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视频教学模式运用到化学实验教学当中,能够将学生的多元感官有机地带动起来,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化学缺漏的水平,最终促使化学实验教学效率获得提升。因此,文章根据微视频教学模式对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微视频 化学实验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O6-4;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69-01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学习时间少,实验内容多,课堂讲解耗费时间长
在无机化学实验当中大部分是性质上的实验,因为实验内容较多、学习时间较少,为了给学生打造更多的动手契机、主动实验的机遇,老师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把每个实验细节讲解得很具体。普遍介绍实验的目标、原理、主要实践过程和注意事项就要花费20-30分钟,如果想要将实验讲解得更加彻底,那么消耗的时间更长,如此学生实验实践的时间就更少了,对于培育学生的实践水平与主动探究水平不利。
1.2学生对实验预习的主动性不高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我们不难察觉仅有少部分的学生会在课前进行预习,而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来学习一堂课的实验内容。但是面对实验原理、内容的不清晰还会影响实验的实践经过和实验成果。根据认知其因素主要是实验教材不方便携带,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不太方便;教材大多数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递,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不高。
1.3缺少安全设施,有毒的实验难以展开
针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因为经费的投入欠缺,实验废液的回收和解决困难、缺少通风设施等等,造成有毒实验难以展开,比如含重金属Pb,Hg等元素的实验还有有刺激性气味,像从Cl2、HZS、NH3等气体相关的实验。学生无法直观、形象地察觉到该类离子与化合物的本质,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成效[1]。
2.微课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微视频综合课程网站,经过菜单形式的学习,处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反复性、一带而过性差的状况,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念。预习期:按照实验和有关实验实践,能够把实验当中牵涉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录制形成独立的微视频,每一个视频的时间长短控制在1-5分钟以内。如果是在制备实验时牵涉到称重、取样、过滤、加热等等多项实验实践,把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学生预习的时候能够更加详细、生动地认识实验当中的有关操作与设备应用的具体经过。在实验课程当中,如若学生在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没有落实认知或者是牢记某一个实践部分,可以第一时间调取有关微视频展开主动性学习。比如利用分光光度法测试三氯化钛分裂能的时候,用到的气-质色谱、液-质色谱等大型的使用,实验仪器数量有限学生多,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看得足够清楚,并且大型仪器设备具体操作步骤很多,不容易在短时间之内牢牢记住。所以把气-质色谱、液-质色谱的操作步骤拍摄制作成微视频,学生在运用的時候,察觉到问题能够经过反复调看有关微视频来解答自己的疑惑。而在PH计运用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牢记pH计校正的过程,经过查看pH计的校正的微视频可以重新学习设备实际操作的要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继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部分牵涉强腐蚀或者毒性相对强试剂的实验,我们也能够选取微视频的形式。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性质的实验过程中,因为会用到砷盐三氧化二砷剧毒,我们可以把这些剧毒实验制作成视频,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能够把自己所选取的方式和酸腐蚀方式制作成的成品展开比较。并且,学生还能够把自己认为“奇特”的实验经过进行录制,制作成微视频,经过实验微视频的记载和老师或者是同学展开更加科学的探讨,找出问题点。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学生经过和实验微视频对比,直接理解精准的实验状况与自身实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比如在Ag+与S2O32-的反应当中,实验状况需要从白变黄到棕黄再到黑,但是部分学生察觉不到。对于掌握不精确或者是不明确的实验环节,调出微视频进行重复播放,还易于学生进行复习与寻找实验经过当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学生在实验经过当中的部分“特殊实验现象”能够经过手机,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记载,来避免自身描述得不清楚造成难以跟学生展开科学的沟通与探讨[2]。
3.结束语
微课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融合,用短小精炼、生动灵活的短片去展现知识,学生愿意学习,老师愿意教学。其一处理了过去课堂教学当中学生预习主动性不高、展示实验成效不尽人意、毒性试验很难进行等问题的出现;其二,容易和当代信息技术、科技前端、前卫技术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科学研发创新水平,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合理发展。另外,微视频可以落实主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高校实验教学的革新和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军,许昭,白艳红,杨云.微视频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01):189-191.
