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完善数学认知建构,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小学阶段,这个“主人”是稚气十足的儿童。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美国有一个童话叫《鱼就是鱼》,说的是一条鱼想了解水面上的事情,但鱼只能在水中呼吸,无法上岸。于是鱼想方设法和蝌蚪交上朋友,蝌蚪长大后成了青蛙,上了岸。几星期后,青蛙回到池塘,描述了它所看到的动物——小鸟、母牛、人等。听完青蛙的描述,鱼就把人想象成用尾鳍走路的鱼,把小鸟想象成带翅膀的鱼,把母牛想象成长乳房的鱼。这个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是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渐渐地认识世界的。因此小学数学探究学习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把握好探究学习的“度”,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宜“小”。
一、目标“小”,指向明确
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应作为探究的重点?教师要在用心思考、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探究目标。例如,“平衡与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
1?郾感知“平衡与旋转”的图形运动特征,并能正确分辨两种运动方式。
2?郾能够数出图形平衡的距离。
这样,教学目标虽“小”,但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集中有效时间探究平衡与旋转的本质问题,一节课探究的目标不宜太多,较为合适的是1~3个目标即可,而且在几个探究目标中要有一个探究的重点,须在设计上予以突出,从而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情境“小”,紧扣主题
在探究学习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境必须紧扣探究主题,防止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例如,“认识周长”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周长”的概念,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剪下熊猫、机器猫……
师:你们是怎么剪下来的呢?
生1:我是沿着熊猫边慢慢剪下来的。
生2:我是沿着机器猫的外围边慢慢剪下来的。
……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周长”的教学,教师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熊猫、机器猫等边线简约卡通图,通过动手剪一剪,认识了边线,进而探究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小情境,有的放矢地突出了主题,既联系了生活又节省了时间。
三、问题“小”,集中攻关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次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实际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设计有效的“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三角形?
生: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请在纸上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生:(试画之后)无法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师: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大有学问,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有几度?
生: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必须比180度小……
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纸与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探究。
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究竟是多少度”展开了“折角拼角”、“撕角拼角”、“量角求和”等探究活动。
由于问题“小”,学生能够集中时间攻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探究任务。
四、材料“小”,适合操作
能否提供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小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分数认识”的教学:
1?郾探究。
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生1:我横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2:我竖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3:我斜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师: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呢?
生1:我把这张纸横着折,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2:我虽然竖着折,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当然就是这张纸的。
生3:我斜着折,虽然与前两位同学折的不同,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肯定就是这张纸的。
师:不管把纸怎么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2?郾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等形状不同的纸,让学生自选。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汇报时呈现了涂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的情况。
师: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阴影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也都不同,为什么都是原来这个图形的呢?
生1:我把圆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圆形的。
生2:我把长方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3:我把菱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菱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菱形的。
师:不管你手中的纸是什么形状的,也不管阴影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接着又探究了、等分数。这节课内容多,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小材料,才使学生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食品,一会儿分蛋糕、一会儿分苹果,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宜“小”,并不排斥小学数学探究知识内容的广阔、数学思想方法的广博和学习方式改变的深广。小学数学广阔的知识内容使探究学习有开采不完的“矿藏”,数学思想方法的广博使探究学习手段多样,学习方式改变的深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新课改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对知识的传授要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一、目标“小”,指向明确
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个点应作为探究的重点?教师要在用心思考、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探究目标。例如,“平衡与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
1?郾感知“平衡与旋转”的图形运动特征,并能正确分辨两种运动方式。
2?郾能够数出图形平衡的距离。
这样,教学目标虽“小”,但指向明确,有利于学生集中有效时间探究平衡与旋转的本质问题,一节课探究的目标不宜太多,较为合适的是1~3个目标即可,而且在几个探究目标中要有一个探究的重点,须在设计上予以突出,从而使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情境“小”,紧扣主题
在探究学习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境必须紧扣探究主题,防止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例如,“认识周长”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周长”的概念,要求学生从图片中剪下熊猫、机器猫……
师:你们是怎么剪下来的呢?
生1:我是沿着熊猫边慢慢剪下来的。
生2:我是沿着机器猫的外围边慢慢剪下来的。
……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认识周长”的教学,教师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熊猫、机器猫等边线简约卡通图,通过动手剪一剪,认识了边线,进而探究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小情境,有的放矢地突出了主题,既联系了生活又节省了时间。
三、问题“小”,集中攻关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次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所具有的现实实际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设计有效的“小”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片段:
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三角形?
生: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请在纸上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生:(试画之后)无法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
师: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大有学问,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有几度?
生:这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必须比180度小……
师: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请同学们运用手中的纸与尺子、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探究。
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围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究竟是多少度”展开了“折角拼角”、“撕角拼角”、“量角求和”等探究活动。
由于问题“小”,学生能够集中时间攻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探究任务。
四、材料“小”,适合操作
能否提供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小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分数认识”的教学:
1?郾探究。
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同样的长方形纸。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生1:我横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2:我竖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生3:我斜着对折,涂出其中的是这样的。(图略)
师:这些阴影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呢?
生1:我把这张纸横着折,并且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生2:我虽然竖着折,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当然就是这张纸的。
生3:我斜着折,虽然与前两位同学折的不同,但同样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涂出其中的一份,肯定就是这张纸的。
师:不管把纸怎么折,也不管折成的每一份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2?郾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等形状不同的纸,让学生自选。
师:动手折一折,并涂出它的。
汇报时呈现了涂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菱形的情况。
师: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阴影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也都不同,为什么都是原来这个图形的呢?
生1:我把圆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圆形的。
生2:我把长方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长方形的。
生3:我把菱形两次对折,就是把这个菱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个菱形的。
师:不管你手中的纸是什么形状的,也不管阴影是什么形状的,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
接着又探究了、等分数。这节课内容多,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小材料,才使学生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食品,一会儿分蛋糕、一会儿分苹果,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宜“小”,并不排斥小学数学探究知识内容的广阔、数学思想方法的广博和学习方式改变的深广。小学数学广阔的知识内容使探究学习有开采不完的“矿藏”,数学思想方法的广博使探究学习手段多样,学习方式改变的深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新课改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对知识的传授要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