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探索在化学课堂中实践化学核心素养,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主调打造探究型的化学课堂,层层推进,激发学生兴趣,以促进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化学核心素养;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5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5.018
  一、设计背景
  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的素养。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征,要求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解决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体现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体现物质变化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观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的核心,以科学探究为实践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思维核心;“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价值追求与立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考提出质疑、自主(或小组)探究设计方案、协作交流实验验证、总结提高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
  打造探究型的化学课堂,并贯穿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主调的核心素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二、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探究型化学课堂——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
  1.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节内容,是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延伸,也是能量转化的生动体现,为之后“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也能熟练写出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又刚学过“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对化学反应能量转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的学习对宏观现象是由微观本质所决定的思维方式也非常成熟,但是对于“原电池”这个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并且要将氧化还原反应升华到应用层面,对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为避免学生对电化学这种概念抽象的原理课产生畏难无聊等情绪,必须设计好本节课,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培养其核心素养,使课堂悬念迭生,学生在自主质疑、推理、寻证、解疑过程中抽丝剥茧,建立原电池模型,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打好电化学学习的第一枪。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及教学目标
  化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以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事实作为构建假设论证的基础,并同时对假设进行证实与证伪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建立认知物质的基本模型,最后得到认知物质世界的基本方法。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有五方面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分别表达了五种不同的意识(如图1),这五种意识也分别对应了五种不同培育目标,即学会假设、学会认证、学会分析、学会预测与建模、学会问题解决。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及培育目标,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行为,以此构建成探究性课堂(如表1)。
  3.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生成疑问
  【情境引入】曾经网上有这么一个传说,几千个苹果连在一起就可以为手机充电。这果蔬到底能不能提供电能呢?实验是检验真知的标准。
  【分组实验】6个小组分别根据提供的材料模仿如图2组装成电路(西红柿、酒精、铜片、锌片、铅笔芯、导线、电子时钟),观察是否有电流通过。
  【提出质疑】根据6组实验的成功和失败(如表2),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能产生电流有的不能,这与电极和介质有什么关系呢?(说明:第六组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电流的产生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实验的成功和失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对比使学生心中产生质疑,为后面提出假设寻找证据推理解疑的探究过程埋下伏笔。
  (2)质疑寻证,在探究中解释疑问
  【假设1】根据第二、三、四组实验,电流的产生与两个电极有关?
  【实验探究一】鋅铜电极哪个作为电池的正极或负极?
  【演示实验】锌一铜一硫酸装置:电流表指针偏转,铜片表面产生气泡(如图3)。
  【对比实验】干电池与电流表连接:接通电源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如图4)。
  【结论】通过对比实验得出,锌一铜一硫酸装置类似于电池组装成闭合回路之后可以形成电流,根据电流表指针偏向及电子从电源负极经过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得出锌做负极,铜做正极。根据实验现象和得失电子写出正负极反应式,zn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cu正极:2H 2e-=H2↑(还原反应)
  总结: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设计意图:通过干电池做对比判断出正负极,得出原电池概念,在电极反应式书写与电子得失守恒中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   【实验探究二】不同电极对形成原电池影响的本质原因
  【实验验证】信息:电极电势差形成电压。利用手持技术——电势传感器测锌一铜一硫酸、锌一碳一硫酸、锌一锌一硫酸三套装置的电势差,得到表3和图4。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和手持技术,从微观本质解释不同电极对形成原电池与否的影响,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与理解。
  【解疑一】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之一:两个正负电极与介质构成之后能形成电势差,一股腈况下两个电极的活泼性要不同,从而自动实现电子转移形成电流,由此又可以发现原电池的形成需要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第一组实验无法成功,因為铜硫酸没有形成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假设2】根据第四、五组实验,电流的产生与介质有关,介质中需要离子的参与,离子如何移动呢?