[2]胡敏,高培红,向丹,巴召静.微视频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6(10):57-59.
【关键词】微视频 化学实验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O6-4;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69-01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学习时间少,实验内容多,课堂讲解耗费时间长
在无机化学实验当中大部分是性质上的实验,因为实验内容较多、学习时间较少,为了给学生打造更多的动手契机、主动实验的机遇,老师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把每个实验细节讲解得很具体。普遍介绍实验的目标、原理、主要实践过程和注意事项就要花费20-30分钟,如果想要将实验讲解得更加彻底,那么消耗的时间更长,如此学生实验实践的时间就更少了,对于培育学生的实践水平与主动探究水平不利。
1.2学生对实验预习的主动性不高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我们不难察觉仅有少部分的学生会在课前进行预习,而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来学习一堂课的实验内容。但是面对实验原理、内容的不清晰还会影响实验的实践经过和实验成果。根据认知其因素主要是实验教材不方便携带,学生预习的时候也就不太方便;教材大多数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递,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不高。
1.3缺少安全设施,有毒的实验难以展开
针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因为经费的投入欠缺,实验废液的回收和解决困难、缺少通风设施等等,造成有毒实验难以展开,比如含重金属Pb,Hg等元素的实验还有有刺激性气味,像从Cl2、HZS、NH3等气体相关的实验。学生无法直观、形象地察觉到该类离子与化合物的本质,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成效[1]。
2.微课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
微视频综合课程网站,经过菜单形式的学习,处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反复性、一带而过性差的状况,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观念。预习期:按照实验和有关实验实践,能够把实验当中牵涉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录制形成独立的微视频,每一个视频的时间长短控制在1-5分钟以内。如果是在制备实验时牵涉到称重、取样、过滤、加热等等多项实验实践,把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学生预习的时候能够更加详细、生动地认识实验当中的有关操作与设备应用的具体经过。在实验课程当中,如若学生在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没有落实认知或者是牢记某一个实践部分,可以第一时间调取有关微视频展开主动性学习。比如利用分光光度法测试三氯化钛分裂能的时候,用到的气-质色谱、液-质色谱等大型的使用,实验仪器数量有限学生多,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看得足够清楚,并且大型仪器设备具体操作步骤很多,不容易在短时间之内牢牢记住。所以把气-质色谱、液-质色谱的操作步骤拍摄制作成微视频,学生在运用的時候,察觉到问题能够经过反复调看有关微视频来解答自己的疑惑。而在PH计运用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牢记pH计校正的过程,经过查看pH计的校正的微视频可以重新学习设备实际操作的要素。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继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部分牵涉强腐蚀或者毒性相对强试剂的实验,我们也能够选取微视频的形式。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性质的实验过程中,因为会用到砷盐三氧化二砷剧毒,我们可以把这些剧毒实验制作成视频,给学生进行演示。学生能够把自己所选取的方式和酸腐蚀方式制作成的成品展开比较。并且,学生还能够把自己认为“奇特”的实验经过进行录制,制作成微视频,经过实验微视频的记载和老师或者是同学展开更加科学的探讨,找出问题点。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学生经过和实验微视频对比,直接理解精准的实验状况与自身实验可能存在的不足。比如在Ag+与S2O32-的反应当中,实验状况需要从白变黄到棕黄再到黑,但是部分学生察觉不到。对于掌握不精确或者是不明确的实验环节,调出微视频进行重复播放,还易于学生进行复习与寻找实验经过当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学生在实验经过当中的部分“特殊实验现象”能够经过手机,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记载,来避免自身描述得不清楚造成难以跟学生展开科学的沟通与探讨[2]。
3.结束语
微课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融合,用短小精炼、生动灵活的短片去展现知识,学生愿意学习,老师愿意教学。其一处理了过去课堂教学当中学生预习主动性不高、展示实验成效不尽人意、毒性试验很难进行等问题的出现;其二,容易和当代信息技术、科技前端、前卫技术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科学研发创新水平,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合理发展。另外,微视频可以落实主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高校实验教学的革新和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军,许昭,白艳红,杨云.微视频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01):189-191.
[2]胡敏,高培红,向丹,巴召静.微视频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6(1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