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光启蒙》是一篇色彩明快、情致浓郁、趣味盎然的美文,讴歌了母亲的智慧,抒发对母爱的感恩。该文根据诗人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而成。《月光母亲》不仅涵盖前面的主题,还杂糅着无奈的人生况味和某种哲学命题。原著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当儿子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证,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有两位老师教学《月光启蒙》时,不约而同调用了这段文字。
[案例1]课初 (课件: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伤感而凄楚的音乐响起,上述文字,滚动向上,师深情诵读——)读完,教师导人新课:望着慈祥的母亲,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深深回忆,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月光启蒙”。学生初读课文……
整节课压抑而郁闷,看书、读文、对话,学生都提不起精神……
[案例2]课尾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民歌、民谣啊,多么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啊!母亲的纯朴像淡淡的月光,母亲的爱像皎洁的月光。月光不说话,给了我们一份温馨,一份光明;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月光中,在母亲的启迪下,作者长大了,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母亲却一天天老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天,母亲竟然失去了记忆!在一篇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课件: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伤感而凄楚的音乐响起。还是上述文字,滚动向上,师深情诵读——)
师:如果你就是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想母亲在月光下为我所做的一切,你想说什么?
生:(含着泪):母亲,你为什么不能再给我说一句民谣,唱一首民歌呢?
生:(哽咽着)母亲,谢谢您……如果没有你的启蒙……我……怎么能成为一名作家呢?
生:谢谢您给予我的一切,母亲!难道您把记忆全都转让给我了吗?
生:母亲,您是温暖的阳光,我是阳光下的一朵花苞。你哺育着我,在你的怀抱中,我茁壮成长……今天。您为什么不能答应我一声呢?!
[反思]两位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很可喜,他们增补隐去的文本以辅助课文阅读。例1用于导人新课,例2用于结课。比较两种运用,效果迥异。例1中,当凄惨悱恻的叙述突兀地回旋在教室里时,其情感的悲凉,与学生当时心境、认知状态产生较大的背离。受着凄凉的音乐、教师情绪的感染。抑郁的阴影笼罩在心头,课堂思维受到压制,学生始终徘徊在课文情感之外。因而可以说。第一种运用结出的是一枚苦涩之果。
例2中,基于精读课文的前提,对母亲的智慧与勤劳、对文本语言的清新与意蕴,学生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认知、感悟与积累。此时,教者推出这段文字,仿佛给学生恬静、温馨、理趣的心房刮了一股凛冽的寒风,悲剧效果顿时产生,无法承受的情感失落激活了学生对母爱的挽留与讴歌,学生纷纷自主进入作者内心,对母亲进行真情表白。情感与智慧的硕果顿时生成。
可见,利用教学资源要把握契机。资源的种子播撒得当,会使教学如饮甘霖;否则,就会阻碍教与学。
(作者单位 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小学)
当儿子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证,失去了记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有两位老师教学《月光启蒙》时,不约而同调用了这段文字。
[案例1]课初 (课件: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伤感而凄楚的音乐响起,上述文字,滚动向上,师深情诵读——)读完,教师导人新课:望着慈祥的母亲,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深深回忆,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月光启蒙”。学生初读课文……
整节课压抑而郁闷,看书、读文、对话,学生都提不起精神……
[案例2]课尾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民歌、民谣啊,多么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啊!母亲的纯朴像淡淡的月光,母亲的爱像皎洁的月光。月光不说话,给了我们一份温馨,一份光明;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月光中,在母亲的启迪下,作者长大了,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母亲却一天天老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天,母亲竟然失去了记忆!在一篇文章中。作者这样写道:
(课件:满脸皱纹的老母亲,伤感而凄楚的音乐响起。还是上述文字,滚动向上,师深情诵读——)
师:如果你就是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想母亲在月光下为我所做的一切,你想说什么?
生:(含着泪):母亲,你为什么不能再给我说一句民谣,唱一首民歌呢?
生:(哽咽着)母亲,谢谢您……如果没有你的启蒙……我……怎么能成为一名作家呢?
生:谢谢您给予我的一切,母亲!难道您把记忆全都转让给我了吗?
生:母亲,您是温暖的阳光,我是阳光下的一朵花苞。你哺育着我,在你的怀抱中,我茁壮成长……今天。您为什么不能答应我一声呢?!
[反思]两位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很可喜,他们增补隐去的文本以辅助课文阅读。例1用于导人新课,例2用于结课。比较两种运用,效果迥异。例1中,当凄惨悱恻的叙述突兀地回旋在教室里时,其情感的悲凉,与学生当时心境、认知状态产生较大的背离。受着凄凉的音乐、教师情绪的感染。抑郁的阴影笼罩在心头,课堂思维受到压制,学生始终徘徊在课文情感之外。因而可以说。第一种运用结出的是一枚苦涩之果。
例2中,基于精读课文的前提,对母亲的智慧与勤劳、对文本语言的清新与意蕴,学生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认知、感悟与积累。此时,教者推出这段文字,仿佛给学生恬静、温馨、理趣的心房刮了一股凛冽的寒风,悲剧效果顿时产生,无法承受的情感失落激活了学生对母爱的挽留与讴歌,学生纷纷自主进入作者内心,对母亲进行真情表白。情感与智慧的硕果顿时生成。
可见,利用教学资源要把握契机。资源的种子播撒得当,会使教学如饮甘霖;否则,就会阻碍教与学。
(作者单位 高邮市临泽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