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历史上就有很多华人移民来此定居。随着20世纪末多次的移民浪潮,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在其中还涌现出了众多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诗人,并在当地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诗歌创作群体。该群体普遍教育程度较高,创作数量巨大,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反映了当代加拿大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的特性。并且华人诗歌的创作由于有着特殊的地域原因,不但兼具多元文化属性,还富含中华传统质素,因此呈现出与众多海外华人诗歌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诗歌文本出发,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讨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创作的实践及其特点。
关键词:魁北克 华人 移民 诗歌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也是唯一的以法语为主的省份,更是华人移民比较集体中的省份之一。历史上,就有很多华人移民来此定居。随着20世纪80和90年代多次移民加拿大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历史和语言等诸多原因,相对加拿大整体华人移民,尤其是西部的温哥华和同样是东部地区的多伦多,其移民数量并不庞大,但特点较为突出。除了加拿大传统的多元文化以外,魁北克浓厚的欧洲,尤其是法裔文化氛围也是吸引华人来此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人会英语和法语两种外语,喜欢这里的独特文化氛围,希望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多元和多语环境,并由此呈现出了与北美甚至其他许多地方不同的华人移民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居异国他乡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而由于诗歌体裁灵巧、篇幅短小、自由度高以及表现力强,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诗歌作为自我书写、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方式,从中也涌现了众多较为知名的诗人作家。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加拿大华人文学研究也日趋发展,但魁北克华人文学,尤其是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将以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的创作实践及特点。
一、华人积极参与诗歌创作
当代魁北克华人诗歌的创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华人参与度较高。在魁北克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如蒙特利尔、魁北克城和三河市等,都有华人诗人长期进行诗歌创作。其中魁北克的三河市,还因“诗歌之都”而久负盛名。加拿大地广人稀的风土环境、高山大川的自然风貌、冬雪夏风的城市记忆和林总夹杂、多元并蓄的人文气息,都使华人诗人们敞开心扉,诗意笔端。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见众的手段也日趋呈现多样的趋势。仅仅在蒙特利尔,就有多种华人传统和现代媒介刊登诗人们的作品。这里既有传统纸媒,如《七天》《华侨新报》《蒙城华人报》等,也有互联网媒介如“加拿大家园网”,更有新媒体手段如“北往—魁北克文学”公众号等。这些魁北克当代华人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阵地,启发、引领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华人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歌爱好者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和实践。尤为值得一提是,由魁北克华人自发成立的创作协会——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作为魁北克当代华人作家包括诗人的大本营,不但在魁北克甚至在全加拿大范围内,都成为较为知名的华人文学团体。该协会不但负责组织各种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还积极协助会员或个人出版和发表作品。而作为该协会主席的郑南川,也是著名加拿大华人诗人,自己并协助会员已结集出版了多部华人诗歌集,如《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和《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等作品。在魁北克优良的多元诗歌氛围中,在诗人们书写人生的感悟中,诗人们不论在诗会上,还是在笔谈中;不论在异国旅途上,还是在跨国省亲中;不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更或对于家庭,都不吝笔墨、抒发胸臆,展现诗情。而且,这股浓浓的词情诗意,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及媒体互通手段的更趋多样,显得更加浓密和厚重。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方兴未艾,正呈现出欣欣向荣,不断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如郑南川在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时,组织出版的《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序言中所说:“多年来,在魁北克这块风情浪漫的土地上,华语诗人们用真实和纯粹的情感,书写着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魁北克华语诗歌群’……” a
二、华人诗人诗歌素养较高
魁北克独特的历史渊源、优良的教育体制和特殊的文化氛围,都给予了这里的诗人以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作为加拿大最主要的法语省份,法英双语的运用在加拿大为最高。众所周知,加拿大政府规定英语和法语均为官方语言,但双语较为普及并日常实际应用的,只有魁北克省。当然这与魁北克于1977年推行的《法语宪章》(又称“101法案”)不无关系。而法语作为欧洲大陆传统的文学表达语言之一,对于这里诗人们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魁北克省也拥有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使其在全加享有较高的综合教育水平。仅在蒙特利尔就有加拿大医博类常年排名第一的麦吉尔大学,完全法语教育的蒙特利尔大学和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还有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康考迪亚大学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联邦政府多年的教育优惠政策,使得魁北克的人均教育水平处于加拿大较高水平。