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打心眼里瞧不上爹。
十八年的记忆里,她最恼恨的声音有二:爹卖肉时粗声嘎气的吆喝声、剁肉时沉闷枯燥的咚咚声。
她觉得这简直就是噪音二重奏,折磨着她的听觉和神经系统,烦得她几次硬生生掰断了鼓槌。
从初中时起,她就跟着学校附近的一支鼓队学绛州鼓乐。身为绛州人,是离不开鼓的。她最爱听的就是那铿铿锵锵的鼓声,最爱看的就是鼓手酣畅淋漓的风采和刚毅矫健的舞姿。
可爹却不像绛州人。“学啥都中,就是别学鼓。敲鼓能当饭吃啊?”但终究拗不过她,爹也就妥协了,只是一听到她练鼓,眉头就凝成个结。
爹是个剁肉馅的。一个只知道剁肉馅、卖肉馅的大老粗,怎么会领略绛州鼓乐的魅力?她很是不屑。
她心里還有一个疙瘩,模糊的记忆里被爹扇过一巴掌。那一巴掌火辣辣的,疼得她哇哇大哭,而爹却嫌揍得还不够重似的,黑着脸,眼里冒火,骇得她硬生生把哭声憋了回去。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等爹停下剁肉,强压烦躁开始练鼓,鼓点显得凌乱,强弱拍子也卡不上节奏。
爹却不合时宜地进来了,皱皱眉,嗫嚅道:“敲鼓,可不能……”
她一听就恼了:“你,懂啥?”
爹口半张着,半晌,讪讪地离开了。后来几次练鼓时,爹像是想要说些什么,但还是凝着眉,闷闷地转身走开了。
她很争气,凭着打鼓的特长,考上了省城一所小有名气的艺术学院。木讷的爹逢人便叨叨:“这闺女是块料。”为此还在村里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宴。
报到的日子到了,她心里暗自畅快,终于能远离这个穷家,能摆脱这个没味的爹了。她背上行囊毫不留恋地走了,把影子远远地抛给了爹。
她想家了。
开学报到那天,同寝室的姑娘们叽叽喳喳地交流着自己的专业。
她是最后一个说出自己的专业的人。
“绛州鼓乐?什么啊,你们听说过吗?”一个学西洋乐器的姑娘撇了撇嘴。惹得其他同学哧哧地笑。
她的脸“噌”的红了。她想争辩,跟她们说,绛州鼓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绛州“社火”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她的挚爱。话到嘴边又噎了回去。
窗外,骤雨初歇。高大的法桐树叶低低垂着,雨滴顺着叶脉不时滑落下来。她仿佛看到了老家屋前的那棵大杨树。
一缕愁渐渐涌上心头,她开始想念家乡绛州了。
学院要举行传统民乐展演。她几乎跑遍了整个学院,终于凑齐了二十四人的花敲鼓队伍。她暗暗地憋着一鼓劲儿:要让绛州鼓乐在“阳春白雪”面前一展雄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热爱她!
她选取了绛州鼓乐中花敲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秦王点兵》。然而,练了好些日子,这些姑娘们顶多跟得上速度和节拍,却怎么也敲不出慷慨激越、磅礴恢宏的金戈气势,令她心急如焚。
她变得易怒。整个鼓乐团士气低迷,隐隐有风雨欲来之兆。
一个午后,排练结果又一次令她失望至极。与成员们争论之下闹得彼此不欢而散,有的甚至萌生退意。
她忍不住哭了,她想回家。她开始想念那令她几欲发狂的吆喝声、剁肉声,还有令她厌烦的那个只会剁肉的父亲。
走近家门,以往令她懊恼的“咚咚锵锵”剁肉声直抵耳鼓,但今天却又似乎有些异样。恍惚间,她分明嗅到了绛州鼓乐的节奏:鼓槌敲击在鼓帮上的清脆声、平击于鼓面的微沉厚重声,密集的鼓点激扬铿锵。
她一阵风似的进了家门。
爹正专注地围着砧板挥舞着。看到她进门,愣了一下,刀悬在半空,惶然而惊喜:“闺女,你,你咋回来了?”
