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美的语文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进行了不懈探索,下面,就以一堂阅读课《月迹》为例,做些讨论。
  1.精读:品析《月迹》
  在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之后,我将孩子的阅读赏析重点放在了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和哲理美这四个方面,也是本课所确立的散文审美的重点。
  其一,语言美。文章开头先从奶奶给孩子们说故事开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我请孩子们把这句话和我给的意思相近的句子进行对比:“奶奶很能讲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对比之中,孩子们发现,文中的句子更有美感。可是美在哪里呢?大家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想法也多了起来:不用“讲”故事,而用“说”故事,特别亲切;原句是三个短句,更有节奏感,读起来挺美的;原句中“说了……还要再……”表达一种自豪感,心里还喜滋滋的,挺满足的;而“一个又一个”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不美;原句最后用省略号,好像作者还在回味。
  孩子们大体已经体会到语言的美了。在后文的品读中,他们渐渐地开始懂得了语言美不是形式上的辞藻华丽,而是真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让笔下的形象与情境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二,意境美。意境是用语言文字绘在纸上的精神画卷,《月迹》中,一幅幅这样的画卷,美不胜收,引导孩子们来欣赏,也会感染他们。
  例如,在写到中秋夜孩子们院中望月时,作者寥寥几笔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我问孩子们:“如果让你画一幅由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桂树组合的中秋月夜图,你该怎样构图才更美?”大家讨论得越深入,就越佩服作者的审美水准和文字功力:是啊,粗粗的树,才显得古朴,而枝和叶都疏疏的,才会给圆月留下足够的空间——枝和叶成了点缀,如同画在月轮之上。花未开,对着月色,好像故意保留着应有的矜持;矜持中,又难掩累累的骨朵;累累的骨朵,让这幅画清雅但不清冷,素洁但不凋敝,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恰好。
  其三,人情美。月夜,院落,院内老树,院外小河;树下,一位老奶奶在给一群天真好奇的孩子说故事。这本身就弥漫着人情美,随便听一句他们的对话吧:“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什么树呢?”“桂树。”对答很简练,却把孩子的天真、好奇和奶奶的慈爱、善诱表现出来了:奶奶的第一句回答里,不仅说“是树”,还带出了让听者时时都被温暖着的两个字——孩子,这是心中有孩子的自然流露,也是眼中关注着孩子时的轻轻呼唤。当她第二次回答孩子提问时,毫不迟疑地肯定是“桂树”,因为她的怀里还揣着一个“故事”。语言,是语言,让我们体味到那么善的心,那么美的情。
  其四,哲理美。散文的哲理美,美在它或隐或显的形象之中。我们知道,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以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只要你愿意寻找,善于发现,它是属于每个人的,可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但作者还是把它交给了文中的形象与意境,再深的哲理也必须回到境界中去。
  2.链读:尝试《丑石》
  尝试,应以独立思考为最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品尝到真正的阅读滋味,对激发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都是非常必要的;把独立的赏析定位于尝试,意在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阅读,只有个性化才是有效的。在精读《月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和哲理美等角度,来欣赏批注贾平凹的另一篇散文《丑石》。
  接下来的阅读组织工作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独立阅读、批注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放开胆来,自由地写下所感受到的美,只要是心中想表达的,都可以写。第二个阶段是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审美和思考固然需要独立与个性,但它的果实却是要分享的。
  例如,在文章的结尾,天文学家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无疑,这就是丑石命运的谜底。在讨论这段话时,自然地要回味前文中作者对它的处境的描写和它的种种境遇,如“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对这些语言品味得越细,就越有情味,而丑石便越和人切近,对天文学家哲理性的概括理解得就越深。
  所以,链读时,独立批注是阅读的基础,而讨论和交流则是完善和提升。
  3.拓展:从读到写
  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作者开始产生了兴趣,除了指导并安排学生做好近期专题研究作者和作品外,还向生活语文领域拓展,让泛读走进生活。这里仅从作文说起。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妈妈买菜,买回来的是白菜和葱……我问,怎么能让语言美一点?大家学着贾平凹,将句子缩短,也尽力地调整语序,以求其美:买菜的,是我的妈妈;买回的,是白菜和葱……
  我夸他们,学得很快,有味道了。但是,“白菜和葱”挺普通,能否美化一下?于是,大家开始动脑,并七嘴八舌地说开来:之所以普通,因为“和”是连词,改成形容词,变成“白菜大葱”或“白菜香葱”……虽有改进,但是,好像还不妥帖,尤其那个“大”,实在不美。于是又找到了一个公认的好字“青”!折腾下来,觉得很有成就感:买菜的,是我的妈妈;买回的,是白菜青葱……这句子,一下就富有了生活情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