正因为如此,对比起以投资移民为主的温哥华,以理工类移民为主的多伦多,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或多或少都会利用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积极为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做准备。再次,魁北克随处可见的法式风貌,扑面而来的欧式风情和法裔香颂带来的古韵西范,都莫不使来此的华人浸染于一种浓浓的诗风赋意之中。因此魁北克华人诗歌中经常会看到法语、英语和中文均能入诗,北美风情和欧洲文化均有润染的现象。这些在加拿大其他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了魁北克华人诗人群体具有较好的写作氛围,较深的写作感悟和较厚的写作根基。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里不仅有来自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还有很多具有较高学历的来自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地區的华人移民,这当然与魁北克特殊的较为重视教育水平的移民评分政策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来到魁省的华人移民的文学素质。种种这些,再辅以他们来加前丰富的生活阅历,都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更深的积淀、更浓的情感和更加蓬勃的爆发力。也正是借此,华人诗人们从文学这个侧面反映了对于新身份建构的强烈需求和多元价值认同的真切渴望。“他们(华裔新移民)通过中国文化模式同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和碰撞,逐渐拥有一种新的文化身份,该身份直接影响到他们同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b。 三、华人诗歌质素丰富多彩
(一)异国风情 魁北克华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加拿大以及魁北克风情的表达,包括法式文化的渗入。例如,九如的诗《我铭记》中就记录了加拿大的有关历史:“Je me souviens/1608年的那个冬天/……/Je me souviens/1759年的9月/……/Je me souviens/1960年的那一年/……/Je me souviens/2006年的11月/保守党魁哈珀宣布/魁北克是‘国中之国’/……”c这首诗的作者用法语开头——Je me souviens(法语:“我记得或我想起”的意思),并把魁北克历史上的大事件入诗,表明了对魁北克历史的熟悉,充分反映了华人移民对于异国文化的了解。而林启在《从海洋到海洋》一诗中写道:“从海洋到海洋/三大洋之间/辽阔寒冷陆地/……/千里冰层上/朝阳稳稳升起/……”d并且在诗歌后面,作者自注:“‘从海洋到海洋’为加拿大国家格言,源于《圣经》。” e作者的注释,反映了他对于加拿大国情的把握,并且能切实运用到诗歌中去,十分贴切地勾画出加拿大土地辽阔,常年冰雪皑皑的景象,表达了移民渴望接纳和融入的内心渴求。而郑南川在《普丁》一诗中对于魁北克当地的饮食,也是不乏幽默和调侃地写道:“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却在路边小饭店里盛卖/有人说它上不了雅座/最多只算一盘‘杂烩’/……/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Celine Dion也叫自己‘普丁’/普丁就爱扎根百姓/普丁就是魁北克的名字。”f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十分敏锐地抓住了魁北克饮食文化中的特色,并且通过诗的形式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和突出,使得本不起眼的一道小菜,成了魁北克的文化诗性符号。他通过类比的方式,也让读者知道了这道“普丁”和“杂烩”的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笔下的“杂烩”似乎有着更多的意指,使读者不免想到加拿大“马赛克”的多元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异国饮食中,似乎也能体会到与如美国“熔炉”文化不同的多样移民文化认同体系。并且,诗人对于“普丁”一词的妙用也是灵慧之笔,不但音译得十分接近,而且在汉语中“普”还有着“普通”之意,而“丁”则更是有着“不起眼”的意思,可谓是一词多关,实为对诗歌语言恰如其分的注解。并且,诗人还在其中夹入了著名加拿大魁北克裔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音乐符指,使得诗作趣味大增,韵味悠然。
(二) 祖国情怀 魁北克华人诗歌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浓厚的祖国情结在诗歌中俯拾皆是,体现了海外华人身在他乡,又心系故国的不舍情愫。唐伟滨《我的两个祖国》中写道:“我的心中燃着一把火/……/我亲爱的祖国/这把火从南方燃到了北方/这团火从东方照到了西方/这簇火从劳河运了长江/这星火从皇山飞到了泰山/这炉火从黑夜暖到了天亮/我的两个祖国。”g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但别具一格的是,这首诗反映了中国移民对于“祖国”含义的多元解读。一方面,一种中国情结依然扎根于心,认为故国是始终不能割舍的;而另一方面,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对移民来源国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之下,给移民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对于多种文化并存的情感空间,从而形成了两个“祖国”的心里家园。诗歌中反映出的这种加拿大华人特有的故国认同和文化心理,确实与很多也大量接受移民的国家有很大不同。如同样有大量华人的美国,虽然表面也号称多元,但其实是一种“熔炉”文化,移民在其中会受到强烈的单一文化的冲击,而为了某种心理上的生存,就必须要割舍,至少是有所放弃地接受移入国的文化,从而很难得出诗中“两个祖国”的心里共存。当然,对于“祖国”这个主题,也有诗人更加坦率和直面的抒发,并有侧重性的阐释,如郑南川的诗《哪里的月亮圆》就直面华人移民心中祖国的诘问:“你说,外国的月亮圆/中国的月亮/是方形的么,还是/缺一块/谁见过/中国的月亮变圆/还是/圆的时候没看见/你戴有色眼镜吗?”h可以说,诗人在这里直接回答了关于“祖国”定位的问题,虽然身为海外华人,但是一股浓浓的爱国之情诉诸笔尖。“月亮”的意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量很重,有着游子思乡的特殊情愫。而夜上高坡,圆月当头的情景,也正是人们脱去了笼罩在身上的“超我”的外衣,而流露出“本我”价值取向的时刻。而这种潜意识中的对于故国的定位,也正是诗人对于自我深层次文化认同的抒发。可见,祖国的诗境含义在诗人的心中的分量。同时,诗人也用有力的笔反击了那种“他乡之月更圆”的取向,反映了魁北克华人诗歌中那种独特的既有多元文化建构,又有故国为根的多重诗歌意境。