她早已习惯了对父亲紧闭心门,抿唇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房间,沉默地敲鼓,发泄心中的焦躁悲郁。
片刻,爹却破天荒地闯进来了——他从女儿沉郁的神情中觉察出了女儿的痛苦。
她刚想赶爹走,爹竟劈手夺过她手中的鼓槌,摆出了端正的打鼓把式,昂起头,挺直腰板,将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如同阵前待命的勇士。
她惊愕得忘记了言语。
爹举起鼓槌,双手同时飞快地连击两下,然后大幅摆臂,徐徐敲出几个鼓点。继而,鼓点落得越来越快,宛若骤雨乍到。又一霎时,雷霆霹雳,狂风大作,车轮声、马蹄声、刀剑相抵声,气壮山河。鼓点骤然密集,鼓槌时而迅猛地重击在鼓面上,时而飞速顺着鼓钉轮刮一周,时而轻压着半面鼓滚敲,时而花挑在半空相互敲击。
爹纵情地舞着、跃着,手下功夫不逊年轻后生,狠狠敲击却又那么轻盈;身段时而下蹲,倏尔腾起,踢蹬跨跃,刚劲狂放。鼓声铿锵有力,一番王者之气跃然激荡。这,才是绛州鼓!
她正徜徉在古战场上。鼓点骤歇,万物沉寂,空气凝固,但鼓声依然在空中回荡。
爹喘着粗气,意犹未尽:“十八年没碰了,手生了。”
泪水蜿蜒,是被隐瞒的愤怒,是委屈的苦痛。她颤声问爹:“你会打鼓,一直都会?你为啥这些年不支持我打鼓,你为啥不说?”爹讷讷,叹息着不知从何说起。
爹见闺女这样,手无足措,涨红了脸,两手搓来搓去一会儿子。旋又转身进屋,窸窸窣窣翻找了一阵,从柜里取出了一个旧鼓。
这鼓有些眼熟。鼓面污渍斑驳,有补过的痕迹;鼓帮上的红漆几乎褪了个净,露出泛黄的帮木。
她紧盯爹手中的那个破旧的鼓。
爹见她望得出神:“忘啦?你小时候还玩过这鼓呢!”
一语唤醒尘封的记忆:她三四岁的时候,翻箱倒柜翻出个半新不旧的鼓。兴奋的她“咚咚咚”地一会儿敲,一会儿捣,一不留神,鼓重重地摔到地上,羊皮鼓面裂了一道口子。
她惊慌失措,正想把破鼓偷偷放回去,一转身却看见面色铁青的爹……
“这鼓,有几十年了。我也该给你讲讲当年的事了。”爹仔细地端详着,回到了从前。
那一年,十八岁的爹从爷爷那里继承了绛州鼓乐,成为了鼓乐队里的顶梁柱。带着绛州鼓乐队走南闯北近十年,爹成家了。一年后,又有了她。
渐渐地,听众都老了,绛州鼓乐队也不比当年了。“敲鼓能当饭吃啊?连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鼓?”队员发牢骚。
绛州鼓乐队散了。
爹不舍这深爱的鼓。他只身背着鼓,四处闯荡,却一次次地败给穿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后生。有个八字胡的小青年满是得意地劝告他:“大叔,这都什么年代了,把您那老古董收收吧!谁会喜欢那玩意儿啊。”
爹欲言又止,很是疲惫。
一封家书把失意的爹急匆匆地召回了家乡。产后虚弱的妻子病危了。
可还是迟了。爹在灵前自责到恍惚,病得脸枯瘦蜡黄的妻子是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念叨他的名字,以及襁褓中的女儿。
怒极的爷爷劈头抢过那张鼓,发狠地砸在地上。
青年后生的劝告,父亲的愤怒,女儿嗷嗷待哺的啼哭……伴着鼓摔在地上发出的咔嚓声,爹的心震碎了。
爹一日不打鼓便抓心挠肝地难受。但他又恨又愧,不敢敲。当初队员们“敲鼓能当饭吃啊”的回声如咒语般震得他脑仁疼。爹只能把那份复杂的情愫深埋心底,化作砧板上的叮叮咚咚、铿铿锵锵。后来,爹怕闺女步自己的后尘,一个姑娘家打鼓总是不顶事的。但如今,闺女大了,是真的爱鼓、懂鼓。
