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族舞蹈文化融入了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现在发展的回族舞蹈。回族的生活、意识和情感积淀了回族的文化传统,凝聚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回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以使回族舞蹈有一个崭新的阶段。回族舞蹈的创新无论是从舞台设计、舞蹈服饰、舞蹈音乐以及舞蹈结构上的编排,都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
【关键词】回族舞蹈元素发展创新
回族传统文化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回族的历史文明,是当代回族舞蹈的母体。回族舞蹈绝不能脱离民族的土壤、传统的土壤,因为传统是我们的先祖所处的那些世纪中,时代精神的凝聚;而富有当代精神的艺术,又将是子嗣的艺术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继承着传统,同时我们也创造着传统。但是,在民族传统土壤上停步不前,不接受当代文化思潮和创作经验,也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一、回族舞蹈的文化元素
(1)回族舞蹈中伊斯兰文化元素
宗教文化的不同,是影响舞蹈流向的重要因素。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核,它必然会对作为本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中得到反映,正是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舞蹈形式上无形象化,无物化遗存,是回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最明显的差异,也是回族舞蹈鲜明民族个性之一。也正是受这种影响回族舞蹈从发端走到今天,无论是流传于乡间村落的民间舞蹈,还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舞台作品。从服饰,道具,舞台背景到肢体语言,回族舞蹈让人们难以忘记。
伊斯兰教作为入世的宗教他渗透在回族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这种有着伊斯兰色彩的生活,同时也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宗教生活是回族人很重视的,当然宗教生活也是回族舞蹈创作的来源。在表现的回族舞蹈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伊斯兰宗教生活的融入。
“艺术源于生活”如舞蹈《水溢金瓶》由领舞手握汤瓶身体前倾,半脚尖碎步的流动,昂首塌腰及动作中跨步的灵活摆动,把整个作品体现的淋漓尽致!表露出回族姑娘含蓄的美!这种从伊斯兰宗教生活“净洗”的素材中,提炼出的体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让人感受到回族女性虔诚的宗教情怀。回族舞蹈《尕老汉》开头刻画了一群刚刚做出礼拜的老头,他们互相虔诚的神情和弓腰的动态,表现出回族人对真主的虔诚和敬畏!回族舞蹈《星月璀璨》这一作品以现代舞蹈的形式来编排,构思新颖,把传统的回族舞蹈与现代舞蹈巧妙的柔和在一起,作品中主要含有伊斯兰宗教生活中的“接嘟哇”动作夸大变形,这一动作舞蹈是最长见的动作,是源于生活的特定语汇,它营造了神秘,崇高,庄严的情感世界,也丰富体现了回族舞蹈的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
回族十分喜爱和崇尚绿白两色,绿色代表和平,白色代表清净。这在回族舞蹈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男女服饰都是由绿白两色为主色,体现出回族纯洁,素雅,简朴的自然美。
(2)回族舞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民族舞蹈、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 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藏族的锅庄、维族的摘葡萄、蒙族的顶碗舞、傣族的孔雀舞、回族的汤瓶舞等……随着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深入,那么在舞蹈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如回族舞蹈《绣》,表现了一群回族少女对刺绣的喜爱,手指的灵活和脚下屈伸步的配合及作品结构的分明,表现出了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作品里叶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刺绣,从而使舞蹈富有更好的表现力。
舞蹈《剪花花》,表现了回族姑娘出嫁的场景,但是最为突出的是剪窗花,蕴含了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融入作品里使它成为作品中最新颖,且吸引人的场面。使整个作品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感受到回族姑娘的纯洁和出嫁时的羞涩。
“耍场”“踏脚”源于武术,回族素有武术健身的习俗,男子表演“耍场”“踏脚”的舞蹈动作带有拳术的特点。“耍场”流传于新疆昌吉,是喜庆节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兴编唱的喜庆歌声中,或平步前进,或提腿转身,舒展大方。“踏脚”流传于宁夏泾源,多借月光在宽敞的场地上进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脚的内外侧和腿部“裹”“打”对方,只踏不踢,不准用手,双手只协调身体平衡。舞蹈动作有平踏、跳踏、骗腿、转身等,充满欢乐并起健身作用。如《踏脚舞》一群男子以一种“刚”性和“侠”气这种性格来表现回族人民吃苦耐劳,义无反顾和自强不息的品格。
