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出发点,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别从情境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活动的组织等几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探索
  
  近年来,我对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情境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思考和体会,以期与广大同仁相互研讨、共同促进。
  
  一、情境的选择上要注意生活化、典型性、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的就是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就是为教材而学。教材中举的例子多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东西,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同时思想政治课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情境材料的选择上应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现象、社会问题,选取学生身边的比较典型的背景材料。
  教学中我每堂课都会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材料,設计一些问题或制作一些图表、模型来创设情景,情景的精心创设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情景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中,教师可以用这样一组画面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过生日送礼请客;同学之间攀比手机和电脑的品牌,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衣服只要名牌等。这些现象在现代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让学生有话可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与时俱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比如教学“财政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国庆60年的阅兵仪式,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片等时政资料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财政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讲述关于财政的一系列知识就容易多了。
  当然,对情境的选择不能陷入误区,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并非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创设情境,否则一节课下来就成了情境的堆积,学生只是在眼花缭乱的情境中感受热闹,无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如果总是“陈词滥调”,势必会让情境激趣的功能逐渐丧失。这也体现了教师必须注重实效,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关联性、思维度
  
  新课程改革后常听人说,新课程教学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就涉及到怎样设置和生成有效的问题。我认为在情境问题的设置上要少而精,主要注意三方面:启发性、关联性、思维度。
  启发性就是指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依托情境材料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激发求知欲望。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入情入理,生动活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性是指所设问题不仅要与所给情境材料密切相关,还要与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紧密关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教师在依托情境材料进行问题设置时,千万不能“深一脚浅一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所谓思维度,就是所设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教学中,教师呈现的情境材料很有典型性,但往往提不出有深度的、值得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或者只是在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上打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我曾听过的一堂高三复习课,以2008年奥运会为切入口,围绕着08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及其内涵为主线贯穿本堂复习课。在出示相关情境材料后提出以下四个问题:(1)运用经济相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主办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积极影响。(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把人文奥运作为核心理念。(3)联系材料,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北京市政府的做法。(4)从公民角度看说明应该怎样参与奥运、奉献奥运。这四个问题涉及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几个方面内容,问题具有广度和深度,回答好这四个问题,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三、活动的组织上要体现引导性、主体性、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人主宰课堂、独霸讲台,让学生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模式。课堂上,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伴奏者,而学生则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那么,能否什么都让学生讲,教师主动退到最次要的地位呢?实践证明,那样的课堂氛围虽然很热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学生所学内容甚少,知识凌乱、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适当点拨,提高学生参与情境的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三是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四是帮助学生识别情境间关系。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对比、概括,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要把发现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让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求解——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质疑、释疑、点拨”阶段,可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固然是有利的一面。但分组竞赛的方法可能会过多地占用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不断打断师生的教学思路,甚至可能会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转移到“为本组加分”的不必要的活动中,本末倒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尽量浅显易懂,让学生多思妙想,入情入境。其次,随机应变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来培养他们课堂中的创造思维,使其具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一旦回答得不准确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入知识点,使其达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反馈评价。如在教学“消费的类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钱货两清”和“贷款消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也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再次,要缩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和学习的参与意识,这一点已在教学中得到了验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多到学生中间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目光进行情感交流。目光传递的信息最为丰富,使用也最多,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特别注意目光的使用技巧。另外,还要注意目光所流露的情感要因人因时而异,对有意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应投以严肃的目光,对认真学习或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应投以赞扬的目光,对性格内向、羞于回答的学生应投以鼓励的目光,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则应避免较长时间的目光接触,避免使他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在这种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情况下,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情境教学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不断深入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探索新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教学占据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非常重要。可长期以来作文写作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位置。但是,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别人是替代不了的。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练笔,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作文之前,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一、厚积才能博发,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指导;二、活用阅读教材,进行激活思维的指导;三、作文要有思想,要求教师加强引导;四、写作技能训练,教师要加强规范化指导。  【关键词】作
小学阶段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进入学校成了小学生,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从事正规学习,学习就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亦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学生行为动机,开辟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水平发展的新源泉。一个人的许多思维品质都是在小学阶段奠定基础和培养形成起来的,对儿童今后心理发展的方向起着绝对的定向作用。那么,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呢?  一、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
摘要: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門新兴综合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科技、商业、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本文主要论述虚拟现实在城市建筑表现方面的建模流程以及建模要求。  关键词:虚拟现实 城市建筑表现 3ds max建模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