(三)亲情难舍 除此以外,华人多年的故乡情结,尤其是骨肉亲情和手足之情,那种难舍难分,难弃难离的亲情,也是华人诗歌意境的重要表现场域。由此“父母”的诗歌意象就会经常在作品中出现,这一点也是很多魁北克华人诗歌所共有的情感主题。如唐伟滨的诗《清门饮——星》诗中所写:“常记父慈难了。严容炯目,谆言多少/……惹尽少年烦恼/……最伤浪子情怀。”i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纯粹,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可以同感出一股浓浓的对于“父亲”的思念和眷恋。而诗中的几个数量副词,更是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常”“多少”“尽”和“最”,无不表达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感情追索,以及一种触不可及的深切怀念。而最后的“浪子”情怀,更是一语中的地抓住了作者当下的心绪,其中那种远离故土,移游他乡的漂泊之感跃出纸上。再如,婉冰的诗《故乡》:“我的心不再完整/它已被命运撕成两半/……母亲年迈的身影在窗前闪现/……美丽的圣劳伦斯河水/流淌着一串串晶莹的蔚蓝/我的心早已无法修补/因为它的创面很长很宽/……”j 这首诗虽然与前一首不同,是写母亲的,但依然十分凄美,依旧无比动人。整篇下来,不免让人感到一种与中国古训“父母在,不远游”的暗合。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让人完全不能离开家乡。但是中国人那种“母亲情结”“家乡情怀”和“游子感伤”却似乎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却在空间变化中加强。那种从古走来的厚重文化脚步似乎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迈入海内外华人的血液中去。不论多远,心都有所归属;不论多久,情都有所依恋。眼前的风光,无法抵挡情感的波动和感性的冲击;空间的离合,更会映出别样的苦痛和暗夜的神伤,诗中的这种意蕴十分值得人们去思索和探究。而张安的诗《墓碑》首句:“清明节,没有机会去给母亲扫墓,留几句话让微信传递给她……”! 1读起来则更令人唏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随着现代科技的提高,物理距离可以拉近,但心里距离依然遥远的那种若近还远的心境,而这种在双亲祭日却扫墓不能的诗性安排,更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知识分子的心里挣扎和无声呐喊。诗人在这种强烈冲击下的创作,则显得尤为可贵、可贊和可叹。除父母之情外,华人诗歌中还有“兄弟”之情的表达,如玲么子的《思念兄弟》:“我的琴柜上 摆放着两束稻秧/兄弟 那是我思恋故乡/……/兄弟 今年的梅雨季 可长/……/那些年的稻谷麦香 一直是我洗尘的良方/兄弟 我有电波般的思念 只能心痛地/ 珍藏——心痛地珍藏——”! 2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这种亲情的表露虽然有着一定的情感背景,但似乎也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他者”的简单情愫,更应是一种潜意识的诗意流露,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超越性探寻,一种对自身存在的触痛式表达。似乎只有远离才能把握,只有分别才会感知。 (四)生活不易 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抒发,自然也是魁北克华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虽然华人相对其他外来族裔,具有较高教育程度,也有着移入国要求的语言程度,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和人生阅历。但华人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崭新的环境,那种找工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也不禁使他们拿起笔来,书写心中的愤懑和波动。如在郑南川的诗《在上班的地铁里》里就有比较典型的书写:“紧闭的双眼,无法/抵御困乏/……/刷盘子的轰鸣,催眠了/好累的心/……/惊醒来/眼前站着笑脸的老板/他在说,你好福气/还找到一个位子/……”! 3这首诗让人读起来不免有些心酸,但其实诗人反映的这种现象在加拿大华人中确是常见。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加拿大的失业人口多年处于传统的西方七国的高位,即使本地白人也有数月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就更不用说是移民了。而对于那些在语言方面没有更多竞争优势的华人来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很多具有一定学历,甚至具有很高教育水准的华人移民到达之后,至少在最初,可能都要体验“刷盘子”的境遇,以解燃眉之急和囊中之困。那种苦涩与酸楚,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而这居然还是一个“好福气”,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位子”,诗人只用寥寥数语,就速写式地描画了一种不期的人生境遇,可以说这既需要大胆,又需要勇气。而郑南川在另外一首《小娟和我》中也表达了移民的困惑:“北京的学府/让小娟坐在/艺术硕士的书堆上/又把她夹在/我哲学博士的书简里/……/出国后/……/小娟在衣厂/送外卖落在手上的几个零钱/才是哲学博士/思考的筹码/……”! 4诗人在这首诗里,可以说用白描的手法,直接说出了心中的所思和所想。可以说,诗人的笔反映了很多魁北克华人移民的心声,他们带着对于未来的憧憬,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跋山涉水,远赴他乡,却没有在最初得到相应的社会待遇和社会认可,这种巨大的落差应该也是诗人们拿起笔,投入诗歌书写和创作的一个不能不提的诱因。尽管他们的表达或直抒或委婉,但其中的不满和惆怅,确是诗中常遇的表达。也如玲么子在《江城子·今宵心魔》第二阕所写的“山山水水旅箱寒”! 4,这个“寒”字,一是天气之寒,暗指加拿大的常年天气;二是旅行之寒,中加之间的旅途遥远;三更是心情之寒,可谓一字多关。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诗歌嗅觉和娴熟的诗化符号表达技巧。饶有意味的是,虽然工作和生活是每一个华人都要在异国面临的问题,但这个主题似乎在男性诗人笔下多于女性,或许这与不论在哪里男性都要担负家庭的重担有关,也或许与男诗人的表达方式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看到,作为华人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骨子中依然保持了中华传统中坚韧、耐心、顽强的品格。不论在哪里,她们依然要担负养育子女、照顾亲人和勤苦持家的重任,只是她们的表达更加温婉、细腻、凄美和绵长。
(五)中华元素 在魁北克华人诗歌的诸多特点中,还包含有一个值得提及的成分,就是大量中华元素的展现。如九如的诗《我铭记》中最后一节写道:“我更记得/我来自遥远的东方/先圣言:/君子和而不同/水利万物而不争。” ! 6中国哲学意蕴被诗人巧妙而又完美地写入了诗中,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把握以及对加拿大政府倡导的多元文化的辩证认同。在加拿大这个主要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想要各种族裔和谐共处,必须要有这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在林启的诗《从海洋到海洋》最后一句“朝阳稳稳升起,云霞若出帝乡”后,作者自注释“《庄子》中有‘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7,也说明了作者对于《庄子》的熟悉,在此处运用得也十分的妥当。此外,中华文化中很多常有的符指也出现在诗歌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茶的意象。如索菲的诗 《茶》:“……在厚厚的茶垢里抚摸/那些积淀的旧时光/在一起漂泊的家乡茶里/寻嗅那股久远的土腥味/……”! 8 还有汉字和古诗的意象,如陆蔚青的诗《一叶知秋》:“……一叶撞擊大地/在昨夜的豪雨中漂洗,仅剩/叶脉,在掌心的甲骨文中找寻/日出日落,找寻/‘鸟鸣山更幽’的含意/……”! 9这些就不一一而足。而令人颇生兴味的是,似乎更能表现华人情感的,不论到哪里还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如索菲的诗《无题》中:“楼上阳台/维多利亚时代的风轻轻/……/楼下厨房/锅碗瓢盆的声音阵阵/传来,你问我今晚想吃/红烧豆腐还是鱼香茄子”@ 0。这首诗想必给读者带来的无需多言,一定是扑鼻而来的浓浓香味。纵然再有“维多利亚”的优雅,也不敌一句红烧还是鱼香的问候。这种颇带有跨时代、跨时空和跨感觉的诗性书写,没有一定程度的诗歌修养是很难笔墨喷香的。在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这些中华元素,无不展示着诗人们用心去书写那厚重的族裔群体记忆,用笔来书就那华夏文化无限文化张力的渴求。也正是这些诗意的符号,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诗人们十分遥远和陌生,反而让我们更加感到非常亲切和自然,就像是远方的同胞在讲述他们客乡的故事,在低吟他们心中的惆怅,在诉说他们的一场旅行。这些也都表明着,在华人诗人身上流着延绵不绝的东方血液,蕴藏着根深蒂茂的东方底蕴。
