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嵩县赵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嵩县赵岭金矿近南北向构造蚀变带的性质,以及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又对矿区内相同性质的蚀变构造带找矿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控矿构造;找矿标志
  一、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华熊台隆之外方山断隆区的西北部,区域性深大断裂带马超营北侧、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区域上地层呈单斜形迹产出,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为区域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
  (一)地层
  该成矿区域地层自老至新为太古界太华群(ARTh)的变质岩系;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ChXn)的中—酸性火山岩系,蓟县系高山河群(JxGs)的石英砂岩,新元古界清白口系管道口群(QnGd)的碳酸岩系白云岩;中生界白垩系上统楸扒组(K2q)的紫红色砂;新生界古近系砂、砾岩,第四系的冲洪积砂砾石、黄土。
  (二)构造
  区域内构造形迹有两种:一是褶皱、二是断裂。
  1.褶皱
  褶皱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于图幅西南角的古老地层太华群的基底褶皱,二是盖层褶皱。盖层褶皱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分布在马超营深大断裂南侧的台缘褶皱带,二是分布在东部的大庄-中胡宽缓背斜。
  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区域内最主要控矿与成矿构造,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者区域内多种矿物种类及矿床成矿与分布,与区域内已知金矿床(点)的分布密切。有些低序次级断裂成为成矿构造。从断裂产出方位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组:一是近东西向断裂,二是近南北向断裂。
  1)东西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是马超营断裂带,为区域性深大断裂,由四条断裂组成的断裂束。从走向展布形式看,总体趋势是向西收敛,向东撒开,倾向以南倾为主,局部反倾,倾角55°~85°。
  2)近南北向断裂。近南北向成矿断裂有两条F8与F22,F8成矿断裂由三家矿企构成,依次是庙岭金矿、金牛矿区、山东黄金,F22主要分布在庙岭金矿权内。F8构造蚀变带宽度80m~200m,倾向北西,倾角30°~65°。F8断裂由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局部地段由走向交角很小的两组断裂组成,一组走向N14°~25°E,另一组走向N7~10°W,这两组断裂以前者为主,一定部位复合,总体构成近南北向成矿断裂带。
  (三)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岩以熊耳群三叉裂谷型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华力西期正长岩岩脉、海西期闪长岩脉零星分布。熊耳群火山岩构成本区的成矿围岩,岩性以流纹斑岩为主,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燕山期的合峪岩体、五丈山岩体与华山岩体均为复式岩体,对该区域金礦床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化探资料,在上述三个花岗复式岩体外接触带圈出一个大的环形异常带,异常带内以金为主的矿床(点)星罗棋布。
  二、 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赵岭金矿床在区域上位于外方山断隆的中西部,大庄—中胡背斜之北翼,成矿断裂F8的北断。地层产状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形迹。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和第四系。其中熊耳群火山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岩性主要为流纹斑岩、局部为英安岩、安山岩。
  (二)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分别为F1、F8构造蚀变蚀变带。其中F1为含长石构造蚀变蚀变带;F8为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F8断裂带内主要发育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泥砾岩、构造软泥和糜棱岩,后三者主要发育在构造带顶板或底板。断层总体走向北东10°-20°,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
  (三)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熊耳群鸡蛋坪组中酸性火山岩,部布有石英脉零星分布,规模较小,与成矿无关。与本区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为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两者均为复式岩体,根据最近航磁资料研究表明,在矿区附近有一隐伏岩体或与成矿有关。
  (四)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主要见于矿脉顶底板围岩中,构造带近矿围岩蚀变以钾长石化、硅化为主,带内主要蚀变有: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黝帘石化、碳酸盐化。
  三、矿体地质特征
  金矿体赋存于F8含金构造蚀变蚀变带中,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根据工程揭露,单矿体沿走向控制长度达180m以上,该矿体赋存于标高+613~+500m,总体走向10°~15°,倾向北西西,倾角51°~57°,平均54°。矿体最大厚度3.03m,最小厚度0.78m,平均厚度1.57m,厚度变化系数142.8%。属厚度不稳定金矿体。
  矿体内刻槽样金品位1.21~3.55g/t,平均品位2.16g/t,品位变化系数68.3%,属金矿化较均匀的金矿石。
  金矿化主要发育在矿区中部,金富集规律和特征:
  1)矿体严格受构造蚀变蚀变带控制。
  2)金矿体品位总体较低,矿化不均匀,在走向上、倾向上均呈跳跃式变化。
  3)多金属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呈正相关。
