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感恩教育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推出的一项涉及面广、时代感强、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校园师生中、在社会各界均产生了深入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发展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德育实效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 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
1.1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中国的感恩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1.2 感恩教育符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他们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仔细分析这些特点,我们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缺少的就是感恩。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为缺少感恩,才会身在福中,不知幸福;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因此,感恩教育是纠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差的最佳切入点。
1.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意义。因此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初探
2.1 通过多渠道了解感恩,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了解感恩,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科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报刊、学校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观察感恩事件;通过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冰雪等的报道来让学生感悟人生;利用班会课时间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2.2 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感恩之心,陶冶学生感恩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各种精美的感恩卡,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以信件为载体,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感恩之心的感恩信飞向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由此,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整个学校的和谐。
2.3 通过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值日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作为儿女,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3 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2 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会的配合力度。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3 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3.4 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2 吕旭峰等.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精神文明周刊
3 以感恩教育促和谐校园的建设.互联网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德育实效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 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对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环节。
1.1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懂得感恩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中国的感恩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
1.2 感恩教育符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呈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他们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仔细分析这些特点,我们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缺少的就是感恩。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因为缺少感恩,才会身在福中,不知幸福;因为缺少感恩,才会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因此,感恩教育是纠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差的最佳切入点。
1.3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意义。因此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初探
2.1 通过多渠道了解感恩,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让学生了解感恩,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科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报刊、学校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媒体观察感恩事件;通过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冰雪等的报道来让学生感悟人生;利用班会课时间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让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2.2 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感恩之心,陶冶学生感恩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组织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各种精美的感恩卡,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同时,以信件为载体,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感恩之心的感恩信飞向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由此,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了,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整个学校的和谐。
2.3 通过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如: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值日的同学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要懂得体会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好。作为儿女,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3 实施感恩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3.2 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社会的配合力度。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3 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选择也要适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3.4 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现代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是合情合理的。教育者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说出来。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
2 吕旭峰等.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精神文明周刊
3 以感恩教育促和谐校园的建设.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