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所显示出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又能将网络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了解信息、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和业余时间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有的学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了网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1.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不受时空约束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看到发布在网上的任何内容的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恐怖、迷信、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等。这些内容诱惑和毒害了那些辨别能力差和自控能力弱的学生,破坏了他(她)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的侵蚀,甚至使德育工作者长时间工作的成效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学生对网络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和内容,往往会深信不疑,而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育有时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收效甚微。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网络手段的新颖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先进的新颖的技术手段,网络具有很多传统的传播手段不具备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推崇,但也给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首先,网络的技术手段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它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使得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留连忘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相互交流的时间缩短,有时教师都找不到学生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有的学生则把时间都花在网吧里,正常的上课有时都难以保证。其次,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个体的一些信息是虚假的,使得交流对象的身份难以确定。以前,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谈心、上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现在,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时,教师就很难知道或者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发表意见,找不到教育的对象,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他(她)思想上的疙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教育的过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3.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冲击了教师的“权威”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和教师,教师的“权威”性体现得很明显,其主导作用也很突出。而在网络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权威,有时,通过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应对挑战的对策
1.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建议
(1)完善网络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进行控制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方有30多个国家先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法规。例如,瑞典在1973年颁布了数据法,美国在1996年颁布了《国家信息安全法案》,德国在1997年通过了《多媒体法》,英国在1999年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见稿,新加坡在1996年宣布对互联网实行管制,宣布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1987年至1996年,我国又先后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对一些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
(2)用法律手段规范对网吧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在很多学校的周围,有一些盈利性质的网吧。应该由执法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对社会上的网吧进行规范的管理,从经营的时间、内容、服务对象等多个方面清理、整顿,严格管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严厉地惩处,以净化社会风气和网络空间。
(3)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空间的技术监控
互联网不但是网络的世界,也是一个由很多人和很多内容组成的复杂的虚拟世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管理,进行技术监控,来净化网络的空间。我国应该发挥科研机构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加大对网络世界的管理力度,随时过滤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对于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处理。国务院最近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规方面的依据。
2.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原来的一些旧的观念和做法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德育过程中,变以前的封闭的模式为开放的模式,不再把教室作为唯一的德育场所,可以把网络也作为德育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来适应新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改变由教师当“主角”的局面,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因势利导;对网络从排斥到利用,不要全盘地否定它,要认识到网络的优势所在,并能积极地利用网络的好的方面为教学服务。
其次,要学会利用网络为德育工作服务。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生动形象的课件、电影、图片等,和文字相结合能够使内容丰富多彩,比单纯的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利用网络新颖的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组织学生看教学片、幻灯片等,以增强教学的效果;组织人员开发形式多样、切合社会实际的德育软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网站,便于教师、学生在网站中进行交流。
3.对学生的建议
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美好时光,认清形势,提醒自己“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认识到网络确实可以给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人们的查找信息、收集资料、网上交流等节省时间和精力,应该将这种便利为我所用,帮助自己全面发展,促进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正确地使用网络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等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网络,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使自己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的学生。自身的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当督促学生努力做到:培养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明确上网目的,限制上网时间,不能无限制地上网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锻炼,学会缓解遇到的各种压力,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自己的学习、生活正常地进行。
4.对家长的建议
任何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长。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学校,家庭是主要的居住环境。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家庭失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子女在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有的和孩子疏于交流,忽视了精神上的教育和关注;单亲家庭中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等。这些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一部分学生就会到网上去寻求关注、理解、温暖。所以,家长应该先从自身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处理好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其他关系,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理解他(她)们,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及时地满足他(她)们精神上的需求,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情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栗迎春.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4).
[2] 孙喜荣.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158-160。
[3] 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2):52-57.
