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建越多的图书馆,真的不适合读书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e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五年来,广州和深圳都争着要做“图书馆之城”,前者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每八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后者也开始筹建第二图书馆。
  新图书馆盖起了一座又一座,中国人为什么还是提不起要去的欲望?
  用户体验不佳,是我们对图书馆避而远之的关键原因。
  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藏数量都很震撼,但是藏书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也不能全怪图书馆,看看国内目前的出版市場,畅销书榜上,长期占据高位的都是教你如何过好这一生的“鸡汤”学、成功学宝典,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小说。
  选书是一个很专业的活,而很多图书馆的馆员往往由中老年人充当,他们缺乏必备的人文学科训练,更别提更专业一点的图书馆学了。于是,国内图书馆的选书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有知乎用户提到,县级图书馆选书是按照畅销书榜来弄的,所以名字像“夜宫天”“君临天下”和“王牌宠妃”这样的网络小说排满书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找本社科类、经济类的专业图书的人,看见这样的书架,大概也就知难而退了吧。
  普通读者想要进去看书,读者卡、学历职称证明、推荐信三道护身符缺一不可。等你拿到相关证明,破除万难进去了,想把书借回家慢慢研究,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既然不允许外借,那拍照、复印总可以了吧?抱歉,没那么容易。
  学者林庆彰在编写《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时,想去国图影印林履信著作,影印一本竟然要收人民币45000元。学者们借阅古籍都如此艰难,叫那些穷苦的文科生怎么做研究呢?
  图书馆内部研究员可以自由借阅,外边的学者以及一般公众却轻易不能窥探,这难道不是一种学术垄断吗?加上如今数字阅读带来的便利,要读书,完全不需要到图书馆。
  一年读5本纸质书,一天阅读大概20分钟,这样算下来,一本书看完怎么也需要两三个月了。如果是从图书馆借书的话,岂不是要续借几次?对于日常需要应付繁忙工作、生活的都市人来说,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上各大电商书城,下单就等书送到家门。而且电子书更加便宜。
  图书馆里也不全是读书人。每天开馆前半小时,准备占座的考研大军就已在门口等候,除了这些图书馆的常驻人口,还有一批流动人口。网红图书墙刷屏、高颜值打卡胜地、科技感与时尚共存,这些与读书并不相关的宣传语句,吸引了大量慕名前来看热闹的游客。
  对比起来,欧美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外表都很低调,建筑风格一般古朴典雅,给人以文化沉淀的庄严感。馆内屋顶的玻璃窗户,墙边高大的木质书架,配上昏黄温暖的灯光,使得前来拜访的人们,也会进入看书沉思的气氛中。既让来参观的游客不破坏气氛,又能留住读者。
  新建一座图书馆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但是这些图书馆的人流量和借阅量,走势是否也是过山车开局?尝鲜完毕后的市民,又有多少人能坚持去这些新建的图书馆呢?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有删节)
  【适用话题】阅读体验;图书馆建设;建筑意义
  (本刊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多元写作视角,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其他文献
樹叶在空中走动时  你不一定留心过  嫩绿是一步  枯黄是另外一步  你在树下来回奔波  直到一片叶子落下来  一树落叶在秋风中形成旋涡  你抬头时看见  天空已经发生了变化  从前长满树叶的枝丫上  落满了不知从哪里飞来的鸟  到了晚上,凌晨时分  大地上全是树叶的走动声  它们从树下跑到墙根下  它们集合又分散  多么像走投无路的人  走着走着  就消逝在了道路尽头  (清荷夕梦摘自《诗歌月刊
期刊
英国作家斯巴福德写过一本书叫《小书痴》,开头是这样的——母亲过去常说:“当你坐在家里看书时,随便是在哪个角落,我总能感觉得到。因为那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寂静。看书的寂静。”斯巴福德说,那是一种极其厉害的寂静,不知怎么,就能穿过墙壁和天花板,响亮地告诉周围的人。当那片寂静飘落下来,盖过人声、车声和狗吠,一道闸门向内打开,向着书中的数据打开,读书的孩子能听见属于文本的那些声音,穿透那块由屋中各种真实的细
