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阐述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是水质污染、水源不足、技术薄弱、管理落后和资金匮乏,表明了地下水在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地下水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地下水管理;水污染
饮用水安全指的是既要有水喝,又要喝上安全卫生的水。按国家现有饮用水安全标准,表现在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几方面。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水质上,主要表现为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有机污染水等方面。水量上,局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供水短缺,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经济贫困的地区,供水保证率较低,不安全饮用水的住户比例较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许多地区还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取用饮用水,个别缺水地区甚至需要靠人、畜四处背水来解决饮水问题,取水极不方便。
一、影响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有农村水质污染、水源不足、资金匮乏、技术薄弱和管理跟不上等方面原因。
1、水质污染
安全饮用水的供给是以水质良好的水源为前提的。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许多供水井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造成污水渗入水井,使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质严重超标。部分地区虽然建成了农村简易自来水厂,但大多数水處理工艺流程落后(或根本就无处理),设施简陋,输配水管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水质难以得到保障。
2、水源不足
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供水设施不足,集中供水率低,饮用水供给无法得到安全保证。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长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村的供水安全。由于缺水,河道断流、湖库干涸,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只有超采地下水,造成部分地区的水井越打越深,从而导致出现日趋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3、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开展过系统、全面的调查与评价,只是在城市和重点流域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还是空白,基本情况不清,监测力量严重不足,缺乏进行技术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由于科技储备相对薄弱,一些基础研究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客观上,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水源地分布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使监测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在物力财力上,还不具备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的能力。
二、地下水在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
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主要途径是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由于地下水经过土壤自然净化,具有分布广泛、水量稳定、水质优良、受气候影响小、不易受污染、天然调蓄能力强和供水保证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地下水在我国是重要的饮用水供水水源,尤其是我国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广大城镇和乡村,地下水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饮用水供水水源。
三、地下水管理长效机制
在我国农村供水中,虽然地下水起着巨大的和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地下水正面临超采和污染等问题,并且呈现地下水超采加剧和污染扩散的趋势。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它具有积累性、滞后性和潜在性,且难以看见,容易被忽视、被搁置、被回避。地下水一旦超采或遭到污染则难以治理、代价昂贵。因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地下水管理工作。
1、健全法律保障体制,创新饮用水源管理制度
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立法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责任、饮用水源保护监管体制和投入机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饮用水水源环境应急管理等法律规定。实行城镇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源、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一体保护,创新农村分散饮用水源管理制度,突出政府责任,确认受益者负担与公共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确认并明确界定受益者和政府应共同和分别承担的责任,实行农村地区饮用水源保护责任的个体负担与社会负担的制度。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
设立专门针对农村的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在内的环境监管机构,摸清广大农村地区未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人口、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情况,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实施方案。加强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的配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或措施,严格监督和控制因农村生活生产需求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防止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水源保护应与水质处理相结合,加强农村改水工作,扩大集中供水,加强水源保护。
3、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地下水源防护
保障饮用水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保护好饮用水源。要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涵养地下水源,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农村集中供水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要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污水灌溉、控制使用化肥、农药,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堆放垃圾、发展畜牧养殖业,严禁采用渗坑、渗井向地下排放废污水。
4、建立饮用水安全监测监督体系,控制地下水质污染
在广大农村建立饮用水安全的监测体系,对农村饮用水实施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地下水水质、水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依据可靠数据,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应重点对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加大饮用水卫生监督力度,掌握农村污染物动态变化和饮水前后水质疾病的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从而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良好的饮用水供给是人类健康生存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农村饮用水安全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干旱缺水、水污染、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原因,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饮用水安全保障,一些农村饮用水无法得到可靠供给,取水极不方便;一些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十分突出,现状饮用水水质难以令人满意。
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地下水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地下水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农村地下水资源,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作者单位: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地下水管理;水污染
