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进行皮肤斑贴试验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用Finn小室,另一种为AL试验法.前者由固定于多孔带上的铝室组成,后者是一种具有铝衬垫的纸盘.抗原分别置于各个小室或盘内,并固定于受试者皮肤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进行皮肤斑贴试验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用Finn小室,另一种为AL试验法.前者由固定于多孔带上的铝室组成,后者是一种具有铝衬垫的纸盘.抗原分别置于各个小室或盘内,并固定于受试者皮肤上.
其他文献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组。感染机体后可呈潜伏状态,且向体外排泄病毒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也可因潜伏的病毒再活化而表现为感染的周期性发作。已从尿液、粪便、唾液、精液、宫颈分泌物、母乳和淋巴细胞中分离到CMV。被感染组织的特征性所见是出现巨细胞,核内含周围绕有一轮清晰“晕”的大型包涵体,有时在胞浆中亦可发现。此外,尿液中也可有巨细胞存在。妊娠期CMV感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宫内的传
一些研究表明头孢氨呋肟(cefuroxime, CXM)治疗产与不产β-内酰胺酶的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均有效.cefuroxime axetil是CXM酯的药物前体,口服后该酯在肠粘膜水解,吸收良好,外周循环中仅可测得CXM.
1968年首次将淋巴瘤样丘疹病描述为一种具有恶性组织学表现、良性临床经过的少见皮肤病.自那时以来,经研究已证明有5~10%的病例可发展成症状明显的恶性肿瘤――通常是何杰金病,蕈样肉芽肿(MF)或一种大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淋巴瘤样丘疹病与这些淋巴瘤的亚型之间的组织发生关系还了解甚少.
多烯类与咪唑类是两类重要的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二性霉素B及制霉菌素)能与浆膜固醇结合。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真菌,系由于药物对真菌细胞壁特有对麦角固醇的亲和力大于哺乳类的胆固醇有关。药物-固醇的复合物形成孔,使细胞内容外溢而死亡;咪唑类药物则干扰细胞色素P450所依赖的△14羊毛甾醇脱甲基酶系统,使麦角固醇被羊毛甾醇取代,导致浆膜渗透性的改变。
本文报告了57例掌部干性皮炎,与变应性或刺激接触性皮炎无关.一些内源性因素如特应性、干燥症、遗传易感性和激素,以及外界因素如摩擦、反复与水接触和潮湿,可能是其重要病因.慢性病程主要发生在女性,发病的高峰年龄分别为10~14岁和25~29岁,其临床表现:受累皮肤为界线不清的、发亮的红斑,伴表浅的开裂,偶见较深的出血性皲裂.
芬替康唑(fenticonazole)是一种最新合成的咪唑类衍生物,具抑制真菌,杀真菌和抗细菌特性.作者对40例患者,年龄自7~74岁,包括31例花斑癣,5例不同部位的念珠菌病,4例皮肤癣菌病.
表皮生长因子(EGF)灶Cohen先后从小白鼠和大白鼠的颌下腺中所提取出来的一种多肽(分子量6045),它作为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角化的物质而受到注意.1975年,又从人的尿中提取出同样物质,称为人的EGF.当初,Cohen将EGF用于全身,证实了它能促进表皮细胞层的肥厚和角质增殖,并且了解到它不仅对表皮细胞,而且对各种细胞的增殖都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作为炎症性角化性疾病代表的皮肤病――银屑病,近年
艾滋病诱发隐球菌性脑膜炎者甚多见,主要由新型隐球菌所引起,作者首次报告由新型隐球菌格蒂变种所引起的一例.患者为扎伊尔28岁异性恋男性,铜矿工人,因突发阵发性剧烈头痛二日入院,伴神志模糊、尿沉渣检查有许多红,白细胞,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5/mm3,蛋白55mg/dl,糖67mg/dl,涂片印度墨汁染色找到带荚膜的圆及棒形菌,沙氏葡萄糖琼脂37℃有新型隐球菌生长,经鉴定为格蒂变种.
作者报告在1977~1987年见到的5例由活性染料引起的职业性湿疹、荨麻疹和呼吸道疾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4~52岁。他们在染料室或纺织厂工作。发病前接触活性染料已有8个月至4年。其中仅1例仍继续做原工作。作斑试,4例湿疹患者对9种染料粉呈阳性反应。有2例对同一染料Remazal Schwarz B有反应。用划痕或皮内试验,2例患有呼吸道疾病或荨麻疹的病例对斑试阳性的同一染料也呈阳性反
近来,在荨麻疹发病机理的分子基础和治疗两方面取得了进展.人们发现物理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抑制组胺释放的药物不能消除红斑和风团,这促使去寻找另外一些与组胺同时释放的非组胺介质.从冷荨麻疹的研究中发现了可与组胺同时释放的花生酸类和血管活性脂类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