爹郑重地把鼓递到女儿手中:“闺女,爹支持你!”父亲从未有过的底气,重重地敲击着她的心。
泪水顺腮而下,她呜咽着。
责任编辑:段玉芝
十八年的记忆里,她最恼恨的声音有二:爹卖肉时粗声嘎气的吆喝声、剁肉时沉闷枯燥的咚咚声。
她觉得这简直就是噪音二重奏,折磨着她的听觉和神经系统,烦得她几次硬生生掰断了鼓槌。
从初中时起,她就跟着学校附近的一支鼓队学绛州鼓乐。身为绛州人,是离不开鼓的。她最爱听的就是那铿铿锵锵的鼓声,最爱看的就是鼓手酣畅淋漓的风采和刚毅矫健的舞姿。
可爹却不像绛州人。“学啥都中,就是别学鼓。敲鼓能当饭吃啊?”但终究拗不过她,爹也就妥协了,只是一听到她练鼓,眉头就凝成个结。
爹是个剁肉馅的。一个只知道剁肉馅、卖肉馅的大老粗,怎么会领略绛州鼓乐的魅力?她很是不屑。
她心里還有一个疙瘩,模糊的记忆里被爹扇过一巴掌。那一巴掌火辣辣的,疼得她哇哇大哭,而爹却嫌揍得还不够重似的,黑着脸,眼里冒火,骇得她硬生生把哭声憋了回去。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等爹停下剁肉,强压烦躁开始练鼓,鼓点显得凌乱,强弱拍子也卡不上节奏。
爹却不合时宜地进来了,皱皱眉,嗫嚅道:“敲鼓,可不能……”
她一听就恼了:“你,懂啥?”
爹口半张着,半晌,讪讪地离开了。后来几次练鼓时,爹像是想要说些什么,但还是凝着眉,闷闷地转身走开了。
她很争气,凭着打鼓的特长,考上了省城一所小有名气的艺术学院。木讷的爹逢人便叨叨:“这闺女是块料。”为此还在村里连摆了三天的流水宴。
报到的日子到了,她心里暗自畅快,终于能远离这个穷家,能摆脱这个没味的爹了。她背上行囊毫不留恋地走了,把影子远远地抛给了爹。
她想家了。
开学报到那天,同寝室的姑娘们叽叽喳喳地交流着自己的专业。
她是最后一个说出自己的专业的人。
“绛州鼓乐?什么啊,你们听说过吗?”一个学西洋乐器的姑娘撇了撇嘴。惹得其他同学哧哧地笑。
她的脸“噌”的红了。她想争辩,跟她们说,绛州鼓乐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绛州“社火”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她的挚爱。话到嘴边又噎了回去。
窗外,骤雨初歇。高大的法桐树叶低低垂着,雨滴顺着叶脉不时滑落下来。她仿佛看到了老家屋前的那棵大杨树。
一缕愁渐渐涌上心头,她开始想念家乡绛州了。
学院要举行传统民乐展演。她几乎跑遍了整个学院,终于凑齐了二十四人的花敲鼓队伍。她暗暗地憋着一鼓劲儿:要让绛州鼓乐在“阳春白雪”面前一展雄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热爱她!
她选取了绛州鼓乐中花敲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秦王点兵》。然而,练了好些日子,这些姑娘们顶多跟得上速度和节拍,却怎么也敲不出慷慨激越、磅礴恢宏的金戈气势,令她心急如焚。
她变得易怒。整个鼓乐团士气低迷,隐隐有风雨欲来之兆。
一个午后,排练结果又一次令她失望至极。与成员们争论之下闹得彼此不欢而散,有的甚至萌生退意。
她忍不住哭了,她想回家。她开始想念那令她几欲发狂的吆喝声、剁肉声,还有令她厌烦的那个只会剁肉的父亲。
走近家门,以往令她懊恼的“咚咚锵锵”剁肉声直抵耳鼓,但今天却又似乎有些异样。恍惚间,她分明嗅到了绛州鼓乐的节奏:鼓槌敲击在鼓帮上的清脆声、平击于鼓面的微沉厚重声,密集的鼓点激扬铿锵。
她一阵风似的进了家门。
爹正专注地围着砧板挥舞着。看到她进门,愣了一下,刀悬在半空,惶然而惊喜:“闺女,你,你咋回来了?”
