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提名理由
山水在中国西部注重与民间合作,以创新自然保护的激励机制,保护正在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在中国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保护大熊猫、普氏原羚、雪豹、濒危植物及其栖息地,以自然系统为基础实现生态价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独特的物种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令人叹为观止。源于中国的几大河流哺育了全球近40%的人口。但是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减缓贫困问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90%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不清洁的空气和水造成每年100万早产儿死亡;每年有大约3500平方公里的牧场退化成沙漠;白鳍豚和华南虎仅仅是中国令人心碎的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的冰山一角。
山水正是在中国的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成立的。山水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一个愿景。我们希望能够融合中国传统智慧和国际视野,在中国实现基于生态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中国生态系统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地区,支持基层的、原创的、有效的保护行动。我们融合科学、能力建设、政府、市场机制,在基层探索应对生态挑战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开放的方法,同来自当地社区、政府和企业的广泛的伙伴合作。我们相信,在中国实现生态公平的努力将成为献给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礼物,并成为我们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机。生态系统已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不断加速的经济增长和大众消费。人类满怀热情地营造着现代生活,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和财富的积累同步增长。我们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虑之中。依赖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使人类淡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
我们的理想是重建生态公平,在现代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当地与外界之间的平衡。通过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现代经济、市场机制与善治,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能够实现生态公平。我们必须授权给当地社区,让他们满怀自豪地、自信地保护自然,并能够获得经济支持以维持生计,从而使当地社区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人和受益者。我们必须让公众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让自然保护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应有的尊重,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以便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及发展危机。
扎西桑俄的故事—一个当地科学家及乡村绿色领袖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黄河长江源头分水岭,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扎西桑俄是青海省果洛州白玉寺的一名堪布(藏传佛教学者)。他从小热爱自然,13岁开始观察记录鸟类。2007年,扎西堪布在家乡成立了“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8年起,扎西获得山水社区保护基金的支持,对巴颜喀拉山一带特有的珍稀鸟类藏进行研究和保护。扎西桑俄和他的团队设立了民间的藏保护小区,并撰写报告详细描述它的自然历史与生态行为,填补了藏研究和保护的空白。通过社区基金的网络,扎西有机会参加保护知识和方法的培训班。他还参加了山水“乡村之眼”纪实影像的培训,并参与云南昆明“云之南”纪录影像节,向公众展示他的家乡和开展的社区保护工作。扎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乡村保护带头人,受到启发,开阔了思路,继而在家乡开展了其他珍稀物种,如白马鸡保护、高山兀鹫等的保护活动。他带领四十多个志愿者进行高原花卉调查、带领小学生观鸟等。2008年底,山水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博士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来到扎西的家乡,帮助他详细分析了现有的藏保护方法,提出诸多有益的建议,并邀请扎西参加200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作为惟一的民间保护者作大会发言。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都为他的执著与精彩的工作感动鼓掌。
截至2010年,山水已经支持了超过100名像扎西桑俄这样的社区保护领导者,他们记录、保护和宣传自己的家乡。当地的“科学家”长期驻扎,可以做研究者做不到的细致工作。参与这些科学工作反过来又让乡村百姓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关系有了判断,更加自豪、自信地看待他们的发展。
措池村的故事——让社区的保护行动获得政府的支持
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雪豹、野牦牛、岩羊、藏野驴等多种青藏高原特有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长江源头,面积2500平方公里。
有效的生态监测手段和依靠当地社区进行保护,对于生态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三江源地区极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保护区的力量有限,未能系统地开展。位于1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措池村,有400个牧户以及2500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山草甸与牧场。美丽的社区仍然保持着优良的生态文化和保护传统,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仪器,以及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了鼓励当地社区有更多的权力来保护他们的生态、传承他们的文化,在山水的帮助下,经过科学的设计和多轮协商,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和措池签署了保护协议,以当地村民成立的野牦牛守望者协会为依托,补充生态监测能力、设备和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数据库,使措池村逐渐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的生力军。结合科学和当地传统知识,措池村在监测管理制度下定线、定时、定人地开展监测活动,包括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监测和六项关于当地气候变化的监测,丰富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数据。与此同时,过去两年中措池村共阻止了五次外来人员到措池的打猎、测绘等活动。作为回报,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帮助措池村改善他们的生计、支持教育、文化传承等活动。从2007年开始,措池村全村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马会暨“生态文化节”,在周边地区名闻遐迩。青海省政府也到措池村调研,措池村的模式已经成为青海省生态立省的一个重要思路。
