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了团体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针对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团体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有益探索,团体教学模式适用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可行、被认同且有效的、值得在高校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团体教学模式的起源
团体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用于会计教学的团体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传统教育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式枯燥,忽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雇主需要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拥有通过与人沟通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员工,团体教学法应运而生。一群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成若干小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并掌握各项技能。并在团体中学习分工合作、与不同的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已是很成熟的方法。
二、团体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团体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团体动力理论、师生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以及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会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建立起来的包括团队组建、任务分配、课前交流、团体互动、总结分享等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范式。它同样是以团体为基础,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学习心理学知识、体验高兴、难过等多种情绪、直面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最后超越自我。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教学法与会计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注重学生之间心得体会的分享和措施经验的交流,以此来共同面对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
三、应用团体教学模式的丰富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处于团体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以及大局意识,其核心是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团体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在积极有效的合作中,成员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为完成这个任务付出努力,担负责任,需要相互体谅包容,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每位成员才能够发掘自身价值,同时又能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团体凝聚力。
(二)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一堂课是否成功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也无法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团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体验探究式的团体活动注重情绪情感的培养,和老师、同伴们一起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主权”。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教学效果
现如今,万众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越来越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創造型人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具备创造性的潜能,团体教学模式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创新。团体中同伴的平等交流能促使学生发散的思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脑海里各种观念、假设相互碰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素质,挖掘自身潜力,相互陪伴一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四、团体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校领导加强重视程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但对于这门课程并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课程在设置安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愿望。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方面也没有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思政课的教师,优秀教师缺乏,课时较少致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只有学校领导转变观念,对这门课程给与足够的重视,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得以很好的应用。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教学技能,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非常高,然而同时具备以上各项素质的教师屈指可数。由于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欠缺,必然会对团体教学模式功效发挥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心理教师的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的水平,增强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如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咨询技术、教师心理素养等培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只有心理健康、头脑清明并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获得积极的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团体教学模式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心理教育,2009(5).
[3]于含露.团体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4.
关键词:团体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日益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有益探索,团体教学模式适用于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可行、被认同且有效的、值得在高校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团体教学模式的起源
团体教学模式来源于美国用于会计教学的团体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然而传统教育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方式枯燥,忽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雇主需要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应该拥有通过与人沟通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员工,团体教学法应运而生。一群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成若干小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并掌握各项技能。并在团体中学习分工合作、与不同的人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已是很成熟的方法。
二、团体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团体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团体动力理论、师生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以及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会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建立起来的包括团队组建、任务分配、课前交流、团体互动、总结分享等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范式。它同样是以团体为基础,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学习心理学知识、体验高兴、难过等多种情绪、直面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最后超越自我。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教学法与会计教学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注重学生之间心得体会的分享和措施经验的交流,以此来共同面对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
三、应用团体教学模式的丰富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处于团体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以及大局意识,其核心是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团体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在积极有效的合作中,成员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为完成这个任务付出努力,担负责任,需要相互体谅包容,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每位成员才能够发掘自身价值,同时又能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团体凝聚力。
(二)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一堂课是否成功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接受知识比较被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也无法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团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体验探究式的团体活动注重情绪情感的培养,和老师、同伴们一起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主权”。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教学效果
现如今,万众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越来越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而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創造型人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具备创造性的潜能,团体教学模式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创新。团体中同伴的平等交流能促使学生发散的思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脑海里各种观念、假设相互碰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应用心理学知识,提升心理素质,挖掘自身潜力,相互陪伴一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四、团体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校领导加强重视程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但对于这门课程并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课程在设置安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很难实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愿望。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方面也没有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思政课的教师,优秀教师缺乏,课时较少致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只有学校领导转变观念,对这门课程给与足够的重视,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得以很好的应用。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教学技能,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门课程对授课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非常高,然而同时具备以上各项素质的教师屈指可数。由于任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欠缺,必然会对团体教学模式功效发挥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心理教师的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的水平,增强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如心理咨询技能、团体咨询技术、教师心理素养等培训,提升自我,不断进步。只有心理健康、头脑清明并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获得积极的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团体教学模式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心理教育,2009(5).
[3]于含露.团体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