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追求目标,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它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 思想渊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 C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0-0046-02
生态社会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其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为两方面: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和解决途径及归宿。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科学技术对世界的统治。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最早看到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和社会生态问题。霍克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启蒙主义带来的理性精神并未使人类进入到真正的人性状态,相反却使人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野蛮状态,受到完全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而造成这一不幸的原因正是科学成为新的神话。到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集中论证了技术通过成为“意识形态”,而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物质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不自由的、压制人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已经不再依靠传统的合法性来为自己辩护了,而将合法性基础移交给了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充当意识形态。哈贝马斯接过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话题,着重强调了技术统治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秩序,技术破坏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双重生态。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本身包含着一种支配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技术由解放的力量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技术进步带来的享受与安逸掩盖了技术与统治、合理性与压迫的融合关系。因此,技术具有虚假的意识形态要素和看不见的迷惑人的控制力量。
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中继承了马尔库塞的“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观点,更进一步指出,把控制自然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竞争的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后果间接地拉动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产生了经济危害。
苏联哲学家基鲁索夫在《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一文中认为,现代生态形势证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论点,即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不仅没有导致社会问题的自动解决,相反,由于耗尽自然资源和降低环境质量,可能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恶化。因此,应当树立生态意识。
(二)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
“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者用这个创新性的概念构建生态危机理论体系。“异化消费”理论是他们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而构造出的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用获得“虚假需求”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异化劳动的消费生活方式,从而使资本主义实现以生态危机换取和延缓经济危机。
对于工业社会这种异化消费,莱易斯在他的《满足的极限》一书中,集中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把满足等同于无休止的物质消费的观念。他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正在把人们导向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居住在城市的多层高楼中,其能源供应、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乃至废物的处理都依赖于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与此同时,人们又误认为不断增长的消费似乎可以补偿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劳动领域遭受的挫折。因此,人们便疯狂地追求消费以宣泄劳动中的不满。从而导致把消费与满足、与幸福等同起来。与莱易斯同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高兹,也强调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现象,通过用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之间的区别,来提醒人们注意生态危机。他认为,经济理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全社会紧紧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地把人们引导到消费这一道路上去。
所以,异化的消费其实就是虚假消费、过度消费。资本主义为了支撑这种消费所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的,并导致生态危机。因而,阿格尔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关于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领域,资本主义危机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其工业增长,不得不向人们提供超越人们“真正需求”的异化消费商品,最后使得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共同面临生态危机。
(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马尔库塞很早就批判有人想使生态问题中立化,通过赞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来美化现存制度。他认为,对自然的损害直接与资本主义经济有关,资本主义追求高消费,就要不断开发自然,而实质上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经济合理性和生态合理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始终是一对无法消除的矛盾。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高兹认为:为了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进行生态重建。资本主义是经济合理性的社会,其内在逻辑是追求经济生产率最大化。生态合理性在于,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有高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物质需要,并因此以最小化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这一点。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我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然而劳动和消费更少的社会。生产率的经济最大化在总体上是区别于资源保护的生态最大化的。在个别企业水平上对生产率最大化的追求结果将导致增加经济总体的浪费。市场经济迫使竞争的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和多样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欲望并要求靠尽可能提高消费水平来满足欲望,在限制自我需求方面设置障碍。
生态社会主义还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是通向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者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及逻辑,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生态危机是无能为力的,克服异化和解决危机就必须打破资本的逻辑本身。想要从根本上彻底克服当今的生态问题,只有期待另一种社会形式。莱易斯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观点: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发展及其社会形式之间最终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终于导致改变劳动过程具体特征的新制度的建立。从这一观点出发,莱易斯认为可以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在真正解放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上,不仅仅要改变人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而且要把这一改变同变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变革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方向。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但为什么目前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有环境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呢?高兹以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仅仅向人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基础特征的滑稽的放大图。资本主义追求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生产目的仍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中心,原因是他们的主导思维仍是经济理性。
到20世纪90年代,拉比卡指出,由于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趋势,当代生态运动也出现了普遍化、全球化、政治化三大新特点。这使生态运动更加成为左翼右翼各个政治派别和政党争夺的领域。虽然生态运动矛头不是指向资本主义的,本身并无明确的政治纲领,但是按照它的逻辑,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运动打破了界限,使更多人在客观上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拉比卡等人还提出了建立“世界政府”的设想。
生态社会主义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新思考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从总体上说,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它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生态社会主义从各个方面批判了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等主张,反映了世界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其基本方面是积极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宁静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 思想渊源; 发展
