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林业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意识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严峻问题。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资源消耗结构层次较低,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投入机制。针对我国当前的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笔者总结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资源消耗结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一、引言
建国以来,中国的林业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林业生态建设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建设经验。
在肯定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意识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严峻问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生态环境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可以说,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建设的主导需求,我国林业建设也逐渐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及时总结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和制定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此来实现依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进行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生态、国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并且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林业科技水平滞后,人工林的生产水平低下。
在世界上,我国的森林植被总面积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等数值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甚远。由此可见,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科技进步水平看,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足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林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人工林的生产水平方面,具有先进林业建设经验的南非、意大利等国家仅用1~3%的森林植被面积就能够提供50%以上的木材,而我国的人工林生产水平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资源消耗结构层次较低,林木资源利用率较低。
从林木资源的消耗结构上看,我国的林木资源消耗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我国工业用材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工业用材中以传统的锯材和机械加工用材为主,严重忽略了造纸材和人造板用材这两大领域。衡量消耗产出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林木产品产量与原木消耗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其比值越大,则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在这个数值上,我国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各项数值都非常低,这说明我国的林业资源利用率非常低。
(三)社会林业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社会对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林业建设缺乏普遍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很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错误地把林业生态建设“定位”为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严重忽视了林业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质,忽视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致使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大大减弱,很多业务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矛盾时,错误地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弯路,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
(四)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投入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不是国家,也不是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因而我们说它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理所应当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或者支付体系,也没有相对健全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这些资金、制度方面的弱点,都无法适应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三、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林业生态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本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实现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我国当前的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科学区分功能,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针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的问题,笔者建议国家及地方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分析当地现有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植被特征和自然环境,并据此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形成集生态、防护、美化、效益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不能只靠人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此我们提出了科技兴林的发展战略。科技兴林,要求我们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林战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二)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消耗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这里,笔者建议要做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林藤、林药、林牧等立体复合经营的模式,解决林、牧、农在空间上的“争地矛盾”;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木材的精深加工业,适当延长林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林业资源的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优化发展模式,林业企业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逐渐向节约型模式转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社会林业认识,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
在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地深化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决策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和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明确优良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完善投入机制。
该措施主要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资金流的来源、经过和最终用途上着手分析。首先,根据林业生态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其资金来源首先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加强国家机关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确定资金来源的前提下,要切实落实好配套资金的准时到位,尤其是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安全环保部门、以及林业管理部门都需要共同承担责任,确保专项资金的按时到位;第三,就是要遵守“谁受益”和“谁投资”这两项最基本的原,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投资政策;第四,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合理引导集体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的积极投资,实现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多方集资集劳。
参考文献
1.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2.王纲.张康.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3.王富昌.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4.邱国强.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5.刘金凤.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6.尚彬.刍议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2年20期
7.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8.张建勇.申宝卿.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资源消耗结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一、引言
建国以来,中国的林业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林业生态建设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发展道路,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建设经验。
在肯定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意识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各种严峻问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生态环境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可以说,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建设的主导需求,我国林业建设也逐渐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阶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及时总结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和制定相关的对策、措施,以此来实现依靠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观点去进行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生态、国家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诸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并且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林业科技水平滞后,人工林的生产水平低下。
在世界上,我国的森林植被总面积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等数值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甚远。由此可见,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科技进步水平看,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足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林业建设的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人工林的生产水平方面,具有先进林业建设经验的南非、意大利等国家仅用1~3%的森林植被面积就能够提供50%以上的木材,而我国的人工林生产水平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资源消耗结构层次较低,林木资源利用率较低。
从林木资源的消耗结构上看,我国的林木资源消耗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我国工业用材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工业用材中以传统的锯材和机械加工用材为主,严重忽略了造纸材和人造板用材这两大领域。衡量消耗产出的另一个指标,就是林木产品产量与原木消耗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其比值越大,则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在这个数值上,我国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各项数值都非常低,这说明我国的林业资源利用率非常低。
(三)社会林业意识不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社会对于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林业建设缺乏普遍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战略目标,很多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都错误地把林业生态建设“定位”为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严重忽视了林业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质,忽视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上述错误观念的存在,致使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大大减弱,很多业务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保护的矛盾时,错误地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弯路,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
(四)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投入机制。
林业生态建设的受益者不是国家,也不是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因而我们说它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理所应当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转移或者支付体系,也没有相对健全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这些资金、制度方面的弱点,都无法适应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
三、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林业生态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本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实现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针对我国当前的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科学区分功能,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针对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速度缓慢的问题,笔者建议国家及地方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分析当地现有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植被特征和自然环境,并据此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形成集生态、防护、美化、效益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不能只靠人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此我们提出了科技兴林的发展战略。科技兴林,要求我们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林战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二)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着消耗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这里,笔者建议要做到三个优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林藤、林药、林牧等立体复合经营的模式,解决林、牧、农在空间上的“争地矛盾”;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木材的精深加工业,适当延长林业资源的产业链,实现林业资源的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优化发展模式,林业企业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逐渐向节约型模式转化,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三)提高社会林业认识,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行政推动力。
在生态建设中,需要不断地深化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决策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和坚持“生态优先”的战略思想,明确优良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完善投入机制。
该措施主要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资金流的来源、经过和最终用途上着手分析。首先,根据林业生态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其资金来源首先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加强国家机关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确定资金来源的前提下,要切实落实好配套资金的准时到位,尤其是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安全环保部门、以及林业管理部门都需要共同承担责任,确保专项资金的按时到位;第三,就是要遵守“谁受益”和“谁投资”这两项最基本的原,并以此为指导,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投资政策;第四,要制定优惠的政策,合理引导集体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的积极投资,实现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多方集资集劳。
参考文献
1.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9期
2.王纲.张康.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年15期
3.王富昌.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4.邱国强.生态林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5.刘金凤.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6.尚彬.刍议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2年20期
7.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8.张建勇.申宝卿.林业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