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概述:
依据包虫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通过以“切断病原循环链”为方针,制定综合防控策略。该技术的原则是切断绦虫蚴和成虫在中间宿主(牛、羊等家畜)和终末宿主(家牧犬)之间的传播。由于终末宿主的数量远远少于中间宿主,犬的数量仅占家畜数量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对包虫病的防控工作切入点应该放在对终末宿主的控制上。控制棘球绦虫成虫在犬体内的寄生是我国包虫病控制的主攻方向。对家牧犬进行成虫期前驱虫即“单塑灭绝病原体”的控制策略,利用能为广大农牧民乐意接受的、驱虫疗效确切的犬用诱食性吡喹酮新剂型,对试点区全部家牧犬实行无污染性驱虫,依据包虫病感染循环的周期,及虫卵一幼虫一成虫一虫卵循环的生活周期,制定“犬犬投药、月月驱虫”驱虫模式,彻底切断包虫病传染途径;利用槟榔碱新兽用剂型或棘球绦虫粪抗原诊断试剂盒对家畜包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家牧犬驱虫规程,由于环境(水源、草场)中虫卵的长期存在,确定合理长效的用药机制。集中屠宰场所,牲畜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l00%,逐步净化控制包虫病。针对我国包虫病区域流行,以及流行区内发病程度不均等的现状,在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中开展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包虫病流行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牧区群众预防包虫病的知识技能。
增产增效情况:
国际上,抗动物寄生虫药物历来居于所有兽药销售额的首位,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兽用抗寄生虫药物的市场需求为40亿元左右,其中抗绦虫、吸虫药物约占15亿元。犬用诱食性吡喹酮新剂型和诊断用氢溴酸槟榔碱新剂型进行产业化开发后,至少可占有60%的抗畜禽绦虫病兽药市场,可达到年销售额8亿元左右,实现年销售利润1.2亿元。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保障流行区受威胁的6600万人口安全;每年减少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000万头以上,挽回因家畜死亡和脏器废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
技术要点:
1. 宣传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包虫病知识。宣传工作很重要,要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包虫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人与犬、猫等动物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严防感染,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远离虫卵不玩狗”的良好习惯。包虫病是影响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传染病,除做好上述技术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同时特别要强调多部门协作,尤其是与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的协作。
2. 患畜的脏器无害化处理 包虫病必须采用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强化群众的卫生行为规范。严禁用患畜的脏器喂犬及任意抛弃,应销毁或深埋处理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食入;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宰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对病畜内脏,建议国家制定合理的赔偿制度,统一收购销毁,尽量减少农牧民的损失,技术推广才能落到实处);不到污染的草地上放牧;保障定居点农牧民及家畜饮用水安全,有条件的地区供水到户,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供水到集中供水点。
3. 终末畜主——犬的药物防治 对流行区家犬和牧羊犬统一管理,开展氢溴酸槟榔碱新剂型、棘球绦虫粪抗原诊断试剂盒的推广应用;依据粪便虫卵等犬绦虫病的诊断检查结果,制定驱虫规程;利用吡喹酮诱食性新剂型进行驱虫,保证每年每犬驱虫6~8次,并收集犬驱虫后48小时内排除的带有虫体的粪便,采取发酵等无害化处理,除恶务尽,避免引起二次感染。驱除了终末宿主的绦虫,并把绦虫污物(虫体、虫卵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如掩埋、火烧等,终末宿主再不会排出孕卵节片污染环境。家畜及人接触不到绦虫卵,自然就不会得包虫病。要控制包虫病就要打破循环,阻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 我国已有中间宿主羊免疫用疫苗。目前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在阿根廷和我国完成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接种疫苗后,获得的高度免疫至少能持续1年,这种免疫可以由预防接种的母体经乳汁传输给幼体。
注意事项:
驱除犬体内的成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依据棘球蚴病(包虫病)感染循环的周期,及虫卵——幼虫——成虫——虫卵循环的生活周期。应用该技术要有长效促进机制,卫生部、农业部等相互配合,各主管部门确定牵头单位,常抓不懈,连续几十年,一定能在我国控制并净化包虫病。
适宜区域: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以及陕西、山西、河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省、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4%。
技术依托单位:
1.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东街151号
邮政编码:830000
联系人:张壮志,张旭
联系电话:0991-4844713,13579205623,
13579827826
电子邮箱:zhuangzhizhang@sina. com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硷沟沿335号
邮政编码:730050
联系人:张继瑜,周绪正
联系电话:0931-2115278. 13893612415,
2115285, 13919066701