四、华人诗歌形式多种多样
魁北克华人诗歌不但质素丰富多样,而且创作形式也不拘一格。诗人们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创作,包括现代诗、古体诗和散文诗等。由于自由诗或现代诗的创作比较灵活自由,没有太多如韵脚平仄等的限制,情绪表达直接明了并易于掌握,所以尤为魁北克华人诗人们所喜爱,并且大部分创作的诗歌属于此类。当然,除了自由体现代诗外,也有一定数量的古体或仿古体诗。这些诗反映出创作者较高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和文学积累,其中也不乏很多上乘之作,表现出相当高的诗歌创作水准,体现出该创作群体较高的中文功底和语言延展能力。如玲么子的《江城子·今宵心魔》首句“三更怎奈念珠烦”@ 1,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和魁北克凛冷的冬夜和诗人漂恼的思绪结合,就更能读出其中的诗化意趣来。这一句,也非常明显地受到了李煜的《浪淘沙令》中“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的影响,如果能够结合《浪淘沙令》中的后句“梦里不知身是客”,则意境又大为展拓,感伤更加绵延,思绪更加高远。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熟稔和深入的理解。另外,在魁北克华人诗歌中,散文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风儿的诗《我愿意》:“……/我已是你的另一面,正竭尽所能掏空自己,掏空世上的黑给你,我旷野中风声里剩下的,所有光亮。”@ 2作者在诗歌表达的连贯情绪中,似乎思路已奔放而出,延绵的脉络只有在一种强有力的持续中,才能向外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碰触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会选择更为超脱自由体以外的、更加散漫与飘灵的体裁,去承载自己欲以言说的文本。也正是散文诗这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可长可短,可放可收,可浓可淡,可张可弛,具有更为灵活挥洒空间的特点,近来也成为诗人们经常采用的诗歌形式。魁北克华人诗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已经成为诗人们用笔书写生命、表达思绪、寄托情感和展现价值的多样载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地去品读、去玩味和去感悟。 五、结语
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具有参与度高、水准较高、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含魁北克风情和中华元素等特点,是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反映了海外华人积极进行内心书写和自我表达的迫切诉求。也是我们从中体察加拿大华人,尤其是魁北克华人在移居、落脚、生存和情感诸方面不可缺少的精神空间和文化载体,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华人诗人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的身份认同、文化建构和东西方冲突,作为更加本质的问题,不但在海外华人移民史上,也是在当下再次提出,吸引着我们不断追寻其背后的答案。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文化语境、更深的研究视野和更广阔的文学视域上,对其进行注目和挖掘。正如同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席郑南川在其诗集《一只鞋的偶然》 中《移民》 这首诗中所写:“我是一片荒土/我的心/埋藏着新生的种子/……/而后,我结出/杂交的果实/变成土地的主人。”@ 3有理由相信,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这片异乡的苗圃,会在今后的岁月里,结出更璀璨的花。因为只要用心去浇灌,哪怕再安静的开放,都会幻出令人动容的光彩。也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当年访问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后给郑南川回信中说:“文学是寂寞的事业,但人类的精神深处却是无法离开它的。你们对文学的付出让人感动。”@ 4
acdegijkmopq! 8 s@ 1郑南川主编,索菲、陆蔚青、飘尘永魂、刘爱丽副主编:《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7年版,序,第23页,第37页,第37页,第126页,第131页,第134页,第159页,第167页,第34页,第23页,第37页,第87页,第46页,第34页。
b 薛轶:《华裔新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加拿大公民身份政策调适为视阈》,引自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加拿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fhn@ 3郑南川著、陶志健译:《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3年版,第172页,第171页,第122页,第114页。
lt@ 2郑南川編、陶志健译:《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4年版,第115页,第155页,第101页。
x 郑南川、邵云主编:《岁月在漂泊》,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2年版,第705页。
参考文献:
[1] 郑南川主编,索菲,陆蔚青,飘尘永魂,刘爱丽副主编.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M].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7.
[2] 郑南川著、陶志健译.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3.
[3] 郑南川、邵云主编. 岁月在漂泊[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2.
[4] 郑南川编、陶志健译. 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4.
[5] 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加拿大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 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加拿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赵庆庆. 论郑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写作[J].华文文学,2014 (1).