提名理由
山水在中国西部注重与民间合作,以创新自然保护的激励机制,保护正在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在中国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保护大熊猫、普氏原羚、雪豹、濒危植物及其栖息地,以自然系统为基础实现生态价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丰富独特的物种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令人叹为观止。源于中国的几大河流哺育了全球近40%的人口。但是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减缓贫困问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90%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不清洁的空气和水造成每年100万早产儿死亡;每年有大约3500平方公里的牧场退化成沙漠;白鳍豚和华南虎仅仅是中国令人心碎的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的冰山一角。
山水正是在中国的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成立的。山水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一个愿景。我们希望能够融合中国传统智慧和国际视野,在中国实现基于生态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中国生态系统最宝贵也是最脆弱的地区,支持基层的、原创的、有效的保护行动。我们融合科学、能力建设、政府、市场机制,在基层探索应对生态挑战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开放的方法,同来自当地社区、政府和企业的广泛的伙伴合作。我们相信,在中国实现生态公平的努力将成为献给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礼物,并成为我们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机。生态系统已入不敷出,难以支撑不断加速的经济增长和大众消费。人类满怀热情地营造着现代生活,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和财富的积累同步增长。我们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虑之中。依赖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使人类淡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没有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
我们的理想是重建生态公平,在现代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当地与外界之间的平衡。通过充分和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的价值,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运用现在科学技术、现代经济、市场机制与善治,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能够实现生态公平。我们必须授权给当地社区,让他们满怀自豪地、自信地保护自然,并能够获得经济支持以维持生计,从而使当地社区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人和受益者。我们必须让公众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让自然保护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和应有的尊重,使之成为社会主流,以便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及发展危机。
扎西桑俄的故事—一个当地科学家及乡村绿色领袖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黄河长江源头分水岭,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扎西桑俄是青海省果洛州白玉寺的一名堪布(藏传佛教学者)。他从小热爱自然,13岁开始观察记录鸟类。2007年,扎西堪布在家乡成立了“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08年起,扎西获得山水社区保护基金的支持,对巴颜喀拉山一带特有的珍稀鸟类藏进行研究和保护。扎西桑俄和他的团队设立了民间的藏保护小区,并撰写报告详细描述它的自然历史与生态行为,填补了藏研究和保护的空白。通过社区基金的网络,扎西有机会参加保护知识和方法的培训班。他还参加了山水“乡村之眼”纪实影像的培训,并参与云南昆明“云之南”纪录影像节,向公众展示他的家乡和开展的社区保护工作。扎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乡村保护带头人,受到启发,开阔了思路,继而在家乡开展了其他珍稀物种,如白马鸡保护、高山兀鹫等的保护活动。他带领四十多个志愿者进行高原花卉调查、带领小学生观鸟等。2008年底,山水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博士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来到扎西的家乡,帮助他详细分析了现有的藏保护方法,提出诸多有益的建议,并邀请扎西参加200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作为惟一的民间保护者作大会发言。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都为他的执著与精彩的工作感动鼓掌。
截至2010年,山水已经支持了超过100名像扎西桑俄这样的社区保护领导者,他们记录、保护和宣传自己的家乡。当地的“科学家”长期驻扎,可以做研究者做不到的细致工作。参与这些科学工作反过来又让乡村百姓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活的关系有了判断,更加自豪、自信地看待他们的发展。
措池村的故事——让社区的保护行动获得政府的支持
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雪豹、野牦牛、岩羊、藏野驴等多种青藏高原特有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长江源头,面积2500平方公里。
有效的生态监测手段和依靠当地社区进行保护,对于生态非常脆弱和敏感的三江源地区极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保护区的力量有限,未能系统地开展。位于1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措池村,有400个牧户以及2500平方公里的广袤高山草甸与牧场。美丽的社区仍然保持着优良的生态文化和保护传统,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仪器,以及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了鼓励当地社区有更多的权力来保护他们的生态、传承他们的文化,在山水的帮助下,经过科学的设计和多轮协商,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和措池签署了保护协议,以当地村民成立的野牦牛守望者协会为依托,补充生态监测能力、设备和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数据库,使措池村逐渐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的生力军。结合科学和当地传统知识,措池村在监测管理制度下定线、定时、定人地开展监测活动,包括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监测和六项关于当地气候变化的监测,丰富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数据。与此同时,过去两年中措池村共阻止了五次外来人员到措池的打猎、测绘等活动。作为回报,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帮助措池村改善他们的生计、支持教育、文化传承等活动。从2007年开始,措池村全村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马会暨“生态文化节”,在周边地区名闻遐迩。青海省政府也到措池村调研,措池村的模式已经成为青海省生态立省的一个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