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创新要求我们转变政治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倾向。我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在此主要谈谈我的一些肤浅做法,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教师要归原主导角色,还原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思想已被我们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尊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放不下手中的“权力”,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按照自己安排的程序推进课堂进程,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路转。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师的安排下推进,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势必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归原主导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越俎代庖,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组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1.在课堂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就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目前,我们仍有教师在说“单口相声”,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其成因:一是按照自己安排的程序推进课堂进程,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二是怕学生提出“无法回答”的问题;三是受评价机制的影响,课堂秩序“乱”,在绩效工资中“有说法”。这都势必导致“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要避免“一言堂”就要适时引入课堂互动。如:在教学“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我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辩题,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观点则是和谐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因学生们准备充分,辩论中他们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列举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实例,很具说服力。教师既对双方辩论点评,也对教材知识点拨,活动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学生们联系初二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归纳出了活动的主题——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书中的观点水到渠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活动使学生们拓宽了知识面,还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2.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我绝不越俎代庖,只组织学生合作,引导教学环节,激励学生互动,主动获取知识。如:讲到《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的内容时,将全班学生分成3大组,各组确定一个主题,如:“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要“全面、协调”就得各区域都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明城乡发展不平衡,要加快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各个区域、各个领域都要得到发展)、“让家乡变得更富饶”(说明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与全国的发展不协调,要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学生发言后,自然理解了其含义。
三、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会学生“看”书。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特点,首先教师要结合课题、框题和小标题,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合编写思路帮助学生构建出知识结构和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整合化。其次,微观上要落实和理解具体知识点,把知识点和材料区别开来,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落实教学目标。
2.要教会学生把基本观点与具体材料相互转化。给学生分析材料体现了教材什么知识,该知识有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梳理、再现教材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材料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反之,书中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使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3.教会学生提问。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分析成因,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既巩固书本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社会问题,要问我们该怎么处理?学生会想到教材上的要求,这样既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又能把教材的知识转化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分析题、说明题。试题,无非文字、漫画、图表等形式。可近几年政治学科中考的成绩不甚理想,主要因为学生在答题时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把材料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找不到文题真实题意,或胡乱答题,或张冠李戴。因此我们在讲评试卷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引导学生归纳相关文题的答题思路和步骤,不能把答案一抄了之。
总之,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是教学的根本基点,偏离这个基点,就事倍功半。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教育发展的中心环节。不管教改如何进行、教学形式如何变化,都得围绕这个主体展开。只有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内因的决定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 袁妮)
一、教师要归原主导角色,还原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思想已被我们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尊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放不下手中的“权力”,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按照自己安排的程序推进课堂进程,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路转。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师的安排下推进,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这势必影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归原主导角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越俎代庖,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组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1.在课堂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就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目前,我们仍有教师在说“单口相声”,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其成因:一是按照自己安排的程序推进课堂进程,便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二是怕学生提出“无法回答”的问题;三是受评价机制的影响,课堂秩序“乱”,在绩效工资中“有说法”。这都势必导致“一言堂”,学生被动学习,要避免“一言堂”就要适时引入课堂互动。如:在教学“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我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为辩题,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观点则是和谐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因学生们准备充分,辩论中他们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列举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实例,很具说服力。教师既对双方辩论点评,也对教材知识点拨,活动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学生们联系初二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归纳出了活动的主题——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书中的观点水到渠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活动使学生们拓宽了知识面,还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2.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我绝不越俎代庖,只组织学生合作,引导教学环节,激励学生互动,主动获取知识。如:讲到《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的内容时,将全班学生分成3大组,各组确定一个主题,如:“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要“全面、协调”就得各区域都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明城乡发展不平衡,要加快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各个区域、各个领域都要得到发展)、“让家乡变得更富饶”(说明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与全国的发展不协调,要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学生发言后,自然理解了其含义。
三、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会学生“看”书。要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教材编写的思路和特点,首先教师要结合课题、框题和小标题,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合编写思路帮助学生构建出知识结构和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整合化。其次,微观上要落实和理解具体知识点,把知识点和材料区别开来,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落实教学目标。
2.要教会学生把基本观点与具体材料相互转化。给学生分析材料体现了教材什么知识,该知识有哪些知识点,让学生梳理、再现教材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材料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反之,书中的基本观点,让学生举例说明,使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3.教会学生提问。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分析成因,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既巩固书本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社会问题,要问我们该怎么处理?学生会想到教材上的要求,这样既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又能把教材的知识转化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辨析题、分析题、说明题。试题,无非文字、漫画、图表等形式。可近几年政治学科中考的成绩不甚理想,主要因为学生在答题时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把材料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找不到文题真实题意,或胡乱答题,或张冠李戴。因此我们在讲评试卷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引导学生归纳相关文题的答题思路和步骤,不能把答案一抄了之。
总之,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是教学的根本基点,偏离这个基点,就事倍功半。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教育发展的中心环节。不管教改如何进行、教学形式如何变化,都得围绕这个主体展开。只有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内因的决定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