期刊
多年以前,丢失一个钱包,就像今天丢了手机。高中女孩的钱包里,有社保卡、驾驶证、支票簿,有粉盒、唇膏和梳子,有好几张黑白照片,还有三封手写的信,看字迹与落款,均为男孩。  丢了这钱包她有多着急,可想而知。  时隔6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这所高中进行了一次房屋修缮。施工队在学生宿舍发现了小钱包,物品保存完好。学校公共信息管理处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了失物招领,于是当年的粗心女孩、今天的81岁老奶奶重新拥有了
期刊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我们常常认为,人在说谎时会有一些异样的动作或者表情,但心理素质好的人在说谎时的表现可能和平时没有不一样。所以關键是你要主动去给他刺激,比如说一些他料想不到的话、做一些他想不到的行为,如果他在说谎,这时候因为有压力,会流露出负面情绪,反映在表情或者动作上,是你能捕捉到的。  对方如果有了焦虑情绪,他的目光会寻求安慰,比如看向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或者做出咬铅笔、喝水、吸烟、舔
期刊
马赛克自从发明以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当然也许是不便),可以说,无论上到九十九还是下到刚会走,无论你是纽约华尔街的金融高手还是非洲土著,都见过马赛克。  马赛克使用得如此之广,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马赛克经常打在什么部位呢?眼睛。打在脸上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人的面部是人体差异化的主要特征,去掉面部基本上难以辨别具体个人。但是为什么选择打在面部的眼睛位置,而不是其他位置呢?  首先,眼睛是面
期刊
突然发觉,需要住间很大的房子的不是我,而是杂物。  无论房子怎么大,人通常都只是习惯坐那把椅子,或者沙发的某一个位置,书写时更是固定的那张书桌。  令我们有挤迫感的,不是没有地方坐和没有地方睡,而是旁边的东西太多没处收。  家里房间比人还多,但我最喜欢睡的,反而是最细小的那个房间,特别是冬天,房间小更加觉得暖,房间大便老是觉得冷。  在小房间里能如此舒服,只因为衣服、书籍、杂物全堆在别的房间里,所
期刊
日本的首富是由两人轮流坐庄的,一位是休闲服优衣库的创始人兼总裁柳井正。另一位,是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孙正义。  但是,这两位“日本首富”都不是日本人自己评的,而是由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靠谱不靠谱?反正对于他们来说,财富只是一个数字。  20多年前,日本人自己也评选“首富”。有一个专门的协会来负责这件事,每年的1月份公布评选结果。当时的日本人是如何评选“首富”的呢?根据你当年的个人所得税纳税
期刊
一位计程车司机对我说,当他开新车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撞坏或擦伤漂亮的车身。但是开旧车就大胆得多,因为车子反正已经不美,即使再受点损伤也没什么关系。  不过到那时候,出事率高,车子也很快就会报销了。  我们为人不也常是如此吗?初入社会时,遇事谨慎,唯恐有损自己的名誉。既受几番挫折,或偶尔失足,不但不知痛定思痛,反倒一不做,二不休,自甘堕落下去。结果愈陷愈深,只好被社会淘汰。  (林冬冬摘自《心
期刊
小燕子编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张艾嘉的这句有感而发,不知戳中了多少听众的心。2019年第30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颁给了李宗盛的《新写的旧歌》(本刊2018年第15期P39刊登过这首歌的歌词,有兴趣的素粉可以翻看)。至此,30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李宗盛入围11次,获奖3次,成为金曲奖30年来入围和获奖次数都最多的作词人。本期歌词,选介李宗盛入围“最佳作词人”但未获奖的一些作品,沧海遗珠
期刊
113︱113  66656|512  865566|513  865566|512  这不是一串神秘的摩斯密码,也不是一段能被翻译成土味情话的数字。如果你手头有会发出人声的计算器,对着分割线操作,你的指尖将流淌出《葫芦娃》这首歌。  发明了计算器的克里夫·辛克莱可能怎么都没想到,计算器不仅是一种现代人类用来计算的工具,更是一种用来演奏的乐器。  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搜索“c a l c u l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