,只有工作无法逃避,所谓的趋利避害,不过是技术层面的纠结而已,事实上,悬而未决只是因为自己要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