[8] 张裕禾.魁北克人心中的华人形象: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虚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
作 者: 陈剑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洲文学、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等。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魁北克 华人 移民 诗歌
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也是唯一的以法语为主的省份,更是华人移民比较集体中的省份之一。历史上,就有很多华人移民来此定居。随着20世纪80和90年代多次移民加拿大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历史和语言等诸多原因,相对加拿大整体华人移民,尤其是西部的温哥华和同样是东部地区的多伦多,其移民数量并不庞大,但特点较为突出。除了加拿大传统的多元文化以外,魁北克浓厚的欧洲,尤其是法裔文化氛围也是吸引华人来此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人会英语和法语两种外语,喜欢这里的独特文化氛围,希望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多元和多语环境,并由此呈现出了与北美甚至其他许多地方不同的华人移民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居异国他乡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而由于诗歌体裁灵巧、篇幅短小、自由度高以及表现力强,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诗歌作为自我书写、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现的方式,从中也涌现了众多较为知名的诗人作家。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加拿大华人文学研究也日趋发展,但魁北克华人文学,尤其是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将以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的创作实践及特点。
一、华人积极参与诗歌创作
当代魁北克华人诗歌的创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华人参与度较高。在魁北克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如蒙特利尔、魁北克城和三河市等,都有华人诗人长期进行诗歌创作。其中魁北克的三河市,还因“诗歌之都”而久负盛名。加拿大地广人稀的风土环境、高山大川的自然风貌、冬雪夏风的城市记忆和林总夹杂、多元并蓄的人文气息,都使华人诗人们敞开心扉,诗意笔端。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见众的手段也日趋呈现多样的趋势。仅仅在蒙特利尔,就有多种华人传统和现代媒介刊登诗人们的作品。这里既有传统纸媒,如《七天》《华侨新报》《蒙城华人报》等,也有互联网媒介如“加拿大家园网”,更有新媒体手段如“北往—魁北克文学”公众号等。这些魁北克当代华人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阵地,启发、引领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华人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诗歌爱好者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和实践。尤为值得一提是,由魁北克华人自发成立的创作协会——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作为魁北克当代华人作家包括诗人的大本营,不但在魁北克甚至在全加拿大范围内,都成为较为知名的华人文学团体。该协会不但负责组织各种文学创作和交流活动,还积极协助会员或个人出版和发表作品。而作为该协会主席的郑南川,也是著名加拿大华人诗人,自己并协助会员已结集出版了多部华人诗歌集,如《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和《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等作品。在魁北克优良的多元诗歌氛围中,在诗人们书写人生的感悟中,诗人们不论在诗会上,还是在笔谈中;不论在异国旅途上,还是在跨国省亲中;不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更或对于家庭,都不吝笔墨、抒发胸臆,展现诗情。而且,这股浓浓的词情诗意,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以及媒体互通手段的更趋多样,显得更加浓密和厚重。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方兴未艾,正呈现出欣欣向荣,不断蓬勃发展的势头。正如郑南川在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时,组织出版的《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序言中所说:“多年来,在魁北克这块风情浪漫的土地上,华语诗人们用真实和纯粹的情感,书写着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魁北克华语诗歌群’……” a
二、华人诗人诗歌素养较高
魁北克独特的历史渊源、优良的教育体制和特殊的文化氛围,都给予了这里的诗人以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作为加拿大最主要的法语省份,法英双语的运用在加拿大为最高。众所周知,加拿大政府规定英语和法语均为官方语言,但双语较为普及并日常实际应用的,只有魁北克省。当然这与魁北克于1977年推行的《法语宪章》(又称“101法案”)不无关系。而法语作为欧洲大陆传统的文学表达语言之一,对于这里诗人们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魁北克省也拥有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使其在全加享有较高的综合教育水平。仅在蒙特利尔就有加拿大医博类常年排名第一的麦吉尔大学,完全法语教育的蒙特利尔大学和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还有中国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康考迪亚大学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联邦政府多年的教育优惠政策,使得魁北克的人均教育水平处于加拿大较高水平。正因为如此,对比起以投资移民为主的温哥华,以理工类移民为主的多伦多,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或多或少都会利用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积极为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做准备。再次,魁北克随处可见的法式风貌,扑面而来的欧式风情和法裔香颂带来的古韵西范,都莫不使来此的华人浸染于一种浓浓的诗风赋意之中。因此魁北克华人诗歌中经常会看到法语、英语和中文均能入诗,北美风情和欧洲文化均有润染的现象。