(责任编辑刘永庆)
一、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生了解信息、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和业余时间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有的学生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在了网络上,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现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都带来了不利的后果。
1.网络内容的复杂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网络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不受时空约束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只要找到网址,就可以看到发布在网上的任何内容的信息,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例如恐怖、迷信、暴力、凶杀、色情、赌博等。这些内容诱惑和毒害了那些辨别能力差和自控能力弱的学生,破坏了他(她)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的侵蚀,甚至使德育工作者长时间工作的成效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学生对网络中所接触到的信息和内容,往往会深信不疑,而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育有时却没有多大的作用,收效甚微。这就使得学校教育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网络手段的新颖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由于先进的新颖的技术手段,网络具有很多传统的传播手段不具备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推崇,但也给传统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首先,网络的技术手段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它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使得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留连忘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相互交流的时间缩短,有时教师都找不到学生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有的学生则把时间都花在网吧里,正常的上课有时都难以保证。其次,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个体的一些信息是虚假的,使得交流对象的身份难以确定。以前,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谈心、上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现在,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时,教师就很难知道或者根本就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发表意见,找不到教育的对象,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去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他(她)思想上的疙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和延缓了教育的过程,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3.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冲击了教师的“权威”
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和教师,教师的“权威”性体现得很明显,其主导作用也很突出。而在网络时代,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权威,有时,通过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二、应对挑战的对策
1.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建议
(1)完善网络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进行控制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方有30多个国家先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法规。例如,瑞典在1973年颁布了数据法,美国在1996年颁布了《国家信息安全法案》,德国在1997年通过了《多媒体法》,英国在1999年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见稿,新加坡在1996年宣布对互联网实行管制,宣布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1987年至1996年,我国又先后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对一些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
(2)用法律手段规范对网吧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
在很多学校的周围,有一些盈利性质的网吧。应该由执法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对社会上的网吧进行规范的管理,从经营的时间、内容、服务对象等多个方面清理、整顿,严格管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严厉地惩处,以净化社会风气和网络空间。
(3)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空间的技术监控
互联网不但是网络的世界,也是一个由很多人和很多内容组成的复杂的虚拟世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管理,进行技术监控,来净化网络的空间。我国应该发挥科研机构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加大对网络世界的管理力度,随时过滤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对于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进行监控、处理。国务院最近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互联网的管理提供了政策、法规方面的依据。
2.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原来的一些旧的观念和做法进行调整和改变。在德育过程中,变以前的封闭的模式为开放的模式,不再把教室作为唯一的德育场所,可以把网络也作为德育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来适应新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参与,改变由教师当“主角”的局面,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因势利导;对网络从排斥到利用,不要全盘地否定它,要认识到网络的优势所在,并能积极地利用网络的好的方面为教学服务。
其次,要学会利用网络为德育工作服务。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生动形象的课件、电影、图片等,和文字相结合能够使内容丰富多彩,比单纯的书本上的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利用网络新颖的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组织学生看教学片、幻灯片等,以增强教学的效果;组织人员开发形式多样、切合社会实际的德育软件,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网站,便于教师、学生在网站中进行交流。
3.对学生的建议
教师要教育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美好时光,认清形势,提醒自己“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认识到网络确实可以给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人们的查找信息、收集资料、网上交流等节省时间和精力,应该将这种便利为我所用,帮助自己全面发展,促进自己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正确地使用网络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完成学业等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自己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网络,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使自己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的学生。自身的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当督促学生努力做到:培养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明确上网目的,限制上网时间,不能无限制地上网或者沉溺于网络游戏;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质,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锻炼,学会缓解遇到的各种压力,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保证自己的学习、生活正常地进行。
4.对家长的建议
任何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长。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学校,家庭是主要的居住环境。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的家庭失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子女在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有的和孩子疏于交流,忽视了精神上的教育和关注;单亲家庭中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等。这些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一部分学生就会到网上去寻求关注、理解、温暖。所以,家长应该先从自身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处理好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和其他关系,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了解、理解他(她)们,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及时地满足他(她)们精神上的需求,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情和温暖。
参考文献
[1] 栗迎春.谈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4).
[2] 孙喜荣.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158-160。
[3] 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2):52-57.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