  4)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晶形愈不完整,粒度愈细,则金含量较高。
  5)矿化以多金属矿化、黄铁绢英岩化为主金品位高。
  四、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内金石的结构类型有:交代残余结构、等粒状结构、嵌边结构;构造有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细网脉状构造,主要以前两者为主。
  (一)矿石结构
  等粒状结构:黄铁矿被褐铁矿完全交代,仍保留黄铁矿晶形,褐铁矿呈等粒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该结构主要出现在氧化矿。
  交代残余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系指褐铁矿交代黄铁矿,部分黄铁矿残留在褐铁矿中心部位,构成交代残余结构,此种结构为混合矿层常出现。   嵌边结构:黄铁矿沿脉石矿物边缘分布,似嵌边状,构成嵌边结构。
  (二)矿石构造
  此种构造亦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浸染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颗粒之间,构成浸染状构造,是矿区较为常见的构造之一。
  细脉-细网脉状构造: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呈细脉——微细脉状沿矿石节理、裂隙充填,构成细脉——细网脉状构造。
  细脉——浸染状构造:是浸染状与细脉状共同出现在矿石上的一种构造形式,在矿石中细粒——微粒状黄铁矿,部分呈疏密程度不等的浸染状;另一部分呈断续的细脉。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
  通过对本区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并结合區域有关资料的研究,认为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多期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矿床形成关系极为密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层因素
  基底岩系太古界太华岩群是以基性—超基性岩浆为主的变质岩第,盖层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上述两地层为后期岩浆热液的主要供金矿的物质来源。
  2.构造控矿
  断层构造是含金热液迁移、富集的主要通道和场所。区内金矿体均赋存于F8构造蚀变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严格受其断层构造控制。因此,断层构造对金矿床的形成密不可分。
  3.岩浆活动控矿
  燕山期合峪岩体和五丈山岩体均为复式花岗岩体,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分布起着明显控制作用,花岗岩浆侵入所伴随着后期热液活动,使太华岩群、熊耳群的金元素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于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矿体。
  综上所述,本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矿床。
  (二)找矿标志
  1.岩浆岩标志
  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中,分布在花岗岩体外围接触带,表明熊耳群火山岩为金矿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花岗岩体对金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
  2.构造标志
  金矿床赋存于构造蚀变带内,走向北北东断层为主。该断层是经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金富集。
  3.蚀变矿化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常具有明显的矿化和蚀变现象,近矿围岩有一定规模厚度的钾长石化带,带内硅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粘土化、铅锌矿化等,其中黄铁矿化和铅锌矿化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4.其它标志
  含金构造蚀变带地表则以褐铁矿和白铅矿为找矿标志。民采洞也是直接或间接找矿标志。
  作者简介:刘晓斌(1987-),男,河南武陟人,现在嵩县金牛公司从事地质找矿与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Gd2O3纳米粒子用于增强MRI成像。方法采用溶剂法一步制备超小功能化的Gd2O3纳米粒子,同时对其稳定性和MRI增强造影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此方法制备的功能化的Gd2O3
人物是小说中文化元素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历史小说。邓宏顺的长篇小说《铁血湘西》,以中共地下武装湘西纵队的组建始末为主线,艺术再现了湘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建立新政权的峥嵘岁月。作者运用非虚构的叙事手法,描绘了近代中国大湘西数十年的风云变幻,这是一部关于战乱记忆与家国向往的近代历史小说。小说故事场景以湘西辰溪县为中心,辐射大湘西周边地区,刻画了在家仇国恨、权利纷争的残酷争斗中各类人物的殊途命运。  《铁血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能够在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时期将水分吸收或储藏起来以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待水资源短缺时期可以将储藏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供人们使用,使城市建设能够拥有海绵般的特性,虽然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它代表了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望。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型建设理念的支持,因此每个城市公民都有义务为城市建设提供合理的分析和设想,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
本文对最佳投掷角度进行了浅析,所得结论说明即使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最佳投掷角也不是45°,而是与投掷的初速度和人的高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