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甚至影响到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一堂精彩的生物课,必然少不了课前的精心备课,而一堂精心设计的生物课,又必然少不了其独特的备课技巧。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上来。
关键词:因教材制宜;以学生为本;弹性化教案;激发集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35-02
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上来。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 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
教师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教材中挖掘出核心的内容及培养目标,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把握了教材精神之后,对教材给定的素材和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地删减或适当增补恰当的素材。既要"精选",更要"选精"。备课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可新增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删减可行性差或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研究性专题。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新课程中,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酶的性质"等三个知识点均由D(应用)调整为C(理解),"现代免疫学的应用"、"酶工程简介"均改为选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全调整为B(识记),"种群及数量的变化"全调整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由A(知道)调整为C(理解
网络、现实生活、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加以挖掘。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实验材料、用具等,这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上网用数据库查看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 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备课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启迪思维,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高明的设计师应"在不疑处设疑"。如:以"鲫鱼"作为探究材料时,若所设计的问题是:"鲫鱼有哪些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是什么?","消化器官包括哪些?"等等這些浮光掠影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这样简单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不去探研问题本质。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如:"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鱼为什么会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再如:授完蛋白质代谢这一内容后,如问:"蛋白质是怎样消化的?它以什么形式被吸收?氨基酸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太肤浅了。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你吃过牛肉吗?你知道牛肉是怎样变成了人肉?"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学案设计要遵循:
2.1 导向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要能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P202描述了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染色体虽然完成了复制,但是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的数量加倍,这样加倍的染色体就存在于一个体细胞里。有的学生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的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因此,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既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纺锤体,那么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又如何分开呢?染色体又如何加倍呢?实际上纺锤丝的作用只是牵引染色体运动并无使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的功能。那么教师就可设计问题: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呢?还是自行分开与纺锤丝牵动无关?这样引导性问题提出,既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将教材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
2.2 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探索能解决的。不可太难,否则"启而不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僵局"。也不可太易,否则课堂上过于热闹,学生没有真正进行思考,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2.3 程序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发展到实质性内容。
2.4 新颖性:所设计的内容要力争新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蛇一生中只蜕一次皮吗?蛇为什么老把舌头伸出来?它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2.5 普及性:"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
探究性教案、学案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注重分析、应用、讨论、对比和优化。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
3 设计弹性化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在备课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交流与讨论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师生积极互动,能发挥出创造性来。交流与讨论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为教师备课留下很大的空间。
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增添备课的实效性。
备"糖代谢"内容时,在动物及人体内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有四条去路,讲完第四条途径:糖尿病患者通过尿糖排出体外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发问:"医生如何来检验患者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作为教师不要以为这样问题还牵涉到物理或化学知识就不予理睬,而应做好准备,启示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充分激发集体智慧
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老教师还通过讲座和示范课等形式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对教研能力薄弱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通过参加大集体备课,年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教学困惑迎刃而解。
备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张开;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因教材制宜;以学生为本;弹性化教案;激发集体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235-02
以往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上来。面对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1 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
教师在备课时,要求教师在教材中挖掘出核心的内容及培养目标,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把握了教材精神之后,对教材给定的素材和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灵活地删减或适当增补恰当的素材。既要"精选",更要"选精"。备课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可新增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删减可行性差或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研究性专题。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新课程中,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酶的性质"等三个知识点均由D(应用)调整为C(理解),"现代免疫学的应用"、"酶工程简介"均改为选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全调整为B(识记),"种群及数量的变化"全调整为C(理解),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由A(知道)调整为C(理解
网络、现实生活、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加以挖掘。准备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实验材料、用具等,这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糖、脂、蛋白质等内容的讲授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功能性物质,如膳食纤维、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麦芽糖等)、糖的衍生物(木糖醇等)、功能性脂肪酸(EPA、DPA、DHA等)、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等,使学生对学科的发展有更多的了解,上网用数据库查看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 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备课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启迪思维,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高明的设计师应"在不疑处设疑"。如:以"鲫鱼"作为探究材料时,若所设计的问题是:"鲫鱼有哪些外部形态?","呼吸器官是什么?","消化器官包括哪些?"等等這些浮光掠影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这样简单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不去探研问题本质。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如:"鱼睡觉为什么不闭眼睛?","鱼为什么会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再如:授完蛋白质代谢这一内容后,如问:"蛋白质是怎样消化的?它以什么形式被吸收?氨基酸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太肤浅了。我们应在"不疑处设疑","你吃过牛肉吗?你知道牛肉是怎样变成了人肉?"这样的问题的提出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案、学案设计要遵循:
2.1 导向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教学的重、难点,要能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P202描述了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染色体虽然完成了复制,但是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的数量加倍,这样加倍的染色体就存在于一个体细胞里。有的学生误认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的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因此,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既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纺锤体,那么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又如何分开呢?染色体又如何加倍呢?实际上纺锤丝的作用只是牵引染色体运动并无使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的功能。那么教师就可设计问题:有丝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着丝点分开是纺锤丝牵动造成的呢?还是自行分开与纺锤丝牵动无关?这样引导性问题提出,既能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将教材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来。
2.2 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探索能解决的。不可太难,否则"启而不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僵局"。也不可太易,否则课堂上过于热闹,学生没有真正进行思考,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2.3 程序性: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涉及的知识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发展到实质性内容。
2.4 新颖性:所设计的内容要力争新奇,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蛇一生中只蜕一次皮吗?蛇为什么老把舌头伸出来?它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2.5 普及性:"但求人人进步"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探究。
探究性教案、学案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注重分析、应用、讨论、对比和优化。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
3 设计弹性化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教师可以在备课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交流与讨论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师生积极互动,能发挥出创造性来。交流与讨论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为教师备课留下很大的空间。
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积极,增添备课的实效性。
备"糖代谢"内容时,在动物及人体内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会有四条去路,讲完第四条途径:糖尿病患者通过尿糖排出体外后,有的学生可能会发问:"医生如何来检验患者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作为教师不要以为这样问题还牵涉到物理或化学知识就不予理睬,而应做好准备,启示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 充分激发集体智慧
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老教师还通过讲座和示范课等形式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对教研能力薄弱学校的年轻教师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通过参加大集体备课,年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教学困惑迎刃而解。
备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结合教材实际,因教材制宜;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张开;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