这些在加拿大其他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说明了魁北克华人诗人群体具有较好的写作氛围,较深的写作感悟和较厚的写作根基。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里不仅有来自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还有很多具有较高学历的来自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地區的华人移民,这当然与魁北克特殊的较为重视教育水平的移民评分政策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来到魁省的华人移民的文学素质。种种这些,再辅以他们来加前丰富的生活阅历,都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更深的积淀、更浓的情感和更加蓬勃的爆发力。也正是借此,华人诗人们从文学这个侧面反映了对于新身份建构的强烈需求和多元价值认同的真切渴望。“他们(华裔新移民)通过中国文化模式同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不断冲突和碰撞,逐渐拥有一种新的文化身份,该身份直接影响到他们同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b。 三、华人诗歌质素丰富多彩
(一)异国风情 魁北克华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加拿大以及魁北克风情的表达,包括法式文化的渗入。例如,九如的诗《我铭记》中就记录了加拿大的有关历史:“Je me souviens/1608年的那个冬天/……/Je me souviens/1759年的9月/……/Je me souviens/1960年的那一年/……/Je me souviens/2006年的11月/保守党魁哈珀宣布/魁北克是‘国中之国’/……”c这首诗的作者用法语开头——Je me souviens(法语:“我记得或我想起”的意思),并把魁北克历史上的大事件入诗,表明了对魁北克历史的熟悉,充分反映了华人移民对于异国文化的了解。而林启在《从海洋到海洋》一诗中写道:“从海洋到海洋/三大洋之间/辽阔寒冷陆地/……/千里冰层上/朝阳稳稳升起/……”d并且在诗歌后面,作者自注:“‘从海洋到海洋’为加拿大国家格言,源于《圣经》。” e作者的注释,反映了他对于加拿大国情的把握,并且能切实运用到诗歌中去,十分贴切地勾画出加拿大土地辽阔,常年冰雪皑皑的景象,表达了移民渴望接纳和融入的内心渴求。而郑南川在《普丁》一诗中对于魁北克当地的饮食,也是不乏幽默和调侃地写道:“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却在路边小饭店里盛卖/有人说它上不了雅座/最多只算一盘‘杂烩’/……/普丁/是魁北克的名餐/Celine Dion也叫自己‘普丁’/普丁就爱扎根百姓/普丁就是魁北克的名字。”f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十分敏锐地抓住了魁北克饮食文化中的特色,并且通过诗的形式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表达和突出,使得本不起眼的一道小菜,成了魁北克的文化诗性符号。他通过类比的方式,也让读者知道了这道“普丁”和“杂烩”的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笔下的“杂烩”似乎有着更多的意指,使读者不免想到加拿大“马赛克”的多元文化,在民以食为天的异国饮食中,似乎也能体会到与如美国“熔炉”文化不同的多样移民文化认同体系。并且,诗人对于“普丁”一词的妙用也是灵慧之笔,不但音译得十分接近,而且在汉语中“普”还有着“普通”之意,而“丁”则更是有着“不起眼”的意思,可谓是一词多关,实为对诗歌语言恰如其分的注解。并且,诗人还在其中夹入了著名加拿大魁北克裔歌手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音乐符指,使得诗作趣味大增,韵味悠然。
(二) 祖国情怀 魁北克华人诗歌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浓厚的祖国情结在诗歌中俯拾皆是,体现了海外华人身在他乡,又心系故国的不舍情愫。唐伟滨《我的两个祖国》中写道:“我的心中燃着一把火/……/我亲爱的祖国/这把火从南方燃到了北方/这团火从东方照到了西方/这簇火从劳河运了长江/这星火从皇山飞到了泰山/这炉火从黑夜暖到了天亮/我的两个祖国。”g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但别具一格的是,这首诗反映了中国移民对于“祖国”含义的多元解读。一方面,一种中国情结依然扎根于心,认为故国是始终不能割舍的;而另一方面,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对移民来源国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之下,给移民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对于多种文化并存的情感空间,从而形成了两个“祖国”的心里家园。诗歌中反映出的这种加拿大华人特有的故国认同和文化心理,确实与很多也大量接受移民的国家有很大不同。如同样有大量华人的美国,虽然表面也号称多元,但其实是一种“熔炉”文化,移民在其中会受到强烈的单一文化的冲击,而为了某种心理上的生存,就必须要割舍,至少是有所放弃地接受移入国的文化,从而很难得出诗中“两个祖国”的心里共存。当然,对于“祖国”这个主题,也有诗人更加坦率和直面的抒发,并有侧重性的阐释,如郑南川的诗《哪里的月亮圆》就直面华人移民心中祖国的诘问:“你说,外国的月亮圆/中国的月亮/是方形的么,还是/缺一块/谁见过/中国的月亮变圆/还是/圆的时候没看见/你戴有色眼镜吗?”h可以说,诗人在这里直接回答了关于“祖国”定位的问题,虽然身为海外华人,但是一股浓浓的爱国之情诉诸笔尖。“月亮”的意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量很重,有着游子思乡的特殊情愫。而夜上高坡,圆月当头的情景,也正是人们脱去了笼罩在身上的“超我”的外衣,而流露出“本我”价值取向的时刻。而这种潜意识中的对于故国的定位,也正是诗人对于自我深层次文化认同的抒发。可见,祖国的诗境含义在诗人的心中的分量。同时,诗人也用有力的笔反击了那种“他乡之月更圆”的取向,反映了魁北克华人诗歌中那种独特的既有多元文化建构,又有故国为根的多重诗歌意境。
(三)亲情难舍 除此以外,华人多年的故乡情结,尤其是骨肉亲情和手足之情,那种难舍难分,难弃难离的亲情,也是华人诗歌意境的重要表现场域。由此“父母”的诗歌意象就会经常在作品中出现,这一点也是很多魁北克华人诗歌所共有的情感主题。如唐伟滨的诗《清门饮——星》诗中所写:“常记父慈难了。严容炯目,谆言多少/……惹尽少年烦恼/……最伤浪子情怀。”i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纯粹,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可以同感出一股浓浓的对于“父亲”的思念和眷恋。而诗中的几个数量副词,更是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常”“多少”“尽”和“最”,无不表达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感情追索,以及一种触不可及的深切怀念。而最后的“浪子”情怀,更是一语中的地抓住了作者当下的心绪,其中那种远离故土,移游他乡的漂泊之感跃出纸上。再如,婉冰的诗《故乡》:“我的心不再完整/它已被命运撕成两半/……母亲年迈的身影在窗前闪现/……美丽的圣劳伦斯河水/流淌着一串串晶莹的蔚蓝/我的心早已无法修补/因为它的创面很长很宽/……”j 这首诗虽然与前一首不同,是写母亲的,但依然十分凄美,依旧无比动人。整篇下来,不免让人感到一种与中国古训“父母在,不远游”的暗合。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让人完全不能离开家乡。