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是思维形式的一种,是进行数学判断、推理、计算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概念的教学。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概念的生成过程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要重视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概念教学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剖析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原则;阶段性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都相当强的学科,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概念又是这基础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公式定律、思考判断、学习新概念等的前提。如判断“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这个判断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理解整数、正整数、负整数、正数、负数的概念,明确了这些数的概念和范围才能正确解答,这也为以后中学阶段学习集合、交集、并集、子集等新概念奠定基础。因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显得举足轻重。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与代数的概念、计算方面的概念、计量方面的概念、整除方面的概念、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比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和概率的概念等。在教材中,数学概念的编排严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了科学的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了数与量的概念的联系、运算概念与数量概念的联系,解决问题与运算概念的联系等。纵观这些概念,对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数学概念一般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它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尤其到中高段,概念不断增多,不断向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过渡。
二、数学概念又是有较强的核心性、明确的指导性、重要的基础性的数学知识点。概念是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准确进行判断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运用次数最多的知识点。
三、很多概念具有系统性、联系性、连续性。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种种的关系,如递进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学生学习一个概念,往往都有多个概念与其有联系。
数学概念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我们概念教学时得把握的原则:
一、我们在设计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具体性、直观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设计教学“千克”和“克”时我们都会让学生称、掂等;设计教学“米”和“厘米”时,采用量的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避免了死记硬背。
二、一定要有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炼、强化和侧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的重点。例如:在设计教学“商不变性质”时须考虑如何体现并强调“同时乘或除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理解问题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概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要注重概念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联系性。例如:在设计教学“认识百分数”时,要体现百分数和分数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百分数概念及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培养建立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的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把握住这些原则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概念教学时就得体现出来,我们通过阶段性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巩固。
(一)概念引入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掌握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间接到直接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具体的感性知识向抽象概念的过渡。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可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提供丰富的可感知的生活原型,如实物、模型、实例、操作等,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常见实例。通过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这种方法尤其在低段教学中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先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书本、门框、黑板的边缘等;学习“角的大小”的概念,先让学生用硬纸条做成可活动的角……。
具体呈现“小数的意义”概念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要测量数据,你们会测量吗?(部分人说会)那么你们都会测量什么?(学生说长度)好。老师想让你们测量几样东西(事先让学生带了卷尺)。你们每个人量一下你们的课桌高度和你的身度,用米作单位,把你的测量结果告诉老师。
生1:桌子不到一米,我的身高是一米多一点
生2:桌子是85厘米,我的身高是1米多30厘米
(回答的都不是整米數)
师:我们得到的不是正好的整米数,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
2.以旧引新。对于新旧概念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概念,多用以旧引新的方法。这样,在学生接受新概念时,有铺垫的内容,可以降低教与学的难度,实现旧新概念间的自然过渡。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这种方法多用于和计算有紧密关系的概念。如计算出两个数的因数,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通过多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计算,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引出圆周率概念;计算24 5、5 2.5、36 12,引出整除的概念等。
(二)概念理解
这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引入阶段提供的直接、具体的材料进行剖析理解,通过判断、比较、对照、推理,或得出符合逻辑的概念结论,或揭示出有某种前提条件就会有某种结果的因果关系,或通过个性与共性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形成对某个概念的准确的语言表述形式。其主要方法有:
1、判断。如“正反比例”教学中,可让学生判断所提供的变化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之后,进一步剖析概念,强调“比值一定、积一定”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明确正反比例的本质特征。
2、正面举例。如“比例尺”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地图册中找出不同的比例尺,解释具体含义。通过多个例子以后学生即理解了比例尺又体会了比例尺的实际用途。
3、变式举例。如“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概念教学时,可运用变式方法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加强对顶角和底角的理解,杜绝了学生把位置偏高的角当作顶角的现象。
4、正反面对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零可去”,学生常会误解为“小数点后面的零可去”,这时可举 “1.005、1.5、1.500”就会帮助学生分清。又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出示如下练习进行对比判断:5x+4×3 、5+21x=8 、10+3×2=16,通过练习,学生能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
5、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比较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学生极易混淆。我们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如周长与面积、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等等。
(三)概念巩固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复述及抓住概念的重点词语、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线的认识”中为了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复述概念,并让学生说出三种线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整理成表格形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就能更加明晰。
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巩固并发展已有的认识水平。可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根据定义推理、根据定义计算。
