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动了孩子的母语能力
“一个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够阅读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在“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农村教师眼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一年前,何克抗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他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让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这能行吗?农村的娃娃们基础不好,能超越城里的孩子吗?”这是计划刚刚实施时,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心中普遍的疑问。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变化,使海原的老师们不得不惊叹,原来真的可以做到。
“跨越式课题不挑剔师资和生源”,何克抗首先解答了大部分人的疑虑。“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个回答,让海原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一丝安心。
什么是 “跨越式”?——直观地看,跨越式课题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前20分钟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接着是学生自主进行的10分钟拓展阅读和10分钟写作练习。
在教育界,很多人对“跨越式”提法颇有微词。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是官员才会喊的口号,是“拔苗助长”,而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何克抗回应说。在他看来,传统母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按照皮氏理论,5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在10岁以前,儿童也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何克抗说。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入,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在海原,一天的工夫,何克抗和课题组成员跑了两所乡镇中心校,听了4节课,评了4节课。回到县城宾馆时早已天黑,就在等待服务员开房门的短暂工夫,年过七旬的他斜倚在服务台上,一言不发。 “老先生累得够呛啊”,随行老师们私下感叹。
找回来的创造性
2000年,何克抗在深圳找了一所著名的实验学校,开始实践自己的跨越式理论,他下决心“要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他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拓展阅读和电脑打写之后,每逢看图写话,非试验班的学生往往只能写一两句,而试验班的学生能写出整个段落。到二年级,写科幻小说的都有了。
2004年,他又选取了在深圳南山区最偏远的白芒小学做试验。当时这所薄弱校96%的学生都是农民和打工者的孩子,在全区55所学校里总是倒数第一。参加试验后,仅用3年,该校总成绩就进入全区前10名。
随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也引入跨越式课题,实施时间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这是该课题首次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
在各个课题试验区,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总是,“跨越式”之后,孩子的考试成绩怎么样。
尽管何克抗本人并不看重这类功利性的指标,但他丝毫不担心这个。2007年6月,课题组曾抽取刚试验一年的延庆县的7个班、昌平区19个班为试验班。同时选取城区4所全国闻名的小学的同年级4个班作为对照组,开展了对比测试。语文学科的相关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字词句基础与阅读部分的平均分稍低于对照组,而作文的平均分则高于对照组;英语学科的相关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听力、笔试、口语及总分四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
实际上,早在2006年跨越式课题就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被认为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
“十分华文”漂洋过海
爱和耐心的等待最终有了回报。在海原县语文课堂上,《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写作环节中,一个一年级孩子写道:“我想有个黑色的太阳,黑黑的太阳能把奶奶的头发晒黑。”还有一个孩子写道:“画一个爱心的太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在海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见过像这样富有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一年级学生。此外,海原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对照显示:课题实施半年时,差别不大;一年之后,试验班的语文平均分高出了10分,而且越来越接近县城学生的母语水平。
可是,在最初一两个月,海原课题组的试验并没有显现出明显效果。在何克抗和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师生们的长进似乎并不大。然而,每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海原的课堂里,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总是会被感动。一位海原老师评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历经十年教育实践,如今,在北京的远郊区县、深圳的南山区、广州的越秀区、新疆库尔勒、河北丰宁、宁夏海原、甘肃成县……由何克抗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组,先后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试验区,试验学校也发展到250多所。
试验的巨大成功还引来了新加坡教育界的关注。通过考察,新加坡在2007年引进了“跨越式”教学做试点。发现效果很好后,便逐步扩大试点。到了2010年9月,新加坡开始在全国推行以何克抗团队跨越式教学为蓝本的华语教学方法。他们不用“跨越式”这个名称,而是称为“十分华文”。
为教育均衡发展找良方
“不要把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新近成为媒体“红人”的何克抗并不愿多谈自己的故事。他琢磨的还是那个“老问题”。
国家一直在强调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何克抗也一直在思考什么叫教育创新?怎样促进教育公平?在他看来,他这些年做的一直都是在实践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的教育公平理论认为起点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所以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出台各种政策、配套大笔资金来促进起点的公平。但是解决起点不公平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阶段。探索如何在起点不公平的前提下,实现结果的相对公平的操作模式是‘跨越式’的目的所在。”何克抗认为这十年来在200多所学校进行的试点,详实的对比数据,和摆在眼前的效果已经说明了问题。
“我们这个项目,只要几亿就可以在全国开展下去,而且效果很好,我们已经为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好的办法。”他很希望自己的试验能够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能把教育质量不高的差学校变成好学校,能把普通的老师变成名师,能把原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变成优秀的学生……”在何克抗铿锵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第一次窥见了教育的魔力。
在与何克抗先生交谈的两个小时中,我由衷地被一位古稀老人所震撼。震撼于他执著的追求,十年磨一剑,只为实现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震撼于他坚定的信念,面对各种质疑,信心毫不动摇,“你们可以不信,可以质疑,请尽管来我们项目的试验区考察,事实胜于雄辩”;震撼于他不懈的努力,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他的足迹与汗水为其教育试验的成功做了最好的注解。然而,试验区所覆盖的面积毕竟有限。何克抗希望,试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透过他坚定的目光,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孩子灿烂如花的笑脸。
