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在战场上吃饭,咱们马上就能想到古代的埋锅造饭,也就是在地上挖个灶,把锅架在上面做饭。所以军队驻扎过的地方,灶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军队的数量和规模,因此古代战争史上也就留下了很多“减灶以示弱,加灶以示强”的故事。不过现在军队吃饭的方式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现在虽然打的都是高科技战争,可还是离不开人,而人必须要吃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食物甚至比武器还要重要。那么,在战火纷飞的现代战场,战士们是怎么吃饭的?他们又都吃什么呢?
埋锅造饭有点麻烦,还要小心做饭冒出的烟雾会暴露目标,做完饭还要打扫战场,看来这个老传统要改改了。
很早以前,马就被用来驮运粮草,后来马车也开始被用来拉载粮草和炊事工具。德国人拉姆福德就是从这种马车上得到了灵感,在1814年,他首次成功制造了马拉的两轮炊事车,放在这种车上的不再是简单的锅碗瓢盆,而是一个安装了炊具和炉灶的操作台,在车上就可以直接做饭。
罐头保鲜法
马拉炊事车的做饭速度快了很多,但是,它的行进速度跟不上战争的节奏。相比之下,把食品事先做好带到战场上倒是一个省事的办法。面包就是早期的野战食品,但指挥官们不久就发现,这种简单的食品长期食用会使士兵严重缺乏营养,进而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早在18世纪末,拿破仑率领军队四处征战时就曾说过:士气来自于士兵的伙食。所以,他要求法国政府运送有营养的新鲜食品给他的士兵。但是,对于有营养的肉类和蔬菜来说,食物特有的保鲜要求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于是法国政府发布了重奖公告,面向社会征集军用食品的保鲜方法。当时,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却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有效的方法。在15年后,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糕点师傅却领到了这笔102万法郎的奖金。
炊事车受欢迎
法国国王因此亲自授予阿佩尔“罐头之父”的称号,1812年,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在巴黎的阿佩尔家中诞生了。作为最早的专门为军队研制的野战食品,罐头的出现,让战场上的食品种类丰富起来。但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士兵还是更喜欢炊事车现场制作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大家都觉得,如果马拉炊事车的行进速度能再快一点就好了。
为啥非要吃热饭呢?因为热饭对士兵作战有很大的好处,从人的肠胃功能来讲,经常吃冷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甚至会生病,吃热食保证战斗力不下降,另一方面还能鼓舞士气,因为在各种情况下,一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都会使士兵心情舒畅。
后来,汽车被发明并普及,往日街头穿行的马车开始逐步被更加快捷的汽车所取代,炊事车也舍弃了慢吞吞的马车,装到了汽车上。后来炊事车也可以装到其他车上,随着部队行走,在战场上寻找隐蔽的地形现场制作饭菜,深受士兵的喜爱。但是,他们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也经常会面临吃不上饭的恶劣局面,因为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炊事员经常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
小米加步枪
看过老电影的哥们儿一定知道,咱中国战场上,八路军仍然靠的是小米加步枪的最基本的保障。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很多战士的脖子上都挎着一条1米长的米袋子,里面装着的是小米或者玉米面等基本的粮食,这些为数不多的食物大多来源于老百姓自发的捐赠。
按照那个时候的标准,每个战士一天的口粮是小米12两,油盐标准为每天3钱。不过这只是在粮食充足情况下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
就是依靠这些最基本的粮食,我们的军队击退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不过,米袋子并没有就此下岗,而是跟随志愿军走进了朝鲜战场。当时志愿军战士只背两样东西——炒面和弹药,也就是人吃的和枪“吃”的。行军路上,吃饭都是一把炒面一口雪,炒面也就成为了咱军队的第一份单兵野战口粮。
志愿军一到朝鲜就让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对手随后也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他们称之为“礼拜战术”。由于携带量的问题,每个志愿军战士的炒面和子弹只够用一个星期,在7天的进攻后,他们必须停下来等待后续的物资,而敌人就往往选择这个时机大肆反攻。
神奇的自加热口粮
还记得伊拉克战争吗?还记得美军士兵背上那个巨大的背包吗?背包里都装的啥?有人说是高科技的通信设备,也有人说是武器弹药。其实你可能想不到,背包里还有美国大兵的饭菜——5千克的水和7份单兵口粮,这类口粮可以不点火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加热。一份口粮就是一个士兵一天的伙食,里面有5个独立的小包装,包括米饭、蔬菜、肉菜、咖啡,甚至包括饭后的小甜点。
我军的自加热食品和美军的相似,并且更加适合咱中国人的口味,每个套餐里包括两份炒饭,一份饮料和一份小食品,这些食品都是已经做熟的。加热这些食品的程序非常简单,只要撕开它的外包装,把水倒进去再等待几分钟后,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好神奇呀!原来,加热过程中偷偷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在炒饭的外包装和内包装之间有一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反应器,这些化学物质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小电池,加水就会通电,从而产生热量,加热食物。
这可方便多了,脏水、河水,甚至人体的尿液都可以作为液体激活小电池,因为加热器和食品是分开的,食品有包装,所以并不受污染。这样,随时随地,战士们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了,一级棒的单兵口粮,我也要尝尝!