但是中国人那种“母亲情结”“家乡情怀”和“游子感伤”却似乎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却在空间变化中加强。那种从古走来的厚重文化脚步似乎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迈入海内外华人的血液中去。不论多远,心都有所归属;不论多久,情都有所依恋。眼前的风光,无法抵挡情感的波动和感性的冲击;空间的离合,更会映出别样的苦痛和暗夜的神伤,诗中的这种意蕴十分值得人们去思索和探究。而张安的诗《墓碑》首句:“清明节,没有机会去给母亲扫墓,留几句话让微信传递给她……”! 1读起来则更令人唏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随着现代科技的提高,物理距离可以拉近,但心里距离依然遥远的那种若近还远的心境,而这种在双亲祭日却扫墓不能的诗性安排,更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知识分子的心里挣扎和无声呐喊。诗人在这种强烈冲击下的创作,则显得尤为可贵、可贊和可叹。除父母之情外,华人诗歌中还有“兄弟”之情的表达,如玲么子的《思念兄弟》:“我的琴柜上 摆放着两束稻秧/兄弟 那是我思恋故乡/……/兄弟 今年的梅雨季 可长/……/那些年的稻谷麦香 一直是我洗尘的良方/兄弟 我有电波般的思念 只能心痛地/ 珍藏——心痛地珍藏——”! 2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这种亲情的表露虽然有着一定的情感背景,但似乎也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他者”的简单情愫,更应是一种潜意识的诗意流露,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超越性探寻,一种对自身存在的触痛式表达。似乎只有远离才能把握,只有分别才会感知。 (四)生活不易 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抒发,自然也是魁北克华人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虽然华人相对其他外来族裔,具有较高教育程度,也有着移入国要求的语言程度,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和人生阅历。但华人面对的是一个几乎崭新的环境,那种找工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也不禁使他们拿起笔来,书写心中的愤懑和波动。如在郑南川的诗《在上班的地铁里》里就有比较典型的书写:“紧闭的双眼,无法/抵御困乏/……/刷盘子的轰鸣,催眠了/好累的心/……/惊醒来/眼前站着笑脸的老板/他在说,你好福气/还找到一个位子/……”! 3这首诗让人读起来不免有些心酸,但其实诗人反映的这种现象在加拿大华人中确是常见。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加拿大的失业人口多年处于传统的西方七国的高位,即使本地白人也有数月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就更不用说是移民了。而对于那些在语言方面没有更多竞争优势的华人来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很多具有一定学历,甚至具有很高教育水准的华人移民到达之后,至少在最初,可能都要体验“刷盘子”的境遇,以解燃眉之急和囊中之困。那种苦涩与酸楚,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而这居然还是一个“好福气”,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位子”,诗人只用寥寥数语,就速写式地描画了一种不期的人生境遇,可以说这既需要大胆,又需要勇气。而郑南川在另外一首《小娟和我》中也表达了移民的困惑:“北京的学府/让小娟坐在/艺术硕士的书堆上/又把她夹在/我哲学博士的书简里/……/出国后/……/小娟在衣厂/送外卖落在手上的几个零钱/才是哲学博士/思考的筹码/……”! 4诗人在这首诗里,可以说用白描的手法,直接说出了心中的所思和所想。可以说,诗人的笔反映了很多魁北克华人移民的心声,他们带着对于未来的憧憬,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跋山涉水,远赴他乡,却没有在最初得到相应的社会待遇和社会认可,这种巨大的落差应该也是诗人们拿起笔,投入诗歌书写和创作的一个不能不提的诱因。尽管他们的表达或直抒或委婉,但其中的不满和惆怅,确是诗中常遇的表达。也如玲么子在《江城子·今宵心魔》第二阕所写的“山山水水旅箱寒”! 4,这个“寒”字,一是天气之寒,暗指加拿大的常年天气;二是旅行之寒,中加之间的旅途遥远;三更是心情之寒,可谓一字多关。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诗歌嗅觉和娴熟的诗化符号表达技巧。饶有意味的是,虽然工作和生活是每一个华人都要在异国面临的问题,但这个主题似乎在男性诗人笔下多于女性,或许这与不论在哪里男性都要担负家庭的重担有关,也或许与男诗人的表达方式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看到,作为华人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骨子中依然保持了中华传统中坚韧、耐心、顽强的品格。不论在哪里,她们依然要担负养育子女、照顾亲人和勤苦持家的重任,只是她们的表达更加温婉、细腻、凄美和绵长。
(五)中华元素 在魁北克华人诗歌的诸多特点中,还包含有一个值得提及的成分,就是大量中华元素的展现。如九如的诗《我铭记》中最后一节写道:“我更记得/我来自遥远的东方/先圣言:/君子和而不同/水利万物而不争。” ! 6中国哲学意蕴被诗人巧妙而又完美地写入了诗中,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把握以及对加拿大政府倡导的多元文化的辩证认同。在加拿大这个主要以移民为主的国家,想要各种族裔和谐共处,必须要有这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同样,在林启的诗《从海洋到海洋》最后一句“朝阳稳稳升起,云霞若出帝乡”后,作者自注释“《庄子》中有‘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7,也说明了作者对于《庄子》的熟悉,在此处运用得也十分的妥当。此外,中华文化中很多常有的符指也出现在诗歌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茶的意象。如索菲的诗 《茶》:“……在厚厚的茶垢里抚摸/那些积淀的旧时光/在一起漂泊的家乡茶里/寻嗅那股久远的土腥味/……”! 8 还有汉字和古诗的意象,如陆蔚青的诗《一叶知秋》:“……一叶撞擊大地/在昨夜的豪雨中漂洗,仅剩/叶脉,在掌心的甲骨文中找寻/日出日落,找寻/‘鸟鸣山更幽’的含意/……”! 9这些就不一一而足。而令人颇生兴味的是,似乎更能表现华人情感的,不论到哪里还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如索菲的诗《无题》中:“楼上阳台/维多利亚时代的风轻轻/……/楼下厨房/锅碗瓢盆的声音阵阵/传来,你问我今晚想吃/红烧豆腐还是鱼香茄子”@ 0。这首诗想必给读者带来的无需多言,一定是扑鼻而来的浓浓香味。纵然再有“维多利亚”的优雅,也不敌一句红烧还是鱼香的问候。这种颇带有跨时代、跨时空和跨感觉的诗性书写,没有一定程度的诗歌修养是很难笔墨喷香的。在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这些中华元素,无不展示着诗人们用心去书写那厚重的族裔群体记忆,用笔来书就那华夏文化无限文化张力的渴求。也正是这些诗意的符号,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诗人们十分遥远和陌生,反而让我们更加感到非常亲切和自然,就像是远方的同胞在讲述他们客乡的故事,在低吟他们心中的惆怅,在诉说他们的一场旅行。这些也都表明着,在华人诗人身上流着延绵不绝的东方血液,蕴藏着根深蒂茂的东方底蕴。
