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5-000-02
摘 要 简化太极拳又名二十四式太极拳,在我国,自1956年创编出版以来,无论是作為群众性健身形式,还是高校体育教学都得到广泛普及。在中华武术已推向世界和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也占有重要地位。本着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态度,为更加的规范地传承简化太极拳,以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针对其动作技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反复进行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改进,提出动作技术教学上下先“分解”再“完整”与先“定位”再“行进”教学,以求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简化太极拳 动作技术 教学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蓬勃发展。国家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运动。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积极推动了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武术运动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特别是中华武术已走向全世界,中国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太极拳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之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占有重要一席。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柔的拳术。它最早传习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陈氏太极拳。后杨露禅去其原有套路中的震脚、发劲、纵跳等动作,经其孙杨澄甫修改定型,成为现在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动作柔缓均匀、舒展大方、刚柔内含[2]。而简化太极拳就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加以简化、改编的太极拳普及套路[3]。因整套动作共24个动作,故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
在多年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和社会健身场所教授简化太极拳的过程中,就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反复实践、不断改进,以找寻一种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快捷、规范的传承简化太极拳,以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二、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4]。就简化太极拳教学,常采用集体和分组教学形式,教法多采用讲(解)、示(范);学法就是看、练、问,以练为主。依据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太极拳运动特点,对于初学者,我们可将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一)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初期为初定动作期
此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集体教学为主,分组教学为辅;动作技术教学先上下肢分解教再完整配合,主抓动作规格,强调运动走弧线,身体做到自然放松即可。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上肢动作就是手型和手法。教学中,首先学手型,即掌、拳、勾。相对而言,掌型的控制对于初学者来说,比拳、勾难些。而且掌在太极拳动作中出现的频率多余拳、勾。所以,在多年教学中找到一巧办法,就是将手指尖朝上,掌根齐于下额骨沿贴于自己同侧脸上,加以规范调整即可,这样对掌型的把控很有效。之后学手法,手法的教学先站在一个所有学生都能看清的示范位置上“定位”教学,不按其套路中的动作运行方向进行教学;讲解重点放在规格上,即讲清手臂的运行方向路线,手的落位及手指、手心的朝向,还可配合动作的攻防作用加以强化。同时,强调手臂微屈、动作处处走弧形(平弧、斜弧、立弧)及躯干随动。例:搂膝拗步:两手臂先走立弧,再搂手走平弧、推掌走立弧;搂为防、推为攻。
简化太极拳下肢动作包括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等)、平衡动作(提膝)、腿法(蹬脚)和步法(进步、退步、侧移步等)。先教步型、提膝和蹬脚,同样采用“定位”教学。主要掌握其规格和脚起落的方法及重心的把控即虚实的转换,为步法教学做铺垫。可左右换做,不同动作可两两组合进行。如:丁步和弓步、仆步和提膝、丁步和虚步。相对而言,弓步在简化太极拳中出现频率较多,因此要特别强调,前弓腿膝不过脚尖,两脚横距与角度,以保护膝关节。其中提膝与蹬脚是难点,难在对稳度的把控上,支撑腿要用力下沉,蹬脚时先把大小腿屈抬起,待身体重心压于支撑腿的脚上稳住后,再蹬出小腿。步型、抬腿的高度量力而行,不可强求。步法教学时,主要强调脚的落点与脚尖的方向,主抓重心的把控即虚实的转换。每一动上下肢动作教完后,就可进行上下配合。同样,先采用“定位教学”,然后再按套路动作运行方式进行。例:野马分鬃,即丁步右抱球、左弓步分鬃——经左扣脚——丁步左抱球、右弓步分鬃,反复练习后,再进行进步左右野马分鬃。
(二)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中期为强化动作规格期
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后,要进一步规范动作。此期,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分组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加强指导及时纠错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现“人才”,培养“小先生”。师生间、学生间多交流、多互动。尤其是学生间要采用“互助法”进行学练,以提高效率。就动作本身而言,在抓细节的同时,强调动作周身协调配合,其中包括眼法。对身体各部位提出要求,努力做到顶平颈竖,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正脊实腹、松腰敛臀、沉胯圆裆、活膝稳足、呼吸自然、身体中正即可。简而言之,就是上下同步、动作求规范、周身求协调。例:手挥琵琶,身体后坐与身体右转左挑右落掌同步,合沉肘手挥琵琶左脚跟着地成虚步同步。
(三)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后期为动作定型期
进入后期,练字当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用各种组织形式,多种动作练法进行。集体练、分组练、个人练,单个动作练、组合动作练、成套动作练,原地练、行进练。为活跃课堂、消除消极情绪、提高兴趣,可配舒缓的音乐进行练习。可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个人表演点评等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一切积极心理以助动作的定型。就动作技术本身而言,此期主抓动作的连贯性,做到动作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同时,也要讲清如何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内外合一。
三、结语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但只依赖于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授者,其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都应在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就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而言,初期就是要教师主导为重,集体教学为主;上下肢动作先分再合,先“定位”教学再“行进”教学,主抓动作规格;中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并重,集体分组教学共存,师生多互动、学生多互助,强化动作规格,主抓动作细节与协调配合;后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各种练习形式,加以音乐配之,主抓动作连劲,逐步定型。此外,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与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掌握的不规范,太极拳理论不清,教学态度不端正,那必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对于简化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运动的普及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钻研业务,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更加规范地传承简化太极拳,推动简化太极拳运动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1.
[2]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
[3]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1.
[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8-264.