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只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抽取、提炼,但是只要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可以使每个作品更加的细腻,精致。
二、由回族舞蹈文化元素看其发展
回族舞蹈融入了伊斯兰宗教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现在要发展的回族舞蹈。这些年来回族舞蹈家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中辛勤耕耘,努力实现着舞蹈的形象塑造和形式创新,在热情善良,刚柔相济得民族性格特征中形成了富有激情,憨厚朴实,细腻深沉的回族舞蹈艺术。如回族擅长山歌,把这种山村的生活小调、男女间即兴对唱称“花儿”。1950年以后,一些回族群众在唱“花儿”时常作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吸收汉族民间舞蹈的折扇为道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娱性的歌舞。据说,持折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单身男子在民间社火中表演,称之为“八大光棍”。《花儿与少年》经回族舞蹈家改编后,成为融合回、汉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欢迎。回族舞蹈中“汤瓶舞”“口弦舞”源于宗教习俗,“汤瓶舞”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戏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宁夏回族妇女们跪坐地上拨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随着口弦奏出的优美旋律,或轻摇身躯,或缓缓起立而舞,表达不同的心境。
如舞蹈《穆斯林少女》虽说舞蹈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可它的舞蹈语言非常简练纯朴,准确到位。编导没有让舞蹈停留在回族人民日常的生活表面,而是探索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那份虔诚,编导运用了现代舞的编排方式积极从回族生活和宗教礼仪中提炼舞蹈语汇,也从回族人民崇尚新月,崇尚和平中体现中国文化。此外编导还强调音乐的穆斯林风格以及朴拙,简约之风等等,我们都能看出新世纪回族舞蹈发展是很有强势得。舞蹈《喊叫水》表现了一群贫苦人民对水的渴望,编导运用了现代舞的编排方式贯穿整个作品,使作品表现的活灵活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舞蹈《搅团团》舞蹈诙谐,幽默,风趣。用“搅”这一字贯穿了舞蹈,整个舞蹈表现了具有回族饮食文化的特色,编导能够不脱离生活本身又赋予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在音乐上吸取了某些现代音乐的写作手法,强化了回族舞蹈的动感,展现了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的特色,同时也表现了回族少女的勤劳质朴。
三、回族舞蹈的创新
创新才是硬道理,创新也是舞蹈发展的必要趋势。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它自身的、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和每一个民族具有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个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也都是以传统为基础和启示而发展出来的。同样任何民族的舞蹈发展,既离不开对本民族舞蹈历史遗产的继承,也离不开对外来民族艺术的借鉴。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首先我们要认识了解传统的民族舞蹈,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律的把握,会为我们的创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在回族舞蹈的发展和创新中,不能局限于目前的现状,回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以使回族舞蹈有一个崭新的阶段。回族舞蹈的创新无论是从舞台设计、舞蹈服饰、舞蹈音乐以及舞蹈结构上的编排,都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
首先,我們可以在回族的舞蹈服饰上色彩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绿色和白色,可以搭配更具有现代感的颜色和材质。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舞蹈音乐方面加是入当代流行的音乐形式,使回族舞蹈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同时也让人们队回族舞蹈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也可以在舞蹈的结构和设计中,可以大胆的加入激光舞的元素和现代舞蹈等的元素,使回族舞蹈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综合上述,在艺术领域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尤其死抱住传统中落后的东西不弃,艺术就会失去价值,并逐步走向衰亡。任何新东西的出现,都意味着对传统中某些旧的、过时的东西的突破和否定。优秀的民族舞蹈总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综合体现。民族传统不是僵化、凝固的,它在强大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感。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的强化和深化,对实现回族舞蹈的传统美与现代美,将会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它应该成为回族舞蹈今后的走向。