她早已习惯了对父亲紧闭心门,抿唇把自己关进了自己的房间,沉默地敲鼓,发泄心中的焦躁悲郁。
片刻,爹却破天荒地闯进来了——他从女儿沉郁的神情中觉察出了女儿的痛苦。
她刚想赶爹走,爹竟劈手夺过她手中的鼓槌,摆出了端正的打鼓把式,昂起头,挺直腰板,将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如同阵前待命的勇士。
她惊愕得忘记了言语。
爹举起鼓槌,双手同时飞快地连击两下,然后大幅摆臂,徐徐敲出几个鼓点。继而,鼓点落得越来越快,宛若骤雨乍到。又一霎时,雷霆霹雳,狂风大作,车轮声、马蹄声、刀剑相抵声,气壮山河。鼓点骤然密集,鼓槌时而迅猛地重击在鼓面上,时而飞速顺着鼓钉轮刮一周,时而轻压着半面鼓滚敲,时而花挑在半空相互敲击。
爹纵情地舞着、跃着,手下功夫不逊年轻后生,狠狠敲击却又那么轻盈;身段时而下蹲,倏尔腾起,踢蹬跨跃,刚劲狂放。鼓声铿锵有力,一番王者之气跃然激荡。这,才是绛州鼓!
她正徜徉在古战场上。鼓点骤歇,万物沉寂,空气凝固,但鼓声依然在空中回荡。
爹喘着粗气,意犹未尽:“十八年没碰了,手生了。”
泪水蜿蜒,是被隐瞒的愤怒,是委屈的苦痛。她颤声问爹:“你会打鼓,一直都会?你为啥这些年不支持我打鼓,你为啥不说?”爹讷讷,叹息着不知从何说起。
爹见闺女这样,手无足措,涨红了脸,两手搓来搓去一会儿子。旋又转身进屋,窸窸窣窣翻找了一阵,从柜里取出了一个旧鼓。
这鼓有些眼熟。鼓面污渍斑驳,有补过的痕迹;鼓帮上的红漆几乎褪了个净,露出泛黄的帮木。
她紧盯爹手中的那个破旧的鼓。
爹见她望得出神:“忘啦?你小时候还玩过这鼓呢!”
一语唤醒尘封的记忆:她三四岁的时候,翻箱倒柜翻出个半新不旧的鼓。兴奋的她“咚咚咚”地一会儿敲,一会儿捣,一不留神,鼓重重地摔到地上,羊皮鼓面裂了一道口子。
她惊慌失措,正想把破鼓偷偷放回去,一转身却看见面色铁青的爹……
“这鼓,有几十年了。我也该给你讲讲当年的事了。”爹仔细地端详着,回到了从前。
那一年,十八岁的爹从爷爷那里继承了绛州鼓乐,成为了鼓乐队里的顶梁柱。带着绛州鼓乐队走南闯北近十年,爹成家了。一年后,又有了她。
渐渐地,听众都老了,绛州鼓乐队也不比当年了。“敲鼓能当饭吃啊?连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鼓?”队员发牢骚。
绛州鼓乐队散了。
爹不舍这深爱的鼓。他只身背着鼓,四处闯荡,却一次次地败给穿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后生。有个八字胡的小青年满是得意地劝告他:“大叔,这都什么年代了,把您那老古董收收吧!谁会喜欢那玩意儿啊。”
爹欲言又止,很是疲惫。
一封家书把失意的爹急匆匆地召回了家乡。产后虚弱的妻子病危了。
可还是迟了。爹在灵前自责到恍惚,病得脸枯瘦蜡黄的妻子是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念叨他的名字,以及襁褓中的女儿。
怒极的爷爷劈头抢过那张鼓,发狠地砸在地上。
青年后生的劝告,父亲的愤怒,女儿嗷嗷待哺的啼哭……伴着鼓摔在地上发出的咔嚓声,爹的心震碎了。
爹一日不打鼓便抓心挠肝地难受。但他又恨又愧,不敢敲。当初队员们“敲鼓能当饭吃啊”的回声如咒语般震得他脑仁疼。爹只能把那份复杂的情愫深埋心底,化作砧板上的叮叮咚咚、铿铿锵锵。后来,爹怕闺女步自己的后尘,一个姑娘家打鼓总是不顶事的。但如今,闺女大了,是真的爱鼓、懂鼓。
爹郑重地把鼓递到女儿手中:“闺女,爹支持你!”父亲从未有过的底气,重重地敲击着她的心。
泪水顺腮而下,她呜咽着。
责任编辑:段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