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六横乡土文化为纲,结合语文教学提出了“三个初中语文课堂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教学结合点”。它们分别是:结合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用六横文化提升学生;联系学生实际,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六横人的创业精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中渗透人格教育因素。
关键词:语文 人文 素养 培养 初中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经常性学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美感体验,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但是,随着社会日益加深的变革,教育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现实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髦口号下,学生對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为了考高分,说假话,做假文章,个性泯灭,心灵沙化,人格严重缺失。在语文学科领域,语文教育出现失衡和异化。语文教育也放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语文教育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之中,一味尊崇所谓的标准答案,无视语文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作用。现代语文教育忽视人的教育发展,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这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思索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于漪老师说:“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呢?
一、结合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用六横文化提升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各种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潜隐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犹如珍珠镶嵌在课本中熠熠生辉。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更应该把本地文化“六横内涵”润入到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精神的熏陶。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要让学生领悟到在人生道路上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能看到六横的今天、明天会更美好;学《散步》就要让学生感悟家庭亲情的真挚与可贵,培养对亲人关爱的敏察和体悟;学《老王》《信客》,让学生感受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的善良、质朴、自甘奉献的美好品质。在这些教材中,有着丰富形象的人格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它独特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和人格上的感染。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过程中,为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深沉博大和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小英子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背后蕴涵的苦心。用作品中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濡染,达到丰富学生人文情感、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二、联系学生实际,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六横人的创业精神
近几年,六横人在大环境影响下,创业成功人士众多,而要使人成功,必须让学生走入六横各新兴的船厂,体验“舟山群岛新区”环境下六横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必须了解学生。作文、周记、日记等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内心情绪、情感的书面载体,它们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而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塑造健康的人的精神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线”。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来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扭曲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格。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中渗透人格教育因素
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由于它所营造的一个动感课堂,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给学生视、听、感官以更大的冲击和吸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利用这种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生发情感,体悟哲理,进而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
在“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我让学生先读名著,再看电影,然后再议一议、写一写感受。《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坚毅的性格、英雄的本色和创造开拓精神形象生动地教育了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活灵活现地感染了学生。在教学《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我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东京审判》,使学生理解了“铸剑为犁”应有日,世界和平终永驻,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又让学生感受人生、体味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善于挖掘,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汕头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 人文 素养 培养 初中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经常性学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学生美感体验,洗涤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但是,随着社会日益加深的变革,教育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现实来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髦口号下,学生對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为了考高分,说假话,做假文章,个性泯灭,心灵沙化,人格严重缺失。在语文学科领域,语文教育出现失衡和异化。语文教育也放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语文教育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之中,一味尊崇所谓的标准答案,无视语文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作用。现代语文教育忽视人的教育发展,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这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思索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于漪老师说:“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我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塑造人的精神呢?
一、结合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用六横文化提升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各种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潜隐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之中,犹如珍珠镶嵌在课本中熠熠生辉。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更应该把本地文化“六横内涵”润入到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精神的熏陶。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要让学生领悟到在人生道路上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就能看到六横的今天、明天会更美好;学《散步》就要让学生感悟家庭亲情的真挚与可贵,培养对亲人关爱的敏察和体悟;学《老王》《信客》,让学生感受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的善良、质朴、自甘奉献的美好品质。在这些教材中,有着丰富形象的人格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它独特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和人格上的感染。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过程中,为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深沉博大和理解孩子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代表小英子在父亲墓前对父亲告白。学生不仅深切地感受了父女深情,也进一步理解了父母严格教育背后蕴涵的苦心。用作品中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濡染,达到丰富学生人文情感、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发挥了语文教育的优势,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学生的美好心灵,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二、联系学生实际,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六横人的创业精神
近几年,六横人在大环境影响下,创业成功人士众多,而要使人成功,必须让学生走入六横各新兴的船厂,体验“舟山群岛新区”环境下六横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必须了解学生。作文、周记、日记等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内心情绪、情感的书面载体,它们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窗口。而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塑造健康的人的精神筑起一道有效的“防线”。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来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扭曲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人格。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中渗透人格教育因素
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无声的书面语言与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使教学中信息传递的数量、质量、速度都起了质的变化。由于它所营造的一个动感课堂,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给学生视、听、感官以更大的冲击和吸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利用这种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生发情感,体悟哲理,进而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
在“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我让学生先读名著,再看电影,然后再议一议、写一写感受。《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坚毅的性格、英雄的本色和创造开拓精神形象生动地教育了学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活灵活现地感染了学生。在教学《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我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东京审判》,使学生理解了“铸剑为犁”应有日,世界和平终永驻,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又让学生感受人生、体味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善于挖掘,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汕头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