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過程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对话,将知识转化为特定的表述形式,对其加以内化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对话自始至终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不然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了。
一、师生与教材之间对话
在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人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主要的学习形式。教材中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也包含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只单方面从教材到人,结果是只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书本的盲目相信与崇拜。而人与教材的对话则充分运用了多种方式,如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与感情等,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与教材知识相衔接,并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知识与内心的统一。 这里的与教材对话,主要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敢于质疑教材,善于通过实践检验自己从书本上得到的理论知识。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的一段话真发人深省,他说:“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课堂有效对话不仅是知识的深化,更是对知识的超越;不但有思维的涌动,而且具有意义的生成。
二、师生与作业的对话
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课。老师也有讲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原本充满探险和创造的作业不知何时变成为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了,既没有了愉悦,也没有了交流,纯粹为了完成而完成。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学内容越来越开放,同时开放性的作业能使老师体会到学生们心灵的跃动,领略到他们多彩的精神世界,学生也能通过作业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展示聪明才智。
三、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
先看一位老师对一个课堂生成的处理,《白杨》一课上到最后,忽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质疑:
生:白杨很厉害,为什么不把它种到沙漠里去呢?
师:有道理,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不停地举手发表见解,老师始终微笑着站在一旁,只是偶尔回应一下。最后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戈壁和沙漠环境一样恶劣,把白杨种到沙漠上使沙漠消失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主要在沙漠边沿种白杨,努力使沙漠不再扩大。
新课程课堂不在强调知识积累,而更注重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生与生之间、老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若师生都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彼此欣赏、吸纳他人的智慧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化为自己的智慧,那么他们身处的课堂则充满着师生间创造的快乐。
四、与不同学科间的对话
学科知识是互相融会贯通的。新课程课堂强调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各学科的融合。而在实际生活中出没有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我们学生也必须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有时为了理解文本的描述,或使书面语言形象化,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如老舍笔下的兴安岭)、算一算(如威尼斯的小艇有多长)、做一做试验(如手帕烧得坏吗,找找原因)…… “我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使原本界线分明的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融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学生惯有的狭窄思维,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老师则要善于抓准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融合点,让我们的学生从这些融合点上起步,更多地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讨论与探究。
五、师生的自我对话
1、老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其实质是自我反思,“叫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从而形成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监控能力,从中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
2、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总是带着自己惯常的见解和经验进入课堂,并通过自己生活经验和曾经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新知。而先前的见解与经验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起点,学生在初步形成新知识体系,找到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则是他们反思的契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与契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启发引导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对话,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我们身处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学生终身发展做点什么。还是回到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简单些说,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素质教育需要也要求课堂有效对话,让我们从课堂对话开始,去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
一、师生与教材之间对话
在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人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主要的学习形式。教材中不但包括知识和技能,也包含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只单方面从教材到人,结果是只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书本的盲目相信与崇拜。而人与教材的对话则充分运用了多种方式,如视觉、听觉、心理体验与感情等,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与教材知识相衔接,并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知识与内心的统一。 这里的与教材对话,主要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敢于质疑教材,善于通过实践检验自己从书本上得到的理论知识。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的一段话真发人深省,他说:“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课堂有效对话不仅是知识的深化,更是对知识的超越;不但有思维的涌动,而且具有意义的生成。
二、师生与作业的对话
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课。老师也有讲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原本充满探险和创造的作业不知何时变成为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了,既没有了愉悦,也没有了交流,纯粹为了完成而完成。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学内容越来越开放,同时开放性的作业能使老师体会到学生们心灵的跃动,领略到他们多彩的精神世界,学生也能通过作业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展示聪明才智。
三、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
先看一位老师对一个课堂生成的处理,《白杨》一课上到最后,忽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质疑:
生:白杨很厉害,为什么不把它种到沙漠里去呢?
师:有道理,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不停地举手发表见解,老师始终微笑着站在一旁,只是偶尔回应一下。最后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戈壁和沙漠环境一样恶劣,把白杨种到沙漠上使沙漠消失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主要在沙漠边沿种白杨,努力使沙漠不再扩大。
新课程课堂不在强调知识积累,而更注重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生与生之间、老师与课程设计者之间。若师生都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与观点,彼此欣赏、吸纳他人的智慧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化为自己的智慧,那么他们身处的课堂则充满着师生间创造的快乐。
四、与不同学科间的对话
学科知识是互相融会贯通的。新课程课堂强调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各学科的融合。而在实际生活中出没有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我们学生也必须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有时为了理解文本的描述,或使书面语言形象化,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如老舍笔下的兴安岭)、算一算(如威尼斯的小艇有多长)、做一做试验(如手帕烧得坏吗,找找原因)…… “我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使原本界线分明的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融为一体,从而打破了学生惯有的狭窄思维,这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老师则要善于抓准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融合点,让我们的学生从这些融合点上起步,更多地涉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讨论与探究。
五、师生的自我对话
1、老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其实质是自我反思,“叫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从而形成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监控能力,从中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
2、学生的自我对话。学生总是带着自己惯常的见解和经验进入课堂,并通过自己生活经验和曾经的学习来建构自己的新知。而先前的见解与经验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起点,学生在初步形成新知识体系,找到不同方法,提出不同见解则是他们反思的契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与契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启发引导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对话,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 我们身处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学生终身发展做点什么。还是回到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简单些说,我们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素质教育需要也要求课堂有效对话,让我们从课堂对话开始,去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