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学术休假是一项基本制度,这一制度给教师一段“休假”时间,既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职业倦怠感,又可以自由支配这段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就利用学术休假时间来我国内地高校做访问学者,共同开展研究。 我国政府部门也早已认识到学术休假制度的积极意义。《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学术休假制度。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学术休假制度推进颇为艰难。
我国的学术休假制度虽有政府部门推进,但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强扭”。目前,我国高校只有少数实行年薪制,大多高校的薪酬制度是“工资+津贴+奖励”,其中,工资部分较低,津贴和奖励部分需要靠教授通过自己做课题、项目挣出来,就是号称实行年薪制的高校,教授要拿到年薪,也需要经过一年一度的考核,拿论文、课题、经费、成果去兑现薪酬,连续考核不通过者,就面临解除聘用合同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授们就是可以享受学术休假,也不敢自由享受,万一拿不出成果,通不过考核怎么办?就是学校因休学术假,降低考核标准,但自己没有做课题、搞项目,课题提成、奖励从何而来?
再退一步说,就是学校实行年薪制,保障学术休假的教授年薪不受任何影响,在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中,教授们恐也难下学术研究的“火线”。当下,有不少教授整天忙于填报课题申报表格、参加课题评审中(也被称为“表格教授”“社交学术”),真正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有的课题组中,作为负责人的教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公关、申请课题,如果教授去学术休假,谁来申请课题、摆平评审等各种事务?这就好比,有的老院士申请退休,可其所在机构不让其退下来。
学术休假是一种从容的学术研究状态,但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整体存在急功近利、浮躁的氛围,很显然,要让教授们从容地进行学术研究,是难以通过安排一个学术休假制度来实现的,必须对我国科研管理制度、学校治理结构进行深层次改革。首先,要推进学术研究去行政化,对学术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和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其次,大学的人事管理,要围绕学术自治、教授治学进行重新设计,在国外高校,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就是保障学术自由的重要制度,防止教授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受行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能推进这些改革,我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教授生存状态将发生根本转变,学术休假,才能水到渠成。
链接
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据198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称:在1880年,哈佛学院的校长艾利奥特批准工作七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
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制度化,是大学教师在职发展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制度形式,即所有教师在服务一定期限之后都可以申请享有的权利。一些大学还把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个人福利加以保障。每所学校都将教师的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
寒暑假、访问学者≠学术休假
访问学者与学术休假有些许相近之处,甚至一些专家对两者的区别也有些模糊。与学术休假不同的是,访问学者有指定导师或者项目负责人,以参加课题科研为主,还会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编写教材或教学工作。
访问学者与学术休假更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机构或者个人联系好以后,研究人员才暂时离开受雇机构,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暂时脱离受雇机构,自行选择去处。在本质上,访问学者是一种机构行为,而学术休假则是个人性质的。
同样,高校的寒暑假与学术休假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常规性教学科研的短暂中断,而后者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脱离本职工作,对学术生涯进行调整。
我国的学术休假制度虽有政府部门推进,但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强扭”。目前,我国高校只有少数实行年薪制,大多高校的薪酬制度是“工资+津贴+奖励”,其中,工资部分较低,津贴和奖励部分需要靠教授通过自己做课题、项目挣出来,就是号称实行年薪制的高校,教授要拿到年薪,也需要经过一年一度的考核,拿论文、课题、经费、成果去兑现薪酬,连续考核不通过者,就面临解除聘用合同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教授们就是可以享受学术休假,也不敢自由享受,万一拿不出成果,通不过考核怎么办?就是学校因休学术假,降低考核标准,但自己没有做课题、搞项目,课题提成、奖励从何而来?
再退一步说,就是学校实行年薪制,保障学术休假的教授年薪不受任何影响,在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中,教授们恐也难下学术研究的“火线”。当下,有不少教授整天忙于填报课题申报表格、参加课题评审中(也被称为“表格教授”“社交学术”),真正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有的课题组中,作为负责人的教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公关、申请课题,如果教授去学术休假,谁来申请课题、摆平评审等各种事务?这就好比,有的老院士申请退休,可其所在机构不让其退下来。
学术休假是一种从容的学术研究状态,但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整体存在急功近利、浮躁的氛围,很显然,要让教授们从容地进行学术研究,是难以通过安排一个学术休假制度来实现的,必须对我国科研管理制度、学校治理结构进行深层次改革。首先,要推进学术研究去行政化,对学术实行学术本位的管理和评价,建立学术共同体。其次,大学的人事管理,要围绕学术自治、教授治学进行重新设计,在国外高校,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就是保障学术自由的重要制度,防止教授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受行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能推进这些改革,我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教授生存状态将发生根本转变,学术休假,才能水到渠成。
链接
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据198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称:在1880年,哈佛学院的校长艾利奥特批准工作七年以上的教师可以休假,休假期间享有半薪。
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制度化,是大学教师在职发展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制度形式,即所有教师在服务一定期限之后都可以申请享有的权利。一些大学还把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个人福利加以保障。每所学校都将教师的学术休假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
寒暑假、访问学者≠学术休假
访问学者与学术休假有些许相近之处,甚至一些专家对两者的区别也有些模糊。与学术休假不同的是,访问学者有指定导师或者项目负责人,以参加课题科研为主,还会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编写教材或教学工作。
访问学者与学术休假更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机构或者个人联系好以后,研究人员才暂时离开受雇机构,而后者则是研究人员暂时脱离受雇机构,自行选择去处。在本质上,访问学者是一种机构行为,而学术休假则是个人性质的。
同样,高校的寒暑假与学术休假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常规性教学科研的短暂中断,而后者是通过较长时间的脱离本职工作,对学术生涯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