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与重中之重。然而我们的学生虽然经过了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其积累的东西却是比较有限的,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无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性学习及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都蕴含着长期积累才能掌握的应有之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呢?本文试作探究。
一、积累字词,丰富词汇
语文中有太多的字词,即使学了6年、9年,亦或是12年,我们都会有不认识的汉字与词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字词,丰富词汇。到了中学,虽说是转入了以阅读思考、分析为主的阶段,但字词的积累绝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了——按一般科学研究的结果,一个人掌握了3500个汉字即可满足一般的阅读和交往的需要了,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能只满足于“够交往”,而应追求“说起来有神采,写出来也生动”;更何况小学阶段还达不到“3500个汉字”这个要求呢!因而,中学生仍然有识字、识词的任务,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都在进行的工作。
二、依托课本积累材料
积累,要从语言材料的积累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当中的语言使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性格,感悟文章的基调和风格,进一步挖掘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因为学生的能力和积累不同,他们品味语言文字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会个性化地感悟事物、观察现象、体悟人情等。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依托课本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使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品味语言素材的源泉,成为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素材的最佳事例,进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比较敏锐的感悟能力,并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只是茫茫学海中的一隅,要想充实自身,更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还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完成课外知识的积累。那么,语文教师就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范读能力,使学生博览群书,做好摘抄,记住从阅读中获取的每一点知识,积累语言材料,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扩大积累的外延
语文是一门广博的学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任何领域都会包含着语文的知识,任何领域都可以积累到相应的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扩大语文积累的外延,将一切诸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新闻等等话题都变成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景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另搞一套。
五、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所有的良好的学习方法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是要坚持长久,形成习惯。对于积累而言更是这样,因为积累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如果不能坚持经常,则会半途而废,还会浪费学生之前的积累所占用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带着学生积累,回顾以前的知识点;或者举一反三联想其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积累习惯;或者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积累的竞赛活动,使积累常规化;或者多表扬会积累、积累多的学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刻意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渐渐习惯积累、习惯记录,才能真正形成终生受益的积累的习惯,才能提升积累的成效。
以上,我们从积累字词、丰富词汇、依托课本积累材料、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扩大积累的外延、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这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作出了探究。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积累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位学生无法避免的。缺乏积累,语文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进行,学生所学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指导,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使学生经过语文学习这个潜移默化的阶段提高语文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积累字词,丰富词汇
语文中有太多的字词,即使学了6年、9年,亦或是12年,我们都会有不认识的汉字与词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字词,丰富词汇。到了中学,虽说是转入了以阅读思考、分析为主的阶段,但字词的积累绝不是可以告一段落了——按一般科学研究的结果,一个人掌握了3500个汉字即可满足一般的阅读和交往的需要了,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不能只满足于“够交往”,而应追求“说起来有神采,写出来也生动”;更何况小学阶段还达不到“3500个汉字”这个要求呢!因而,中学生仍然有识字、识词的任务,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都在进行的工作。
二、依托课本积累材料
积累,要从语言材料的积累做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当中的语言使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性格,感悟文章的基调和风格,进一步挖掘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因为学生的能力和积累不同,他们品味语言文字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会个性化地感悟事物、观察现象、体悟人情等。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依托课本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使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品味语言素材的源泉,成为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素材的最佳事例,进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比较敏锐的感悟能力,并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只是茫茫学海中的一隅,要想充实自身,更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还需要进行广泛的阅读,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规定背诵篇(段)数的同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完成课外知识的积累。那么,语文教师就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范读能力,使学生博览群书,做好摘抄,记住从阅读中获取的每一点知识,积累语言材料,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扩大积累的外延
语文是一门广博的学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任何领域都会包含着语文的知识,任何领域都可以积累到相应的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扩大语文积累的外延,将一切诸如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新闻等等话题都变成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景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另搞一套。
五、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所有的良好的学习方法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是要坚持长久,形成习惯。对于积累而言更是这样,因为积累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如果不能坚持经常,则会半途而废,还会浪费学生之前的积累所占用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指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带着学生积累,回顾以前的知识点;或者举一反三联想其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积累习惯;或者经常性地举办一些积累的竞赛活动,使积累常规化;或者多表扬会积累、积累多的学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刻意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渐渐习惯积累、习惯记录,才能真正形成终生受益的积累的习惯,才能提升积累的成效。
以上,我们从积累字词、丰富词汇、依托课本积累材料、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扩大积累的外延、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这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作出了探究。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积累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位学生无法避免的。缺乏积累,语文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进行,学生所学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指导,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积累,使学生经过语文学习这个潜移默化的阶段提高语文水平,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