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尽管感悟的多少各有差异,可是体现了每一个孩子在体验后生成的独特的思维成果。正是这些不同的或许并不成熟的思维火花,为最终的结论搭建出一座坚实而具动感的七彩之桥。
关键词:生成新知;内化新知;升华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是以学生为本,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被尊重的的个体,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尽管感悟的多少各有差异,可是体现了每一个孩子在体验后生成的独特的思维成果。正是这些不同的或许并不成熟的思维火花,为最终的结论搭建出一座坚实而具动感的七彩之桥。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放过每一个可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也正是经历了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的学习过程,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体验”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生成新知。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自身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识的过程。没有经历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空洞的,是抽象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中先出示例8,学生列出算式400÷75后,师提出: “看谁第一个算出结果”!学生在本子上列竖式计算,同时让两名学生板演。算着算着,陆续有学生忍不住举手:“老师,这道题没有答案”。
“就是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完。”其他学生也一起喊起来。
“商一直都是5.333……,黑板都不够用了,还没算完。”其中一名板演的学生说。
师:为什么会算不完呢?
生:余数“25”一直出现,所以商也一直重复“3”。
师:继续除下去,商里面会有多少个“3”?怎样在横式后面写出商呢?
生:一直除下去,会有无数个“3”,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5.3……。
生:我认为写一个“3”不太好,别人可能看不出省略的是“3”,也许还以为是省略其他数字呢,所以应该多写几个“3”再加省略号。
生:我认为应该写两个“3”。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小数部分重复的是几,最少要写出这样的两组,再加省略号。
在短暂的几分钟里,让学生从计算开始,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了循环小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猜测商中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不是只有一个,会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呢?继续引领学生在亲自探究中验证疑惑,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实现本质的理解,悟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两位、三位……循环节可以从十分位开始循环,也可以从百分位、千分位……依次不断地循环重复。循环小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再如,教学“周长”一课时,从任意图形(包括树叶、钟面、五角星等不规则图形)入手,提出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动手操作,在经历测量任意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奇妙的课堂资源:在探索圆的周长测量办法时,有的孩子借助绳子绕圆一圈来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孩子用直尺绕圆一圈来测量;有的孩子把圆作好标记在直尺上滚一圈来测量;有的孩子把圆对折2次后测量,可贵的是还知道用结果乘4得出圆的周长。最后还不完善地描述出:“边不是直的图形都可以用线绕一圈,量线就行了”。这看似不严谨的语言却隐藏着学生已经有了根据图形选择不同方法来求周长的能力,打破了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形成周长概念的表象,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化为现实而有趣的学生操作过程,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体会,在体会中内化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升华新知。
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体验过程中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当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体验后,在课堂中互相交流,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才能碰撞出七彩的思维之花。尝受到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后,习题中的动手操作我都不轻易放过。
学生实践后,剪出的作品有半只半只蝴蝶都各不相连的;有整只蝴蝶各不相连的;有相连的几只蝴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通过分析反馈,学生自己体会出以下两点:1、怎么折纸;2、要连接的地方不能剪(要不剪出的蝴蝶就是一个一个的,没连接在一起),有了这个体验后的感知基础,学生就会观察分析出后面练习一: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的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不需要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剪出许多自己喜欢的图案,生成精彩课堂,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就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收获智慧。如果我们把体验教学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让体验走进你的教学,让体验走进你的课堂,让体验走近你的学生,让我们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教与学的共同探索中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2007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5年).《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成新知;内化新知;升华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是以学生为本,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被尊重的的个体,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尽管感悟的多少各有差异,可是体现了每一个孩子在体验后生成的独特的思维成果。正是这些不同的或许并不成熟的思维火花,为最终的结论搭建出一座坚实而具动感的七彩之桥。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放过每一个可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也正是经历了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的学习过程,使我真切的感受到“体验”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让学生在体验中自然生成新知。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自身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识的过程。没有经历体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空洞的,是抽象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中先出示例8,学生列出算式400÷75后,师提出: “看谁第一个算出结果”!学生在本子上列竖式计算,同时让两名学生板演。算着算着,陆续有学生忍不住举手:“老师,这道题没有答案”。
“就是就是,怎么算也算不完。”其他学生也一起喊起来。
“商一直都是5.333……,黑板都不够用了,还没算完。”其中一名板演的学生说。
师:为什么会算不完呢?
生:余数“25”一直出现,所以商也一直重复“3”。
师:继续除下去,商里面会有多少个“3”?怎样在横式后面写出商呢?
生:一直除下去,会有无数个“3”,我认为可以用省略号表示5.3……。
生:我认为写一个“3”不太好,别人可能看不出省略的是“3”,也许还以为是省略其他数字呢,所以应该多写几个“3”再加省略号。
生:我认为应该写两个“3”。
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要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小数部分重复的是几,最少要写出这样的两组,再加省略号。
在短暂的几分钟里,让学生从计算开始,在观察、比较、分析中对“除不尽”“商中的小数部分有些数字重复出现”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了循环小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猜测商中小数部分重复出现的数字是不是只有一个,会不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呢?继续引领学生在亲自探究中验证疑惑,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实现本质的理解,悟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两位、三位……循环节可以从十分位开始循环,也可以从百分位、千分位……依次不断地循环重复。循环小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再如,教学“周长”一课时,从任意图形(包括树叶、钟面、五角星等不规则图形)入手,提出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动手操作,在经历测量任意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奇妙的课堂资源:在探索圆的周长测量办法时,有的孩子借助绳子绕圆一圈来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孩子用直尺绕圆一圈来测量;有的孩子把圆作好标记在直尺上滚一圈来测量;有的孩子把圆对折2次后测量,可贵的是还知道用结果乘4得出圆的周长。最后还不完善地描述出:“边不是直的图形都可以用线绕一圈,量线就行了”。这看似不严谨的语言却隐藏着学生已经有了根据图形选择不同方法来求周长的能力,打破了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形成周长概念的表象,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化为现实而有趣的学生操作过程,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体会,在体会中内化概念,从而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升华新知。
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体验过程中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当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体验后,在课堂中互相交流,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才能碰撞出七彩的思维之花。尝受到了让学生体验的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后,习题中的动手操作我都不轻易放过。
学生实践后,剪出的作品有半只半只蝴蝶都各不相连的;有整只蝴蝶各不相连的;有相连的几只蝴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通过分析反馈,学生自己体会出以下两点:1、怎么折纸;2、要连接的地方不能剪(要不剪出的蝴蝶就是一个一个的,没连接在一起),有了这个体验后的感知基础,学生就会观察分析出后面练习一:
学生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的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再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不需要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剪出许多自己喜欢的图案,生成精彩课堂,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就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收获智慧。如果我们把体验教学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让体验走进你的教学,让体验走进你的课堂,让体验走近你的学生,让我们在与学生的共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教与学的共同探索中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2007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2005年).《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