从概念的引入到概念的巩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容分开,我们要做到各种阶段、各种方法的有机融合,针对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灵活的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当然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只要我们不懈地追求,终会逐步提升我们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章建跃,陶维林,《数学通报》,2010.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原则;阶段性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都相当强的学科,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概念又是这基础学科的基础,是理解公式定律、思考判断、学习新概念等的前提。如判断“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这个判断的前提就是学生必须理解整数、正整数、负整数、正数、负数的概念,明确了这些数的概念和范围才能正确解答,这也为以后中学阶段学习集合、交集、并集、子集等新概念奠定基础。因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显得举足轻重。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与代数的概念、计算方面的概念、计量方面的概念、整除方面的概念、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比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和概率的概念等。在教材中,数学概念的编排严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了科学的由浅入深的原则,体现了数与量的概念的联系、运算概念与数量概念的联系,解决问题与运算概念的联系等。纵观这些概念,对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数学概念一般有较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它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逐步上升。尤其到中高段,概念不断增多,不断向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过渡。
二、数学概念又是有较强的核心性、明确的指导性、重要的基础性的数学知识点。概念是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技巧、准确进行判断的理论依据,也是学生运用次数最多的知识点。
三、很多概念具有系统性、联系性、连续性。数学概念之间存在着种种的关系,如递进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学生学习一个概念,往往都有多个概念与其有联系。
数学概念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我们概念教学时得把握的原则:
一、我们在设计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具体性、直观性、生活性和实践性。例如:在设计教学“千克”和“克”时我们都会让学生称、掂等;设计教学“米”和“厘米”时,采用量的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避免了死记硬背。
二、一定要有对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炼、强化和侧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的重点。例如:在设计教学“商不变性质”时须考虑如何体现并强调“同时乘或除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理解问题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概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要注重概念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联系性。例如:在设计教学“认识百分数”时,要体现百分数和分数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百分数概念及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培养建立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的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把握住这些原则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概念教学时就得体现出来,我们通过阶段性的过程:概念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巩固。
(一)概念引入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掌握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间接到直接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具体的感性知识向抽象概念的过渡。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可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提供丰富的可感知的生活原型,如实物、模型、实例、操作等,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常见实例。通过结合实例,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自然地引出概念。这种方法尤其在低段教学中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习“平行线”的概念,先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书本、门框、黑板的边缘等;学习“角的大小”的概念,先让学生用硬纸条做成可活动的角……。
具体呈现“小数的意义”概念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要测量数据,你们会测量吗?(部分人说会)那么你们都会测量什么?(学生说长度)好。老师想让你们测量几样东西(事先让学生带了卷尺)。你们每个人量一下你们的课桌高度和你的身度,用米作单位,把你的测量结果告诉老师。
生1:桌子不到一米,我的身高是一米多一点
生2:桌子是85厘米,我的身高是1米多30厘米
(回答的都不是整米數)
师:我们得到的不是正好的整米数,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
2.以旧引新。对于新旧概念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的概念,多用以旧引新的方法。这样,在学生接受新概念时,有铺垫的内容,可以降低教与学的难度,实现旧新概念间的自然过渡。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这种方法多用于和计算有紧密关系的概念。如计算出两个数的因数,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通过多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计算,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引出圆周率概念;计算24 5、5 2.5、36 12,引出整除的概念等。
(二)概念理解
这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引入阶段提供的直接、具体的材料进行剖析理解,通过判断、比较、对照、推理,或得出符合逻辑的概念结论,或揭示出有某种前提条件就会有某种结果的因果关系,或通过个性与共性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后形成对某个概念的准确的语言表述形式。其主要方法有:
1、判断。如“正反比例”教学中,可让学生判断所提供的变化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之后,进一步剖析概念,强调“比值一定、积一定”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明确正反比例的本质特征。
2、正面举例。如“比例尺”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地图册中找出不同的比例尺,解释具体含义。通过多个例子以后学生即理解了比例尺又体会了比例尺的实际用途。
3、变式举例。如“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概念教学时,可运用变式方法画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加强对顶角和底角的理解,杜绝了学生把位置偏高的角当作顶角的现象。
4、正反面对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零可去”,学生常会误解为“小数点后面的零可去”,这时可举 “1.005、1.5、1.500”就会帮助学生分清。又如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出示如下练习进行对比判断:5x+4×3 、5+21x=8 、10+3×2=16,通过练习,学生能对方程这一概念理解得更为深透。
5、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中,有些概念其含义比较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学生极易混淆。我们必须及时把它们加以比较,以避免互相干扰。如周长与面积、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化简比与求比值等等。
(三)概念巩固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复述及抓住概念的重点词语、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线的认识”中为了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我们可以让学生复述概念,并让学生说出三种线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引导学生整理成表格形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就能更加明晰。
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巩固并发展已有的认识水平。可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根据定义推理、根据定义计算。
从概念的引入到概念的巩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容分开,我们要做到各种阶段、各种方法的有机融合,针对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灵活的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当然这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只要我们不懈地追求,终会逐步提升我们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章建跃,陶维林,《数学通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