“一个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够阅读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在“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农村教师眼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一年前,何克抗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他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让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这能行吗?农村的娃娃们基础不好,能超越城里的孩子吗?”这是计划刚刚实施时,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心中普遍的疑问。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变化,使海原的老师们不得不惊叹,原来真的可以做到。
“跨越式课题不挑剔师资和生源”,何克抗首先解答了大部分人的疑虑。“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个回答,让海原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一丝安心。
什么是 “跨越式”?——直观地看,跨越式课题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前20分钟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接着是学生自主进行的10分钟拓展阅读和10分钟写作练习。
在教育界,很多人对“跨越式”提法颇有微词。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是官员才会喊的口号,是“拔苗助长”,而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何克抗回应说。在他看来,传统母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按照皮氏理论,5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在10岁以前,儿童也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何克抗说。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入,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在海原,一天的工夫,何克抗和课题组成员跑了两所乡镇中心校,听了4节课,评了4节课。回到县城宾馆时早已天黑,就在等待服务员开房门的短暂工夫,年过七旬的他斜倚在服务台上,一言不发。 “老先生累得够呛啊”,随行老师们私下感叹。
找回来的创造性
2000年,何克抗在深圳找了一所著名的实验学校,开始实践自己的跨越式理论,他下决心“要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他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拓展阅读和电脑打写之后,每逢看图写话,非试验班的学生往往只能写一两句,而试验班的学生能写出整个段落。到二年级,写科幻小说的都有了。
2004年,他又选取了在深圳南山区最偏远的白芒小学做试验。当时这所薄弱校96%的学生都是农民和打工者的孩子,在全区55所学校里总是倒数第一。参加试验后,仅用3年,该校总成绩就进入全区前10名。
随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也引入跨越式课题,实施时间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这是该课题首次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
在各个课题试验区,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总是,“跨越式”之后,孩子的考试成绩怎么样。
尽管何克抗本人并不看重这类功利性的指标,但他丝毫不担心这个。2007年6月,课题组曾抽取刚试验一年的延庆县的7个班、昌平区19个班为试验班。同时选取城区4所全国闻名的小学的同年级4个班作为对照组,开展了对比测试。语文学科的相关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字词句基础与阅读部分的平均分稍低于对照组,而作文的平均分则高于对照组;英语学科的相关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听力、笔试、口语及总分四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分。
实际上,早在2006年跨越式课题就已经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被认为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
“十分华文”漂洋过海
爱和耐心的等待最终有了回报。在海原县语文课堂上,《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写作环节中,一个一年级孩子写道:“我想有个黑色的太阳,黑黑的太阳能把奶奶的头发晒黑。”还有一个孩子写道:“画一个爱心的太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在海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见过像这样富有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一年级学生。此外,海原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对照显示:课题实施半年时,差别不大;一年之后,试验班的语文平均分高出了10分,而且越来越接近县城学生的母语水平。
可是,在最初一两个月,海原课题组的试验并没有显现出明显效果。在何克抗和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师生们的长进似乎并不大。然而,每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海原的课堂里,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总是会被感动。一位海原老师评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历经十年教育实践,如今,在北京的远郊区县、深圳的南山区、广州的越秀区、新疆库尔勒、河北丰宁、宁夏海原、甘肃成县……由何克抗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组,先后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试验区,试验学校也发展到250多所。
试验的巨大成功还引来了新加坡教育界的关注。通过考察,新加坡在2007年引进了“跨越式”教学做试点。发现效果很好后,便逐步扩大试点。到了2010年9月,新加坡开始在全国推行以何克抗团队跨越式教学为蓝本的华语教学方法。他们不用“跨越式”这个名称,而是称为“十分华文”。
为教育均衡发展找良方
“不要把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新近成为媒体“红人”的何克抗并不愿多谈自己的故事。他琢磨的还是那个“老问题”。
国家一直在强调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何克抗也一直在思考什么叫教育创新?怎样促进教育公平?在他看来,他这些年做的一直都是在实践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的教育公平理论认为起点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所以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出台各种政策、配套大笔资金来促进起点的公平。但是解决起点不公平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阶段。探索如何在起点不公平的前提下,实现结果的相对公平的操作模式是‘跨越式’的目的所在。”何克抗认为这十年来在200多所学校进行的试点,详实的对比数据,和摆在眼前的效果已经说明了问题。
“我们这个项目,只要几亿就可以在全国开展下去,而且效果很好,我们已经为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好的办法。”他很希望自己的试验能够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能把教育质量不高的差学校变成好学校,能把普通的老师变成名师,能把原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变成优秀的学生……”在何克抗铿锵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第一次窥见了教育的魔力。
在与何克抗先生交谈的两个小时中,我由衷地被一位古稀老人所震撼。震撼于他执著的追求,十年磨一剑,只为实现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震撼于他坚定的信念,面对各种质疑,信心毫不动摇,“你们可以不信,可以质疑,请尽管来我们项目的试验区考察,事实胜于雄辩”;震撼于他不懈的努力,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外,他的足迹与汗水为其教育试验的成功做了最好的注解。然而,试验区所覆盖的面积毕竟有限。何克抗希望,试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为止。”透过他坚定的目光,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孩子灿烂如花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