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个人从事工作、学习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92-02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说,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使枯燥无味的“一言堂”变成趣味横生的课堂,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呢?
一、因文施教,挖掘情感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包含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思想内容含蓄的文学作品,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情感,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不同意境的美。中职语文新教材体现了“四基”教学目标,更加注重文章的选择,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所选的每篇文章风格各异,要学习的知识侧重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中职语文下册(基础模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章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教这类文章,教师要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激情昂扬的课堂气氛;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语美、景美,给人一种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既含蓄又复杂,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教这类的文章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优雅洁净,更要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家表达的情感,获得美得享受。还有老舍《我的母亲》,它充分体现了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浅显,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但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却是作品写的特定的家境、心境,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字里行间流露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情感显得忧伤,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沉稳、徐缓,从朗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和作家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
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不同,作家个性也不一样,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各有千秋。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情而造文”,对自己的作品都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正是作者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在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对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后走上杀人,被迫上梁山的分析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启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施耐庵先生在作品中对林冲形象的刻画——一个掌管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被发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大雪中沽酒取暖,与店小二遇见了仍说“我是罪囚”等一系列逆来顺受的形象,到后来得知陆虞候等三人火烧草料场,致其于死地时,林冲愤怒地提着花抢冲出庙门要了差拨等三人的性命便投东而去。这些生动的描写包含了先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的同情与歌颂,不仅是林冲这个封建制度下的个体反抗形象,其批判的矛头,更是尖锐的指向了孕育这个反抗形象温床——封建制度。总之,教师在讲课时,应把握作品的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把不同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领会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二、语言体验,传递感情
生活中,人们“传情”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主要使用的方式是语言。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富有情感,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不同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既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形式的变化和结合。
当然,许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非一根直线,而是复杂的、跌宕起伏的,阅读时要灵活变化。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所体现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文中开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身世、家境和想参加夜会心理活动。这时的马蒂尔德还是一个爱美,贪图享受,充满幻想的女人。她整天在家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家境却使她感到痛苦。教师泛读这部分内容时,语调应灵活变化,轻松、欢快到低沉、忧伤。随着情节的发展,马蒂尔德陶醉在夜会之时,她得到了成功,人物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最美满最幸福的胜利里”,满脸笑容,兴高采烈,与之前的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判若两人。这些情感的变化无一不渗透在教师的语言朗读之中。文章按照马蒂尔德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失意、绝望、希望、成功、再次绝望而回到现实逐一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的、变化的情感准确地读出来,对课文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
三、发散思维,引发感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创造的特定的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这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呈现出新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真谛,陶冶情操,从而实现德、智、美等教育目标。
例如梁实秋的《雅舍》,所写内容与课文标题并不相符,学生容易产生误解:“雅舍”之简—“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鼠子瞰灯,蚊风之盛,认为作家对“雅舍”并不喜欢而是产生厌恶,这样的认识是表象的,也符合当代学生的天性—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但对作品的内涵的感悟未能融会贯通,这时便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指出《雅舍》一文,梁实秋是借物质上的匮乏与窘困来表达精神价值的可贵与永恒。为了表述这样的思想意蕴,作者有意对“雅舍”的环境之鄙陋、条件之恶劣、陈设之简单做了极为“烦琐”的描绘。“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这样的住房,恐怕是与富贵豪华之类的词语毫无关涉的,但恰恰是简陋粗鄙如此的泥瓦房,梁实秋却冠之以“雅舍”之名,给生活其间的人注入了无限充沛的精神力量。作者说“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作家对雅舍之喜好就是源于它的“个性”,这所谓“个性”,谁又能说不是因有人的主观意志的有力支撑才表现出来的呢?所以,当人对物质上的需求不做过分追逐之时,是极易从精神层面对恶劣环境进行积极的心理消解的。梁实秋能够安然栖身于炮火连天、险境环生的重庆,安然于蚊声如雷、鼠牙交错的“雅舍”,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后盾”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的。由此来看,《雅舍》决然不是某些评论者评说的丝毫不能反映“抗战”生活的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闲文”,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热爱和追求的精神美文。
总而言知,情感犹如一片滋润的沃土,知识的种子播种在上面便会长出无限的硕果。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充满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表象和意境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生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谈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01/3001.html
[2]李建英.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言活页),2011,(06).
[3]熊涌.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艺术演绎[J].考试周刊,2010,(35).
[4]王罡.语文课与情感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郑相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6]魏征.情感教学实现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09,(16).
[7]侯顺清.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J].考试周刊,2009,(12).
[8]唐琴.浅谈语文课上的艺术演绎[J].语文教学通讯,2009,(32).
[9]裴翠艳.情感与语文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6).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92-02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说,情感起着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实施情感教学,从而丰富、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使枯燥无味的“一言堂”变成趣味横生的课堂,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呢?