电子邮箱:infzjy@sina. com, zhxuzheng@163. com
中国农学会供稿
依据包虫病流行和传播的规律,通过以“切断病原循环链”为方针,制定综合防控策略。该技术的原则是切断绦虫蚴和成虫在中间宿主(牛、羊等家畜)和终末宿主(家牧犬)之间的传播。由于终末宿主的数量远远少于中间宿主,犬的数量仅占家畜数量的几十分之一,因此对包虫病的防控工作切入点应该放在对终末宿主的控制上。控制棘球绦虫成虫在犬体内的寄生是我国包虫病控制的主攻方向。对家牧犬进行成虫期前驱虫即“单塑灭绝病原体”的控制策略,利用能为广大农牧民乐意接受的、驱虫疗效确切的犬用诱食性吡喹酮新剂型,对试点区全部家牧犬实行无污染性驱虫,依据包虫病感染循环的周期,及虫卵一幼虫一成虫一虫卵循环的生活周期,制定“犬犬投药、月月驱虫”驱虫模式,彻底切断包虫病传染途径;利用槟榔碱新兽用剂型或棘球绦虫粪抗原诊断试剂盒对家畜包虫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家牧犬驱虫规程,由于环境(水源、草场)中虫卵的长期存在,确定合理长效的用药机制。集中屠宰场所,牲畜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l00%,逐步净化控制包虫病。针对我国包虫病区域流行,以及流行区内发病程度不均等的现状,在流行区县、乡、村级干部、宗教教职人员、中小学生中开展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包虫病流行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牧区群众预防包虫病的知识技能。
增产增效情况:
国际上,抗动物寄生虫药物历来居于所有兽药销售额的首位,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兽用抗寄生虫药物的市场需求为40亿元左右,其中抗绦虫、吸虫药物约占15亿元。犬用诱食性吡喹酮新剂型和诊断用氢溴酸槟榔碱新剂型进行产业化开发后,至少可占有60%的抗畜禽绦虫病兽药市场,可达到年销售额8亿元左右,实现年销售利润1.2亿元。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保障流行区受威胁的6600万人口安全;每年减少患包虫病的家畜在5000万头以上,挽回因家畜死亡和脏器废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
技术要点:
1. 宣传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包虫病知识。宣传工作很重要,要按照逐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包虫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病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感染,人与犬、猫等动物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严防感染,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远离虫卵不玩狗”的良好习惯。包虫病是影响兽医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传染病,除做好上述技术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同时特别要强调多部门协作,尤其是与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的协作。
2. 患畜的脏器无害化处理 包虫病必须采用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卫生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强化群众的卫生行为规范。严禁用患畜的脏器喂犬及任意抛弃,应销毁或深埋处理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食入;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宰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对病畜内脏,建议国家制定合理的赔偿制度,统一收购销毁,尽量减少农牧民的损失,技术推广才能落到实处);不到污染的草地上放牧;保障定居点农牧民及家畜饮用水安全,有条件的地区供水到户,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供水到集中供水点。
3. 终末畜主——犬的药物防治 对流行区家犬和牧羊犬统一管理,开展氢溴酸槟榔碱新剂型、棘球绦虫粪抗原诊断试剂盒的推广应用;依据粪便虫卵等犬绦虫病的诊断检查结果,制定驱虫规程;利用吡喹酮诱食性新剂型进行驱虫,保证每年每犬驱虫6~8次,并收集犬驱虫后48小时内排除的带有虫体的粪便,采取发酵等无害化处理,除恶务尽,避免引起二次感染。驱除了终末宿主的绦虫,并把绦虫污物(虫体、虫卵及粪便)无害化处理,如掩埋、火烧等,终末宿主再不会排出孕卵节片污染环境。家畜及人接触不到绦虫卵,自然就不会得包虫病。要控制包虫病就要打破循环,阻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 我国已有中间宿主羊免疫用疫苗。目前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在阿根廷和我国完成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次接种疫苗后,获得的高度免疫至少能持续1年,这种免疫可以由预防接种的母体经乳汁传输给幼体。
注意事项:
驱除犬体内的成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依据棘球蚴病(包虫病)感染循环的周期,及虫卵——幼虫——成虫——虫卵循环的生活周期。应用该技术要有长效促进机制,卫生部、农业部等相互配合,各主管部门确定牵头单位,常抓不懈,连续几十年,一定能在我国控制并净化包虫病。
适宜区域: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以及陕西、山西、河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省、自治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4%。
技术依托单位:
1. 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东街151号
邮政编码:830000
联系人:张壮志,张旭
联系电话:0991-4844713,13579205623,
13579827826
电子邮箱:zhuangzhizhang@sina. com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硷沟沿335号
邮政编码:730050
联系人:张继瑜,周绪正
联系电话:0931-2115278. 13893612415,
2115285, 13919066701
电子邮箱:infzjy@sina. com, zhxuzheng@163. com
中国农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