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教师讲课效果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基本因素。本文阐述了学生在教学时空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对病因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课堂学习心理病因病理学教学影响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教师讲课效果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教师讲课效果好只是教学效果好的基本前提,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基本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在特定时空内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的认知活动,这种活动既以师生间知识传授为特征,又表现为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相感染的活动。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基本的三类,即系统传授知识的模式(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并确定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综合型模式(提供学习材料、资料→进行活动、分析、归纳→推导规律、获得结论)。这些模式偏重于从教学活动的流程本身出发,较少考虑或完全忽视教学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忽视活动的主体学生,这无疑将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将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是提高病因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容忽视的因素。笔者选择我院三年制、五年制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情景设计、不同教学媒体的运用、师生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分析学生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作为研究素材,总结出一些经验,就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阐述。
1.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诱导学生学习心向
所谓课堂教学“第一印象”,是指在每次课开始时,教师都应通过课堂社会情境、动机情境或认知情境等的创设,使学生注意的动机处于积极的功能状态,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和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生能以积极参与的态度主动做好进入教学情境的心理准备,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对教与学起推动作用的活跃气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从社会、动机与认识三方面加以考虑。社会情境的创设强调一种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努力以心理沟通达到教学沟通;动机情境设计有利于唤起学生情绪的投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认知情境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认知期望,产生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感来推动其主动探索。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若教师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诱导学生学习心向,结合教材,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维持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始只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动力需要不断引导,否则就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逐渐衰退。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注意,而一节课完全使用有意注意,既不容易又不实际,因此,课堂教学要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使学生的大脑活动有张有弛,使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才可能将注意长时间地维持在学习活动上。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日复一日无变化的教学模式,毫无抑扬顿挫的平淡语调,表情的凝滞等均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用说实现注意的有效转移,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和身心的疲惫,使得注意涣散在所难免。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加强课堂内容与背景知识的巧妙结合、课堂气氛的动静转换等,使课堂教学有节奏变化,从而使学生的注意一张一弛,始终维持在课堂教学上。巧妙利用两种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如下:
2.1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有效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避免“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看似多,但其实许多问题都是不必要的,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的问题系统;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如果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无法回答或错误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
2.2強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
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有效的互动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只强调知识传授,而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表现出自己丰富、具有感染力的情绪。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的情绪表现非常敏感,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语调等都会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无声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行为有效的“催化剂”。
2.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全面提高。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结构紧凑、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恰当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好的课件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比较适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在病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课件要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把握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提前收集、查找、整理素材,反复筛选,同时对教材了解透彻,对重点难点准确掌握,制作出直观、生动的课件,这样上课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灵活地把握课堂,把握每一位学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应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同时要体现临床病例在病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科学严谨性、体现生动直观性;课件要经常更新,因为资料新鲜,病例实际,教师讲授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记忆。另外,网络信息丰富快捷方便,有利于教师系统整理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文字与图片信息,这对学生了解最新医学趋势、对随之而来的临床科目的学习和今后实际接触医学领域的各项工作都有益处。总之,好的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天赋各有不同,接受能力总有差异,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克服了困难就能顺利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反之兴趣就锐减。如在我所带的部分班级中,有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与别人有一定的差距,思想上就产生了包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此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这时我就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保持学习兴趣。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兴趣。
各学科各章节知识都既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又有平乏枯燥而又不可缺少的理论和训练。后者往往不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表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辅以一定的案例,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就能显著增强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5.重视学科史教育,提高学生兴趣