[中图分类号] C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0-0046-02
生态社会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其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为两方面: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和解决途径及归宿。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科学技术对世界的统治。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最早看到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和社会生态问题。霍克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启蒙主义带来的理性精神并未使人类进入到真正的人性状态,相反却使人类陷入到前所未有的野蛮状态,受到完全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而造成这一不幸的原因正是科学成为新的神话。到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集中论证了技术通过成为“意识形态”,而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物质丰富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不自由的、压制人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已经不再依靠传统的合法性来为自己辩护了,而将合法性基础移交给了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充当意识形态。哈贝马斯接过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话题,着重强调了技术统治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秩序,技术破坏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双重生态。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本身包含着一种支配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技术由解放的力量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技术进步带来的享受与安逸掩盖了技术与统治、合理性与压迫的融合关系。因此,技术具有虚假的意识形态要素和看不见的迷惑人的控制力量。
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中继承了马尔库塞的“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的观点,更进一步指出,把控制自然作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竞争的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后果间接地拉动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产生了经济危害。
苏联哲学家基鲁索夫在《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一文中认为,现代生态形势证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论点,即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不仅没有导致社会问题的自动解决,相反,由于耗尽自然资源和降低环境质量,可能使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恶化。因此,应当树立生态意识。
(二)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
“异化消费”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者用这个创新性的概念构建生态危机理论体系。“异化消费”理论是他们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而构造出的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人们用获得“虚假需求”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异化劳动的消费生活方式,从而使资本主义实现以生态危机换取和延缓经济危机。
对于工业社会这种异化消费,莱易斯在他的《满足的极限》一书中,集中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把满足等同于无休止的物质消费的观念。他指出,现代工业社会正在把人们导向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居住在城市的多层高楼中,其能源供应、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乃至废物的处理都依赖于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与此同时,人们又误认为不断增长的消费似乎可以补偿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劳动领域遭受的挫折。因此,人们便疯狂地追求消费以宣泄劳动中的不满。从而导致把消费与满足、与幸福等同起来。与莱易斯同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高兹,也强调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费现象,通过用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之间的区别,来提醒人们注意生态危机。他认为,经济理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全社会紧紧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地把人们引导到消费这一道路上去。
所以,异化的消费其实就是虚假消费、过度消费。资本主义为了支撑这种消费所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的,并导致生态危机。因而,阿格尔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关于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领域,资本主义危机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其工业增长,不得不向人们提供超越人们“真正需求”的异化消费商品,最后使得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共同面临生态危机。
(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马尔库塞很早就批判有人想使生态问题中立化,通过赞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来美化现存制度。他认为,对自然的损害直接与资本主义经济有关,资本主义追求高消费,就要不断开发自然,而实质上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经济合理性和生态合理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始终是一对无法消除的矛盾。法国重要的左翼理论家高兹认为:为了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进行生态重建。资本主义是经济合理性的社会,其内在逻辑是追求经济生产率最大化。生态合理性在于,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有高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物质需要,并因此以最小化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这一点。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我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然而劳动和消费更少的社会。生产率的经济最大化在总体上是区别于资源保护的生态最大化的。在个别企业水平上对生产率最大化的追求结果将导致增加经济总体的浪费。市场经济迫使竞争的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和多样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欲望并要求靠尽可能提高消费水平来满足欲望,在限制自我需求方面设置障碍。
生态社会主义还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是通向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者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及逻辑,资本主义社会面对生态危机是无能为力的,克服异化和解决危机就必须打破资本的逻辑本身。想要从根本上彻底克服当今的生态问题,只有期待另一种社会形式。莱易斯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观点:在阶级分化的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发展及其社会形式之间最终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这终于导致改变劳动过程具体特征的新制度的建立。从这一观点出发,莱易斯认为可以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在真正解放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上,不仅仅要改变人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而且要把这一改变同变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变革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方向。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但为什么目前社会主义国家里仍然有环境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呢?高兹以批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仅仅向人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基础特征的滑稽的放大图。资本主义追求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生产目的仍然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中心,原因是他们的主导思维仍是经济理性。
到20世纪90年代,拉比卡指出,由于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趋势,当代生态运动也出现了普遍化、全球化、政治化三大新特点。这使生态运动更加成为左翼右翼各个政治派别和政党争夺的领域。虽然生态运动矛头不是指向资本主义的,本身并无明确的政治纲领,但是按照它的逻辑,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运动打破了界限,使更多人在客观上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拉比卡等人还提出了建立“世界政府”的设想。
生态社会主义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事实出发,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重新思考社会主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从总体上说,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它并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生态社会主义从各个方面批判了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等主张,反映了世界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其基本方面是积极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