摘 要 简化太极拳又名二十四式太极拳,在我国,自1956年创编出版以来,无论是作為群众性健身形式,还是高校体育教学都得到广泛普及。在中华武术已推向世界和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也占有重要地位。本着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态度,为更加的规范地传承简化太极拳,以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针对其动作技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反复进行教学实践,不断研究改进,提出动作技术教学上下先“分解”再“完整”与先“定位”再“行进”教学,以求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简化太极拳 动作技术 教学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蓬勃发展。国家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在群众性武术活动中,太极拳是最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性最长的一项运动。为了倡导太极拳锻炼,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整理、创编、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单行本和挂图,积极推动了简化太极拳在全国的普及[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武术运动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特别是中华武术已走向全世界,中国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太极拳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之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占有重要一席。
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柔的拳术。它最早传习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陈氏太极拳。后杨露禅去其原有套路中的震脚、发劲、纵跳等动作,经其孙杨澄甫修改定型,成为现在流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动作柔缓均匀、舒展大方、刚柔内含[2]。而简化太极拳就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加以简化、改编的太极拳普及套路[3]。因整套动作共24个动作,故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
在多年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和社会健身场所教授简化太极拳的过程中,就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反复实践、不断改进,以找寻一种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快捷、规范的传承简化太极拳,以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二、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要求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4]。就简化太极拳教学,常采用集体和分组教学形式,教法多采用讲(解)、示(范);学法就是看、练、问,以练为主。依据人体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太极拳运动特点,对于初学者,我们可将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
(一)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初期为初定动作期
此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集体教学为主,分组教学为辅;动作技术教学先上下肢分解教再完整配合,主抓动作规格,强调运动走弧线,身体做到自然放松即可。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上肢动作就是手型和手法。教学中,首先学手型,即掌、拳、勾。相对而言,掌型的控制对于初学者来说,比拳、勾难些。而且掌在太极拳动作中出现的频率多余拳、勾。所以,在多年教学中找到一巧办法,就是将手指尖朝上,掌根齐于下额骨沿贴于自己同侧脸上,加以规范调整即可,这样对掌型的把控很有效。之后学手法,手法的教学先站在一个所有学生都能看清的示范位置上“定位”教学,不按其套路中的动作运行方向进行教学;讲解重点放在规格上,即讲清手臂的运行方向路线,手的落位及手指、手心的朝向,还可配合动作的攻防作用加以强化。同时,强调手臂微屈、动作处处走弧形(平弧、斜弧、立弧)及躯干随动。例:搂膝拗步:两手臂先走立弧,再搂手走平弧、推掌走立弧;搂为防、推为攻。
简化太极拳下肢动作包括步型(弓步、虚步、仆步等)、平衡动作(提膝)、腿法(蹬脚)和步法(进步、退步、侧移步等)。先教步型、提膝和蹬脚,同样采用“定位”教学。主要掌握其规格和脚起落的方法及重心的把控即虚实的转换,为步法教学做铺垫。可左右换做,不同动作可两两组合进行。如:丁步和弓步、仆步和提膝、丁步和虚步。相对而言,弓步在简化太极拳中出现频率较多,因此要特别强调,前弓腿膝不过脚尖,两脚横距与角度,以保护膝关节。其中提膝与蹬脚是难点,难在对稳度的把控上,支撑腿要用力下沉,蹬脚时先把大小腿屈抬起,待身体重心压于支撑腿的脚上稳住后,再蹬出小腿。步型、抬腿的高度量力而行,不可强求。步法教学时,主要强调脚的落点与脚尖的方向,主抓重心的把控即虚实的转换。每一动上下肢动作教完后,就可进行上下配合。同样,先采用“定位教学”,然后再按套路动作运行方式进行。例:野马分鬃,即丁步右抱球、左弓步分鬃——经左扣脚——丁步左抱球、右弓步分鬃,反复练习后,再进行进步左右野马分鬃。
(二)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中期为强化动作规格期
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后,要进一步规范动作。此期,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集体、分组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加强指导及时纠错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发现“人才”,培养“小先生”。师生间、学生间多交流、多互动。尤其是学生间要采用“互助法”进行学练,以提高效率。就动作本身而言,在抓细节的同时,强调动作周身协调配合,其中包括眼法。对身体各部位提出要求,努力做到顶平颈竖,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含胸拔背、正脊实腹、松腰敛臀、沉胯圆裆、活膝稳足、呼吸自然、身体中正即可。简而言之,就是上下同步、动作求规范、周身求协调。例:手挥琵琶,身体后坐与身体右转左挑右落掌同步,合沉肘手挥琵琶左脚跟着地成虚步同步。
(三)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后期为动作定型期
进入后期,练字当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用各种组织形式,多种动作练法进行。集体练、分组练、个人练,单个动作练、组合动作练、成套动作练,原地练、行进练。为活跃课堂、消除消极情绪、提高兴趣,可配舒缓的音乐进行练习。可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个人表演点评等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一切积极心理以助动作的定型。就动作技术本身而言,此期主抓动作的连贯性,做到动作如蚕吐丝、连绵不断。同时,也要讲清如何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内外合一。
三、结语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但只依赖于一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授者,其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都应在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就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教学而言,初期就是要教师主导为重,集体教学为主;上下肢动作先分再合,先“定位”教学再“行进”教学,主抓动作规格;中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并重,集体分组教学共存,师生多互动、学生多互助,强化动作规格,主抓动作细节与协调配合;后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各种练习形式,加以音乐配之,主抓动作连劲,逐步定型。此外,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与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对简化太极拳动作技术掌握的不规范,太极拳理论不清,教学态度不端正,那必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对于简化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运动的普及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钻研业务,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更加规范地传承简化太极拳,推动简化太极拳运动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1.
[2]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5.
[3]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1.
[4]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