各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由许多真人真事构成的,极其生动。里面记载的既有成功和失败,又有必然和偶然,更有顺利和挫折。尤其是一些优秀人物的献身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更会给学生以深刻启迪、莫大鼓舞。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科史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实验表明,“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则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之所以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提出了新要求。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晰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如下: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化的层次和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數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课堂学习心理病因病理学教学影响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教师讲课效果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教师讲课效果好只是教学效果好的基本前提,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基本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在特定时空内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的认知活动,这种活动既以师生间知识传授为特征,又表现为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相感染的活动。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基本的三类,即系统传授知识的模式(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并确定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综合型模式(提供学习材料、资料→进行活动、分析、归纳→推导规律、获得结论)。这些模式偏重于从教学活动的流程本身出发,较少考虑或完全忽视教学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忽视活动的主体学生,这无疑将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展开,将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是提高病因病理学教学效果不容忽视的因素。笔者选择我院三年制、五年制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学情景设计、不同教学媒体的运用、师生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分析学生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多方面的资料作为研究素材,总结出一些经验,就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阐述。
1.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诱导学生学习心向
所谓课堂教学“第一印象”,是指在每次课开始时,教师都应通过课堂社会情境、动机情境或认知情境等的创设,使学生注意的动机处于积极的功能状态,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和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生能以积极参与的态度主动做好进入教学情境的心理准备,从而为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对教与学起推动作用的活跃气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从社会、动机与认识三方面加以考虑。社会情境的创设强调一种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努力以心理沟通达到教学沟通;动机情境设计有利于唤起学生情绪的投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认知情境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认知期望,产生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感来推动其主动探索。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若教师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诱导学生学习心向,结合教材,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妙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维持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始只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情绪和认知动力需要不断引导,否则就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逐渐衰退。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注意,而一节课完全使用有意注意,既不容易又不实际,因此,课堂教学要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使学生的大脑活动有张有弛,使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才可能将注意长时间地维持在学习活动上。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日复一日无变化的教学模式,毫无抑扬顿挫的平淡语调,表情的凝滞等均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用说实现注意的有效转移,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和身心的疲惫,使得注意涣散在所难免。认知指导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因此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加强课堂内容与背景知识的巧妙结合、课堂气氛的动静转换等,使课堂教学有节奏变化,从而使学生的注意一张一弛,始终维持在课堂教学上。巧妙利用两种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如下:
2.1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理解对话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借助课堂提问来完成。有效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回答,并由此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改善课堂提问体系,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如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适度提高问题的难度;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避免“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事实上“满堂问”下师生的“互动”看似多,但其实许多问题都是不必要的,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的问题系统;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如果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无法回答或错误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
2.2強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
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有效的互动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只强调知识传授,而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表现出自己丰富、具有感染力的情绪。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的情绪表现非常敏感,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语调等都会以一种信号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师与学生无声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行为有效的“催化剂”。
2.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全面提高。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结构紧凑、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重要方面,每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尊重学生经验,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恰当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好的课件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比较适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在病理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有如下体会:课件要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把握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提前收集、查找、整理素材,反复筛选,同时对教材了解透彻,对重点难点准确掌握,制作出直观、生动的课件,这样上课时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灵活地把握课堂,把握每一位学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应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同时要体现临床病例在病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科学严谨性、体现生动直观性;课件要经常更新,因为资料新鲜,病例实际,教师讲授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理解、记忆。另外,网络信息丰富快捷方便,有利于教师系统整理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文字与图片信息,这对学生了解最新医学趋势、对随之而来的临床科目的学习和今后实际接触医学领域的各项工作都有益处。总之,好的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天赋各有不同,接受能力总有差异,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克服了困难就能顺利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反之兴趣就锐减。如在我所带的部分班级中,有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与别人有一定的差距,思想上就产生了包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由此产生了一种厌学心理。这时我就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来保持学习兴趣。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兴趣。
各学科各章节知识都既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又有平乏枯燥而又不可缺少的理论和训练。后者往往不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表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辅以一定的案例,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就能显著增强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5.重视学科史教育,提高学生兴趣
各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由许多真人真事构成的,极其生动。里面记载的既有成功和失败,又有必然和偶然,更有顺利和挫折。尤其是一些优秀人物的献身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更会给学生以深刻启迪、莫大鼓舞。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科史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实验表明,“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有价值是回答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则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之所以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提出了新要求。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晰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如下: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化的层次和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數学思维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