基金项目:此篇文章是为北方民族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近现代回族舞蹈创作研究(1958-2011)(项目编号:2011ZQY012)
备注:文章内容可以根据排版字数要求更改或删减。
【关键词】回族舞蹈元素发展创新
回族传统文化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回族的历史文明,是当代回族舞蹈的母体。回族舞蹈绝不能脱离民族的土壤、传统的土壤,因为传统是我们的先祖所处的那些世纪中,时代精神的凝聚;而富有当代精神的艺术,又将是子嗣的艺术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继承着传统,同时我们也创造着传统。但是,在民族传统土壤上停步不前,不接受当代文化思潮和创作经验,也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一、回族舞蹈的文化元素
(1)回族舞蹈中伊斯兰文化元素
宗教文化的不同,是影响舞蹈流向的重要因素。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内核,它必然会对作为本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舞蹈艺术中得到反映,正是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舞蹈形式上无形象化,无物化遗存,是回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最明显的差异,也是回族舞蹈鲜明民族个性之一。也正是受这种影响回族舞蹈从发端走到今天,无论是流传于乡间村落的民间舞蹈,还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舞台作品。从服饰,道具,舞台背景到肢体语言,回族舞蹈让人们难以忘记。
伊斯兰教作为入世的宗教他渗透在回族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这种有着伊斯兰色彩的生活,同时也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宗教生活是回族人很重视的,当然宗教生活也是回族舞蹈创作的来源。在表现的回族舞蹈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伊斯兰宗教生活的融入。
“艺术源于生活”如舞蹈《水溢金瓶》由领舞手握汤瓶身体前倾,半脚尖碎步的流动,昂首塌腰及动作中跨步的灵活摆动,把整个作品体现的淋漓尽致!表露出回族姑娘含蓄的美!这种从伊斯兰宗教生活“净洗”的素材中,提炼出的体态美和动态美的结合,让人感受到回族女性虔诚的宗教情怀。回族舞蹈《尕老汉》开头刻画了一群刚刚做出礼拜的老头,他们互相虔诚的神情和弓腰的动态,表现出回族人对真主的虔诚和敬畏!回族舞蹈《星月璀璨》这一作品以现代舞蹈的形式来编排,构思新颖,把传统的回族舞蹈与现代舞蹈巧妙的柔和在一起,作品中主要含有伊斯兰宗教生活中的“接嘟哇”动作夸大变形,这一动作舞蹈是最长见的动作,是源于生活的特定语汇,它营造了神秘,崇高,庄严的情感世界,也丰富体现了回族舞蹈的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
回族十分喜爱和崇尚绿白两色,绿色代表和平,白色代表清净。这在回族舞蹈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男女服饰都是由绿白两色为主色,体现出回族纯洁,素雅,简朴的自然美。
(2)回族舞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以下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民族舞蹈、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 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藏族的锅庄、维族的摘葡萄、蒙族的顶碗舞、傣族的孔雀舞、回族的汤瓶舞等……随着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深入,那么在舞蹈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如回族舞蹈《绣》,表现了一群回族少女对刺绣的喜爱,手指的灵活和脚下屈伸步的配合及作品结构的分明,表现出了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作品里叶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刺绣,从而使舞蹈富有更好的表现力。
舞蹈《剪花花》,表现了回族姑娘出嫁的场景,但是最为突出的是剪窗花,蕴含了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爱情的体验,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融入作品里使它成为作品中最新颖,且吸引人的场面。使整个作品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感受到回族姑娘的纯洁和出嫁时的羞涩。
“耍场”“踏脚”源于武术,回族素有武术健身的习俗,男子表演“耍场”“踏脚”的舞蹈动作带有拳术的特点。“耍场”流传于新疆昌吉,是喜庆节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兴编唱的喜庆歌声中,或平步前进,或提腿转身,舒展大方。“踏脚”流传于宁夏泾源,多借月光在宽敞的场地上进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脚的内外侧和腿部“裹”“打”对方,只踏不踢,不准用手,双手只协调身体平衡。舞蹈动作有平踏、跳踏、骗腿、转身等,充满欢乐并起健身作用。如《踏脚舞》一群男子以一种“刚”性和“侠”气这种性格来表现回族人民吃苦耐劳,义无反顾和自强不息的品格。
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脉络。每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只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抽取、提炼,但是只要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就可以使每个作品更加的细腻,精致。