四、华人诗歌形式多种多样
魁北克华人诗歌不但质素丰富多样,而且创作形式也不拘一格。诗人们用各种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创作,包括现代诗、古体诗和散文诗等。由于自由诗或现代诗的创作比较灵活自由,没有太多如韵脚平仄等的限制,情绪表达直接明了并易于掌握,所以尤为魁北克华人诗人们所喜爱,并且大部分创作的诗歌属于此类。当然,除了自由体现代诗外,也有一定数量的古体或仿古体诗。这些诗反映出创作者较高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和文学积累,其中也不乏很多上乘之作,表现出相当高的诗歌创作水准,体现出该创作群体较高的中文功底和语言延展能力。如玲么子的《江城子·今宵心魔》首句“三更怎奈念珠烦”@ 1,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和魁北克凛冷的冬夜和诗人漂恼的思绪结合,就更能读出其中的诗化意趣来。这一句,也非常明显地受到了李煜的《浪淘沙令》中“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的影响,如果能够结合《浪淘沙令》中的后句“梦里不知身是客”,则意境又大为展拓,感伤更加绵延,思绪更加高远。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熟稔和深入的理解。另外,在魁北克华人诗歌中,散文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风儿的诗《我愿意》:“……/我已是你的另一面,正竭尽所能掏空自己,掏空世上的黑给你,我旷野中风声里剩下的,所有光亮。”@ 2作者在诗歌表达的连贯情绪中,似乎思路已奔放而出,延绵的脉络只有在一种强有力的持续中,才能向外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碰触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会选择更为超脱自由体以外的、更加散漫与飘灵的体裁,去承载自己欲以言说的文本。也正是散文诗这种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可长可短,可放可收,可浓可淡,可张可弛,具有更为灵活挥洒空间的特点,近来也成为诗人们经常采用的诗歌形式。魁北克华人诗歌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已经成为诗人们用笔书写生命、表达思绪、寄托情感和展现价值的多样载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地去品读、去玩味和去感悟。 五、结语
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具有参与度高、水准较高、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含魁北克风情和中华元素等特点,是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反映了海外华人积极进行内心书写和自我表达的迫切诉求。也是我们从中体察加拿大华人,尤其是魁北克华人在移居、落脚、生存和情感诸方面不可缺少的精神空间和文化载体,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华人诗人们在作品中反映出的身份认同、文化建构和东西方冲突,作为更加本质的问题,不但在海外华人移民史上,也是在当下再次提出,吸引着我们不断追寻其背后的答案。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文化语境、更深的研究视野和更广阔的文学视域上,对其进行注目和挖掘。正如同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席郑南川在其诗集《一只鞋的偶然》 中《移民》 这首诗中所写:“我是一片荒土/我的心/埋藏着新生的种子/……/而后,我结出/杂交的果实/变成土地的主人。”@ 3有理由相信,魁北克当代华人诗歌这片异乡的苗圃,会在今后的岁月里,结出更璀璨的花。因为只要用心去浇灌,哪怕再安静的开放,都会幻出令人动容的光彩。也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当年访问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后给郑南川回信中说:“文学是寂寞的事业,但人类的精神深处却是无法离开它的。你们对文学的付出让人感动。”@ 4
acdegijkmopq! 8 s@ 1郑南川主编,索菲、陆蔚青、飘尘永魂、刘爱丽副主编:《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7年版,序,第23页,第37页,第37页,第126页,第131页,第134页,第159页,第167页,第34页,第23页,第37页,第87页,第46页,第34页。
b 薛轶:《华裔新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以加拿大公民身份政策调适为视阈》,引自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加拿大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fhn@ 3郑南川著、陶志健译:《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3年版,第172页,第171页,第122页,第114页。
lt@ 2郑南川編、陶志健译:《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4年版,第115页,第155页,第101页。
x 郑南川、邵云主编:《岁月在漂泊》,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2年版,第705页。
参考文献:
[1] 郑南川主编,索菲,陆蔚青,飘尘永魂,刘爱丽副主编.哦,魁北克——加拿大魁北克华语文学作品选[M].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7.
[2] 郑南川著、陶志健译.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3.
[3] 郑南川、邵云主编. 岁月在漂泊[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2.
[4] 郑南川编、陶志健译. 一根线的早晨——加中20人诗歌选[M].蒙特利尔: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4.
[5] 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加拿大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6] 刘意青主编,陈燕萍执行主编.加拿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赵庆庆. 论郑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写作[J].华文文学,2014 (1).
[8] 张裕禾.魁北克人心中的华人形象:从现实生活到艺术虚构[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
作 者: 陈剑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洲文学、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等。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