一、因文施教,挖掘情感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包含了作家丰富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思想内容含蓄的文学作品,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情感,用生动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向学生展示不同意境的美。中职语文新教材体现了“四基”教学目标,更加注重文章的选择,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所选的每篇文章风格各异,要学习的知识侧重点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中职语文下册(基础模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文章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教这类文章,教师要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激情昂扬的课堂气氛;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语美、景美,给人一种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既含蓄又复杂,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教这类的文章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优雅洁净,更要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家表达的情感,获得美得享受。还有老舍《我的母亲》,它充分体现了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浅显,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但它真正打动读者的却是作品写的特定的家境、心境,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字里行间流露的淡淡哀愁,使文章的情感显得忧伤,自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感情的深沉,语调的沉稳、徐缓,从朗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和作家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
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不同,作家个性也不一样,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各有千秋。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为情而造文”,对自己的作品都倾注了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正是作者创作作品的最主要的目的和依据。例如在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对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最后走上杀人,被迫上梁山的分析后,教师应通过提问、启发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施耐庵先生在作品中对林冲形象的刻画——一个掌管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被发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大雪中沽酒取暖,与店小二遇见了仍说“我是罪囚”等一系列逆来顺受的形象,到后来得知陆虞候等三人火烧草料场,致其于死地时,林冲愤怒地提着花抢冲出庙门要了差拨等三人的性命便投东而去。这些生动的描写包含了先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的同情与歌颂,不仅是林冲这个封建制度下的个体反抗形象,其批判的矛头,更是尖锐的指向了孕育这个反抗形象温床——封建制度。总之,教师在讲课时,应把握作品的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把不同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领会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二、语言体验,传递感情
生活中,人们“传情”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表达情感主要使用的方式是语言。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富有情感,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容易产生“共鸣”,容易在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不同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段的激情作用。用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感情之火。既要以情发声,以情带语,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格调“因情制宜”,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等形式的变化和结合。
当然,许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非一根直线,而是复杂的、跌宕起伏的,阅读时要灵活变化。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所体现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文中开始部分描述了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身世、家境和想参加夜会心理活动。这时的马蒂尔德还是一个爱美,贪图享受,充满幻想的女人。她整天在家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家境却使她感到痛苦。教师泛读这部分内容时,语调应灵活变化,轻松、欢快到低沉、忧伤。随着情节的发展,马蒂尔德陶醉在夜会之时,她得到了成功,人物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最美满最幸福的胜利里”,满脸笑容,兴高采烈,与之前的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判若两人。这些情感的变化无一不渗透在教师的语言朗读之中。文章按照马蒂尔德的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失意、绝望、希望、成功、再次绝望而回到现实逐一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中把这些复杂的、变化的情感准确地读出来,对课文情感挖掘理解的基础上融情于声,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
三、发散思维,引发感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创造的特定的情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这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他们的脑海中不断呈现出新的意境,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真谛,陶冶情操,从而实现德、智、美等教育目标。
例如梁实秋的《雅舍》,所写内容与课文标题并不相符,学生容易产生误解:“雅舍”之简—“蓖墙不固,门窗不严”,鼠子瞰灯,蚊风之盛,认为作家对“雅舍”并不喜欢而是产生厌恶,这样的认识是表象的,也符合当代学生的天性—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但对作品的内涵的感悟未能融会贯通,这时便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指出《雅舍》一文,梁实秋是借物质上的匮乏与窘困来表达精神价值的可贵与永恒。为了表述这样的思想意蕴,作者有意对“雅舍”的环境之鄙陋、条件之恶劣、陈设之简单做了极为“烦琐”的描绘。“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这样的住房,恐怕是与富贵豪华之类的词语毫无关涉的,但恰恰是简陋粗鄙如此的泥瓦房,梁实秋却冠之以“雅舍”之名,给生活其间的人注入了无限充沛的精神力量。作者说“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作家对雅舍之喜好就是源于它的“个性”,这所谓“个性”,谁又能说不是因有人的主观意志的有力支撑才表现出来的呢?所以,当人对物质上的需求不做过分追逐之时,是极易从精神层面对恶劣环境进行积极的心理消解的。梁实秋能够安然栖身于炮火连天、险境环生的重庆,安然于蚊声如雷、鼠牙交错的“雅舍”,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后盾”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的。由此来看,《雅舍》决然不是某些评论者评说的丝毫不能反映“抗战”生活的可有可无、无关痛痒的“闲文”,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热爱和追求的精神美文。
总而言知,情感犹如一片滋润的沃土,知识的种子播种在上面便会长出无限的硕果。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充满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表象和意境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热爱课堂,热爱生活,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浅谈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501/3001.html
[2]李建英.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言活页),2011,(06).
[3]熊涌.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艺术演绎[J].考试周刊,2010,(35).
[4]王罡.语文课与情感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郑相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6]魏征.情感教学实现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09,(16).
[7]侯顺清.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J].考试周刊,2009,(12).
[8]唐琴.浅谈语文课上的艺术演绎[J].语文教学通讯,2009,(32).
[9]裴翠艳.情感与语文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