现在虽然打的都是高科技战争,可还是离不开人,而人必须要吃饭。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食物甚至比武器还要重要。那么,在战火纷飞的现代战场,战士们是怎么吃饭的?他们又都吃什么呢?
埋锅造饭有点麻烦,还要小心做饭冒出的烟雾会暴露目标,做完饭还要打扫战场,看来这个老传统要改改了。
很早以前,马就被用来驮运粮草,后来马车也开始被用来拉载粮草和炊事工具。德国人拉姆福德就是从这种马车上得到了灵感,在1814年,他首次成功制造了马拉的两轮炊事车,放在这种车上的不再是简单的锅碗瓢盆,而是一个安装了炊具和炉灶的操作台,在车上就可以直接做饭。
罐头保鲜法
马拉炊事车的做饭速度快了很多,但是,它的行进速度跟不上战争的节奏。相比之下,把食品事先做好带到战场上倒是一个省事的办法。面包就是早期的野战食品,但指挥官们不久就发现,这种简单的食品长期食用会使士兵严重缺乏营养,进而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早在18世纪末,拿破仑率领军队四处征战时就曾说过:士气来自于士兵的伙食。所以,他要求法国政府运送有营养的新鲜食品给他的士兵。但是,对于有营养的肉类和蔬菜来说,食物特有的保鲜要求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于是法国政府发布了重奖公告,面向社会征集军用食品的保鲜方法。当时,许多科学家绞尽脑汁,却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有效的方法。在15年后,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糕点师傅却领到了这笔102万法郎的奖金。
炊事车受欢迎
法国国王因此亲自授予阿佩尔“罐头之父”的称号,1812年,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在巴黎的阿佩尔家中诞生了。作为最早的专门为军队研制的野战食品,罐头的出现,让战场上的食品种类丰富起来。但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士兵还是更喜欢炊事车现场制作出来的热腾腾的饭菜。大家都觉得,如果马拉炊事车的行进速度能再快一点就好了。
为啥非要吃热饭呢?因为热饭对士兵作战有很大的好处,从人的肠胃功能来讲,经常吃冷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甚至会生病,吃热食保证战斗力不下降,另一方面还能鼓舞士气,因为在各种情况下,一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都会使士兵心情舒畅。
后来,汽车被发明并普及,往日街头穿行的马车开始逐步被更加快捷的汽车所取代,炊事车也舍弃了慢吞吞的马车,装到了汽车上。后来炊事车也可以装到其他车上,随着部队行走,在战场上寻找隐蔽的地形现场制作饭菜,深受士兵的喜爱。但是,他们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也经常会面临吃不上饭的恶劣局面,因为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炊事员经常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
小米加步枪
看过老电影的哥们儿一定知道,咱中国战场上,八路军仍然靠的是小米加步枪的最基本的保障。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很多战士的脖子上都挎着一条1米长的米袋子,里面装着的是小米或者玉米面等基本的粮食,这些为数不多的食物大多来源于老百姓自发的捐赠。
按照那个时候的标准,每个战士一天的口粮是小米12两,油盐标准为每天3钱。不过这只是在粮食充足情况下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
就是依靠这些最基本的粮食,我们的军队击退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不过,米袋子并没有就此下岗,而是跟随志愿军走进了朝鲜战场。当时志愿军战士只背两样东西——炒面和弹药,也就是人吃的和枪“吃”的。行军路上,吃饭都是一把炒面一口雪,炒面也就成为了咱军队的第一份单兵野战口粮。
志愿军一到朝鲜就让敌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对手随后也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他们称之为“礼拜战术”。由于携带量的问题,每个志愿军战士的炒面和子弹只够用一个星期,在7天的进攻后,他们必须停下来等待后续的物资,而敌人就往往选择这个时机大肆反攻。
神奇的自加热口粮
还记得伊拉克战争吗?还记得美军士兵背上那个巨大的背包吗?背包里都装的啥?有人说是高科技的通信设备,也有人说是武器弹药。其实你可能想不到,背包里还有美国大兵的饭菜——5千克的水和7份单兵口粮,这类口粮可以不点火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加热。一份口粮就是一个士兵一天的伙食,里面有5个独立的小包装,包括米饭、蔬菜、肉菜、咖啡,甚至包括饭后的小甜点。
我军的自加热食品和美军的相似,并且更加适合咱中国人的口味,每个套餐里包括两份炒饭,一份饮料和一份小食品,这些食品都是已经做熟的。加热这些食品的程序非常简单,只要撕开它的外包装,把水倒进去再等待几分钟后,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好神奇呀!原来,加热过程中偷偷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在炒饭的外包装和内包装之间有一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反应器,这些化学物质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小电池,加水就会通电,从而产生热量,加热食物。
这可方便多了,脏水、河水,甚至人体的尿液都可以作为液体激活小电池,因为加热器和食品是分开的,食品有包装,所以并不受污染。这样,随时随地,战士们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了,一级棒的单兵口粮,我也要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