二、由回族舞蹈文化元素看其发展
回族舞蹈融入了伊斯兰宗教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现在要发展的回族舞蹈。这些年来回族舞蹈家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中辛勤耕耘,努力实现着舞蹈的形象塑造和形式创新,在热情善良,刚柔相济得民族性格特征中形成了富有激情,憨厚朴实,细腻深沉的回族舞蹈艺术。如回族擅长山歌,把这种山村的生活小调、男女间即兴对唱称“花儿”。1950年以后,一些回族群众在唱“花儿”时常作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吸收汉族民间舞蹈的折扇为道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娱性的歌舞。据说,持折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单身男子在民间社火中表演,称之为“八大光棍”。《花儿与少年》经回族舞蹈家改编后,成为融合回、汉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欢迎。回族舞蹈中“汤瓶舞”“口弦舞”源于宗教习俗,“汤瓶舞”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戏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宁夏回族妇女们跪坐地上拨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随着口弦奏出的优美旋律,或轻摇身躯,或缓缓起立而舞,表达不同的心境。
如舞蹈《穆斯林少女》虽说舞蹈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可它的舞蹈语言非常简练纯朴,准确到位。编导没有让舞蹈停留在回族人民日常的生活表面,而是探索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那份虔诚,编导运用了现代舞的编排方式积极从回族生活和宗教礼仪中提炼舞蹈语汇,也从回族人民崇尚新月,崇尚和平中体现中国文化。此外编导还强调音乐的穆斯林风格以及朴拙,简约之风等等,我们都能看出新世纪回族舞蹈发展是很有强势得。舞蹈《喊叫水》表现了一群贫苦人民对水的渴望,编导运用了现代舞的编排方式贯穿整个作品,使作品表现的活灵活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舞蹈《搅团团》舞蹈诙谐,幽默,风趣。用“搅”这一字贯穿了舞蹈,整个舞蹈表现了具有回族饮食文化的特色,编导能够不脱离生活本身又赋予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在音乐上吸取了某些现代音乐的写作手法,强化了回族舞蹈的动感,展现了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的特色,同时也表现了回族少女的勤劳质朴。
三、回族舞蹈的创新
创新才是硬道理,创新也是舞蹈发展的必要趋势。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它自身的、内在的发展规律,这和每一个民族具有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个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也都是以传统为基础和启示而发展出来的。同样任何民族的舞蹈发展,既离不开对本民族舞蹈历史遗产的继承,也离不开对外来民族艺术的借鉴。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首先我们要认识了解传统的民族舞蹈,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律的把握,会为我们的创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在回族舞蹈的发展和创新中,不能局限于目前的现状,回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可以使回族舞蹈有一个崭新的阶段。回族舞蹈的创新无论是从舞台设计、舞蹈服饰、舞蹈音乐以及舞蹈结构上的编排,都可以加入“现代”的元素。
首先,我們可以在回族的舞蹈服饰上色彩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绿色和白色,可以搭配更具有现代感的颜色和材质。
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舞蹈音乐方面加是入当代流行的音乐形式,使回族舞蹈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同时也让人们队回族舞蹈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也可以在舞蹈的结构和设计中,可以大胆的加入激光舞的元素和现代舞蹈等的元素,使回族舞蹈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
综合上述,在艺术领域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尤其死抱住传统中落后的东西不弃,艺术就会失去价值,并逐步走向衰亡。任何新东西的出现,都意味着对传统中某些旧的、过时的东西的突破和否定。优秀的民族舞蹈总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综合体现。民族传统不是僵化、凝固的,它在强大的时代洪流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感。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的强化和深化,对实现回族舞蹈的传统美与现代美,将会产生殊途同归的效果,它应该成为回族舞蹈今后的走向。
基金项目:此篇文章是为北方民族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近现代回族舞蹈创作研究(1958-2011)(项目编号:2011ZQY012)
备注:文章内容可以根据排版字数要求更改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