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语文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注重情感体验,但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本文通过对 “情感体验”的理论基础、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显现的研究,以便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 小学 阅读教学 情感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科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衡量课堂教学也不再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评断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语文学习的切身体验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且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1情感体验的内涵
11 心理学角度
情感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
情感又具有动力性,它可以引起和推动学生去排除前进中的障碍。如果学生感到学习是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愉快情感时,那么他就会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对于加快或延缓学习疲劳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应以情感为纽带,注意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12 学科角度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程的教材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组成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有感情的,读者可以从作品本身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每篇作品都是作者对外界生活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带着作者明显的情感标志,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也能体验到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情感”一词多次出现,并出现了很多与“情感”或“感情”相关联的词语或短语。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2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显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笔者便依此从教材、学生以及教师角度来探寻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1 教材中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内容取材广泛,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生活到艺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文本是作家情感的结晶。“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语言文字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然是从情感到符号,那么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情感的体验。
22 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为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必须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
221 趣味性
兴趣是一种情趣状态,具有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与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反之,其学习是低效的。如《狐假虎威》(第四册)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带着头饰表演狐狸走在老虎前面耀武扬威的得意情景,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性,跟老师合作得非常愉快。
222 易发性
小学生的情感在稳定性、自控性方面是比较弱的,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各方面的因素来积极引发学生的情感。
223 外显性
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外显行为,其外显表现主要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变化、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构成。在学生的情感反应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活动来表现心理状态。如《青蛙看海》(第四册)一课,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验青蛙一级一级往上跳,那丰富的表情就是很好的外显表现。
当了解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这些特征后,教学方法能做到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运用,使情感体验落到实处。
23 教师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 从而点燃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31 教师应优化自己的情感素质
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示范行为,其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师的情感应是丰富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倘若一篇充满感情的课文没有一位声情并茂的教师的引导,仅仅依靠教师的理性分析,我想这样的教学将大大失色。比如《掌声》(第四册) 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这样的故事只有教师自己先被打动,自己有了情感投入,其教学方法才显得游刃有余;失去情感,再好的方法也显得苍白无力。
232 教师自己要会情感体验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掌握一篇课文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在心里变活,在情感上变活,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把自己新的情绪体验融入教材和教学当中去。如上面的《掌声》一例中,教师只有体验到主人公小英在演讲前后情感的变化过程(忧郁自卑到乐观开朗),在教学时才能抓住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进而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
233 教师要巧用言语、手势和表情来表情达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语言来传达知识,同时辅以手势和表情等,以强化传递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言语、手势和表情的媒体功能,实现情知交融,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还要学会寓感情于语言当中,使自己的语言有情有意,动人心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教师始终要有这样一种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 更应是一个精神的引领者, 去引领, 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情感因素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
【关键词】 小学 阅读教学 情感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科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课堂。衡量课堂教学也不再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评断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语文学习的切身体验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品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且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1情感体验的内涵
11 心理学角度
情感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感的作用,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
情感又具有动力性,它可以引起和推动学生去排除前进中的障碍。如果学生感到学习是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愉快情感时,那么他就会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对于加快或延缓学习疲劳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应以情感为纽带,注意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12 学科角度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程的教材与其它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组成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有感情的,读者可以从作品本身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每篇作品都是作者对外界生活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带着作者明显的情感标志,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也能体验到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情感”一词多次出现,并出现了很多与“情感”或“感情”相关联的词语或短语。因此,我们应该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认识“情感”,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2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显现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笔者便依此从教材、学生以及教师角度来探寻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1 教材中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内容取材广泛,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生活到艺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文本是作家情感的结晶。“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语言文字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然是从情感到符号,那么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情感的体验。
22 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为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必须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
221 趣味性
兴趣是一种情趣状态,具有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与学习兴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期待: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是充满快乐的;反之,其学习是低效的。如《狐假虎威》(第四册)一课中,教师和学生带着头饰表演狐狸走在老虎前面耀武扬威的得意情景,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性,跟老师合作得非常愉快。
222 易发性
小学生的情感在稳定性、自控性方面是比较弱的,因此他们的情感是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各方面的因素来积极引发学生的情感。
223 外显性
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多地表现为外显行为,其外显表现主要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变化、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构成。在学生的情感反应中,通过这三种表情的整合活动来表现心理状态。如《青蛙看海》(第四册)一课,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验青蛙一级一级往上跳,那丰富的表情就是很好的外显表现。
当了解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这些特征后,教学方法能做到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运用,使情感体验落到实处。
23 教师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 从而点燃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31 教师应优化自己的情感素质
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示范行为,其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教师的情感应是丰富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倘若一篇充满感情的课文没有一位声情并茂的教师的引导,仅仅依靠教师的理性分析,我想这样的教学将大大失色。比如《掌声》(第四册) 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这样的故事只有教师自己先被打动,自己有了情感投入,其教学方法才显得游刃有余;失去情感,再好的方法也显得苍白无力。
232 教师自己要会情感体验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掌握一篇课文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在心里变活,在情感上变活,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把自己新的情绪体验融入教材和教学当中去。如上面的《掌声》一例中,教师只有体验到主人公小英在演讲前后情感的变化过程(忧郁自卑到乐观开朗),在教学时才能抓住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进而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
233 教师要巧用言语、手势和表情来表情达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经常使用语言来传达知识,同时辅以手势和表情等,以强化传递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言语、手势和表情的媒体功能,实现情知交融,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还要学会寓感情于语言当中,使自己的语言有情有意,动人心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教师始终要有这样一种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 更应是一个精神的引领者, 去引领, 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情感因素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时时不忘情感熏陶,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弹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