  【实验探究三】zn-C-H2SO4中滴加KMnO4,观察紫红色MnO4-阴离子的移动方向(如图5)。
  设计意图:通过简易创新实验的探究,得出外电路导线上变化的是电子的移动,而介质中必须要有带电荷的微粒移动来平衡电性,即必须要有离子的移动,以此发展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解疑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之一:介质要有电解质,需要离子的移动,且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建立模型】原电池模型如图6。
  设计意图: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架,从“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建立原电池模型,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3)科学应用,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升华】利用原电池模型解决钢铁的电化学腐蚀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所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思维框架,为后续的化学电源学习做铺垫,并能将原电池应用于实际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中,以此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素养。
  三、教学反思
  将传统的探究性教学与化学核心素养结合,从而打造出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探究性化学课堂,既可以发挥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境对教学的作用,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独立分析的意识,提高依据目标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依据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做出模型假设与模型构建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框架,由此实现“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的化学学科价值,两者相辅相成使探究性教学的真正落实明确了方向,使在着重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同时其他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我们长期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即使会设计学生实验、讨论原电池构成所需的条件,但依然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忽视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引导。比如我们常提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两个电极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非金属),并没有提出本质原因即电势差,从而在后面氢氧燃料电池学习时给学生造成了困扰。我们在课堂设计时不应只是为了得到固有结论而流于形式设计成“伪探究”,应深入本质交给学生如何“学”:学质疑、学求证、学推理、学建模、学解疑,体验并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遗憾,针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未进行深入直观的实验探究,后来通过查阅资料考虑到是否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锌一铜一硫酸电池的温度变化,从“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探究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其他文献
俊朗沉稳不中庸  无论手提包还是斜肩挎包,每一款方形包都有独特的俊朗之美。充裕且分隔合理的储物空间满足这个繁忙时代的实用需求。色调采用中性的咖啡、灰黑色系,设计简约却不沉闷,在方便服装搭配的同时,更与职场人士沉稳干练的气质相得益彰。    华丽美艳复古风  复古不一定是复杂,但一定不是古板。复古风是一场永不散席的盛宴,苛刻地斟酌着艺术与时尚的佳酿,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它的深湛内涵和巨大影响力。华丽大
辽河口苇海湿地景区  湿地
摘要: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是“高中课标”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体现。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阐述了将化学视角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化学视角;物质变化;水的组成;实践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丢失的助听器  一位老妇人的助听器在从悉尼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丢失了。飞机飞行途中,我全身匍匐在機舱地板上帮她寻找这个助听器。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动作对于一个尼姑来说可能有些许不雅。  我看到坐在我前面座位的这位老妇人拿着手电筒在飞机通道来回走动。我询问过她几次发生了什么事,但一开始她没有回答我(事实上她是听不到)。她穿着一件毛呢外套。听她的口音,她应该来自东欧。  你知道助听器有多贵吗?(每个)价格要
摘要:结合国家级优质课“晶体的常识”的设计过程,介绍了该课设计的教学线索确定、切入点、情感铺垫、分组实验设计、科学前沿介绍等。  关键词:晶体;教学素材;设计优化;课堂实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3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12  教学素材也称教学材料,是教学内容
当你年轻又不被事业所累时,伴随着所有的错失和未期的结果,旅行的收获是最大的。    1975年到1976年冬天我在突尼斯和西西里岛旅行,我从来没有像搭上西西里火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那么快乐过。每一站都耗费数小时,而正午时分,我们总是一成不变地在前进途中。人们打开午餐,干酪、意大利腊肠和新鲜面包的浓郁味道充满车厢。火车在许多小镇停下,在北意大利的工厂中来回转换工作的旅客投入朋友和亲人的怀抱,或道别,于
杨柳松  当代中国最活跃的探险家。  2007年,杨柳松前往贵州格必河,成为了中国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第一人。  同年9月,杨柳松只身一人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他所完成的任何一次旅行都成为了户外经典。  青藏高原羌塘无人区,这片区域包括: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  2010年,杨柳松走进羌塘无人区,
在唐家河,等你一起赏冰雪。冬天,层层积雪为林区披上银装,白雪皑皑,苍茫起伏的群山,粉堆玉砌的世界,是猛兽竞技的舞台,蓄积着生命无限的力量。  在唐家河,等你一起观扭角羚。唐家河,野生动物物种繁多,最常见的是扭角羚(牛羚),被老百姓俗称为“野牛”或“四不像”。 扭角羚牛羚是很矜持的动物,不容冒犯,只可观赏。每年秋天,它们从高海拔的地区下来,直到第二年春天它们都在河谷地区到游荡。住在唐家河,若有缘,您
火是野外生活的必需品。烤煮食物、露营取暖、发求救信号都要用到火。假如你在荒郊野外丢失了火种,周围一片冰天雪地,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1.用刀在颜色纯净的坚硬冰面上取一块直径约30厘米、厚度约15厘米的大冰块。把表面的泥土、杂草等附着物清理干净。  2.用小刀在冰块的平整面上划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可以先用刀尖在冰面上戳出一连串凹点,然后再用力划刻,连成一个完整的圆槽。  3.用小刀沿冰面上的
旅行箱历来是时尚与奢侈消费的焦点。除去惹眼的外形,它其实更是我们每次旅途中最忠实的伙伴。专业可靠的旅行箱能让旅程更加安全便捷、称心合意。希望本期装备栏目帮您找到属于您的最满意“旅伴”。    1Samsonite-Cosmolite  享誉世界的美国箱包品牌Samsonite最新推出Cosmolite旅行箱系列,采用具有革新意义的高性能材料Cu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