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创新教育就应该从儿童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国家的兴衰与创新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他们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明确师生教学定位
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能力。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才能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得到培养。
二、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学习活动能够保持下去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新课的导人就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其次,要注意挖掘课本中的乐学因素。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添趣”。另外,还要注意灵活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等。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绽放创造的火花。
三、适时开展因材施教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深刻性都会有所不同。对学困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亮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深入钻研了解教材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被唤醒和引发。如果教师能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就能唤醒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有关“乘法初步知识”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3+3+3+2,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先把2盖住,让学生改写成3x3,再亮出“+2”,问怎么办,学生自然说加上去,就变成3x3+2,这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写出3x4—1。此时教师再出示5+5+5+3,让学生改写,学生便能写出5x3+3,5x4—2,教师再适当启发,学生又想到可把最后的-3分开,给每个“5”都加上-1’,变成3个6相加,则可写成6x3。我们看,这本来是一道极易被忽视的题目,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 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问题意识强, 大脑就会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 倡导课堂讨论,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 以不断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计算1+2+3+......+9+10=?时, 教师要求学生很快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用从左到右逐步累加求和的方法计算。此时也有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疑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组合, 由疑问、思考到实践。最后学生才惊奇地发现: 根据凑+ 法: 1+9=10,2+8=10,3+7=10,4+6=10,然后用10×5=50,50+5=55由此很快寻找到了计算的最佳方法,并总结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六、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服务于生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的增长,他们会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方面灵活地,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不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讲代学,以授代教,教师精辟的分析,独特的见解,巧妙的运用,取代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处于服从和被领导的地位,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采用“自学探究一质疑解疑一实践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自学教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自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安义.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蒋虎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0.
[3]应天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J].学周刊:C,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国家的兴衰与创新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他们对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明确师生教学定位
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应试型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是积累知识,教师重训练,重能力。这种教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划一性,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挖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才能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才能得到培养。
二、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学习活动能够保持下去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新课的导人就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其次,要注意挖掘课本中的乐学因素。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添趣”。另外,还要注意灵活采用各种方法组织教学,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等等。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绽放创造的火花。
三、适时开展因材施教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调控教学内容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水平千差万别,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自觉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深刻性都会有所不同。对学困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亮点,就要及时表扬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参与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深入钻研了解教材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被唤醒和引发。如果教师能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机会表现,就能唤醒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有关“乘法初步知识”的内容,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练习:3+3+3+2,我们可以这样教学:先把2盖住,让学生改写成3x3,再亮出“+2”,问怎么办,学生自然说加上去,就变成3x3+2,这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能写出3x4—1。此时教师再出示5+5+5+3,让学生改写,学生便能写出5x3+3,5x4—2,教师再适当启发,学生又想到可把最后的-3分开,给每个“5”都加上-1’,变成3个6相加,则可写成6x3。我们看,这本来是一道极易被忽视的题目,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 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问题意识强, 大脑就会处于高度敏感状态, 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讲究教学民主, 倡导课堂讨论,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 以不断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计算1+2+3+......+9+10=?时, 教师要求学生很快计算出结果。有的学生用从左到右逐步累加求和的方法计算。此时也有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疑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组合, 由疑问、思考到实践。最后学生才惊奇地发现: 根据凑+ 法: 1+9=10,2+8=10,3+7=10,4+6=10,然后用10×5=50,50+5=55由此很快寻找到了计算的最佳方法,并总结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
六、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服务于生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的增长,他们会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方面灵活地,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不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讲代学,以授代教,教师精辟的分析,独特的见解,巧妙的运用,取代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处于服从和被领导的地位,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采用“自学探究一质疑解疑一实践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着自学教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自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日后学生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安义.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蒋虎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0.
[3]应天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提高[J].学周刊: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