饮用水安全指的是既要有水喝,又要喝上安全卫生的水。按国家现有饮用水安全标准,表现在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几方面。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水质上,主要表现为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有机污染水等方面。水量上,局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供水短缺,农村居民饮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经济贫困的地区,供水保证率较低,不安全饮用水的住户比例较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许多地区还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取用饮用水,个别缺水地区甚至需要靠人、畜四处背水来解决饮水问题,取水极不方便。
一、影响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有农村水质污染、水源不足、资金匮乏、技术薄弱和管理跟不上等方面原因。
1、水质污染
安全饮用水的供给是以水质良好的水源为前提的。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许多供水井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造成污水渗入水井,使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质严重超标。部分地区虽然建成了农村简易自来水厂,但大多数水處理工艺流程落后(或根本就无处理),设施简陋,输配水管网系统老化,二次污染的隐患也比较突出,水质难以得到保障。
2、水源不足
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供水设施不足,集中供水率低,饮用水供给无法得到安全保证。我国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长年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村的供水安全。由于缺水,河道断流、湖库干涸,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只有超采地下水,造成部分地区的水井越打越深,从而导致出现日趋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3、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没有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开展过系统、全面的调查与评价,只是在城市和重点流域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评价,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还是空白,基本情况不清,监测力量严重不足,缺乏进行技术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由于科技储备相对薄弱,一些基础研究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客观上,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水源地分布分散、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使监测工作难度很大,目前,在物力财力上,还不具备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监测的能力。
二、地下水在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
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主要途径是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由于地下水经过土壤自然净化,具有分布广泛、水量稳定、水质优良、受气候影响小、不易受污染、天然调蓄能力强和供水保证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地下水在我国是重要的饮用水供水水源,尤其是我国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广大城镇和乡村,地下水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饮用水供水水源。
三、地下水管理长效机制
在我国农村供水中,虽然地下水起着巨大的和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地下水正面临超采和污染等问题,并且呈现地下水超采加剧和污染扩散的趋势。地下水超采和污染问题,它具有积累性、滞后性和潜在性,且难以看见,容易被忽视、被搁置、被回避。地下水一旦超采或遭到污染则难以治理、代价昂贵。因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地下水管理工作。
1、健全法律保障体制,创新饮用水源管理制度
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立法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责任、饮用水源保护监管体制和投入机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损害赔偿机制、饮用水水源环境应急管理等法律规定。实行城镇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源、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一体保护,创新农村分散饮用水源管理制度,突出政府责任,确认受益者负担与公共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确认并明确界定受益者和政府应共同和分别承担的责任,实行农村地区饮用水源保护责任的个体负担与社会负担的制度。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
设立专门针对农村的包括饮用水源保护在内的环境监管机构,摸清广大农村地区未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人口、饮用水质状况和地区分布情况,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和实施方案。加强政府的组织和领导,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的配合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地下水源保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或措施,严格监督和控制因农村生活生产需求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防止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水源保护应与水质处理相结合,加强农村改水工作,扩大集中供水,加强水源保护。
3、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地下水源防护
保障饮用水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保护好饮用水源。要依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涵养地下水源,控制地下水超采,防止饮用水源污染。农村集中供水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要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污水灌溉、控制使用化肥、农药,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堆放垃圾、发展畜牧养殖业,严禁采用渗坑、渗井向地下排放废污水。
4、建立饮用水安全监测监督体系,控制地下水质污染
在广大农村建立饮用水安全的监测体系,对农村饮用水实施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地下水水质、水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依据可靠数据,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应重点对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型村镇饮用水源地进行监测。加大饮用水卫生监督力度,掌握农村污染物动态变化和饮水前后水质疾病的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从而改善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提高农村饮用水卫生质量。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良好的饮用水供给是人类健康生存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农村饮用水安全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干旱缺水、水污染、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原因,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饮用水安全保障,一些农村饮用水无法得到可靠供给,取水极不方便;一些农村饮水水质问题十分突出,现状饮用水水质难以令人满意。
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自身规律和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地下水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地下水管理工作,合理配置农村地下水资源,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作者单位: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