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房地产是近年来中国利益博弈最典型的一个领域。这次的房地产热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调控,象征性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在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一个利益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甚至改变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这还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到一种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景观。
《世界商业评论》刊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立平文章认为,利益博弈时代,显然不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在最近的几年中,有几个重要事件已经在预示着利益博弈时代的到来。如2003年围绕房地产121文件的利益博弈。当年121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控开发贷款、严控土地储备贷款等。房地产商动作频频,业内头面人物写出一个报告上报给国务院。这个举动促成了国务院18号文件的出台。由此,房地产的“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官方确认。再就是两税合一,从阵营来看,大体是财政部、内资企业和部分专家学者为一方,商务部、外资企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为另一方。双方博弈的结果是2005年3月9日,“两税合一”的议案没能付诸表决。《华尔街日报》对此报道说:“这使外资企业暂时赢得了一场胜利。”
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博弈所必需的那些要素在事件的进展中陆续出现,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有如下几个:
一是利益博弈的主体。在这次房地产博弈中,非常多的利益或非利益主体卷入了这场利益博弈,其中包括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国内炒房客、国外投资人、国内普通投资者、购房自住者、中央政府、金融机构、有不同利益背景或无利益背景的学者等。一些地方的政府和一些政府部门或是用明顶暗抗,或是用暧昧的态度暗示,直接参加了利益的博弈。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充当起某个利益联盟的整合者的角色。而作为调控方的主体无疑是中央政府。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央政府的调控远非是过去那种令行禁止的效果,而是在面对博弈对手和复杂的博弈环境时依据对方的反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和施压手段。这种情形甚至与两年前开始的宏观调控的情形都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二是利益群体之间的联盟与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房地产热的发生,就是几个利益主体合谋的产物。房地产集团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稳定联盟关系,早在90年代初就在开始形成。一些地方房价扶摇直上,就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合作的产物。在中央政府调控意向明确之后,两者在对房价和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的解说以及在对调控措施的反应上,配合都相当默契。作为博弈的另一个主角的游资与地方政府的联盟关系则显得相当脆弱和不稳定。虽然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地方政府在当初对游资频频招手,但在博弈不能没有牺牲者的时候,游资就将会成为牺牲的对象。在一些地方的调控中,相当多数量的房子砸在炒房者的手上,而开发商大多毫发无伤。此外,还有几个主体不能忽略。一是媒体,除了房地产是媒体广告收入的重要来源之外,地方政府的态度无疑是影响媒体的重要因素。二是某些有利益群体背景或自己置身于利益之中的专家学者。三是有利益背景的研究机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政府的机构实际上也成了利益中人。
三是新的博弈手段的采用。观察这次房地产热及其调控的博弈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人们在使用一些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语言来谈论这场房地产博弈。要挟、挟持、绑架,这样几个过去很少用到现实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名词,在今年的房地产以及其他的利益博弈中不止一次被提及。在直到今天还没有最终结果的房地产博弈中,由于上述挟持、绑架、要挟等博弈手段的使用,使得目前这场博弈的过程进一步复杂化,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不得不多有顾及,既要投鼠又要忌器。
利益时代的到来,是市场经济机制和社会结构分化两个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取代再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的时候,利益的分配已经主要不是取决于国家的意志,而是市场和社会中的利益博弈。同时,社会的分化在加深,不同的利益和利益群体在开始形成。在这样的时候,市场和社会就成为利益博弈的基本框架。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时代,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社会事务都可以成为利益博弈的对象。当一个社会进入利益博弈时代的时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使利益博弈合法化、如何为利益博弈提供合法的舞台、利益博弈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利益博弈的机制和规则如何制定、国家如何面对利益博弈等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
政府的超越性与公正性。近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是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介入市场活动甚至成为市场中的利益主体有直接关系的。如征地、拆迁等事务中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大都与这个因素有关。因此,在利益博弈时代,政府的超越性是使得利益博弈能够健康公正进行的前提条件;
利益主体发育的均衡问题。目前中国利益主体的发育是相当不均衡的,强势过强,弱势过弱。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介入,市场中的博弈几乎是一边倒的。由于利益主体发育的不均衡,就可能造成一些群体对政府的决策有较大的影响,而另一些群体的要求则无法或不能充分地在决策中得到体现,其结果就是政策导致利益格局的失衡;
利益群体的发育。据报道,6月初,房地产商民间组织——中城联盟数十家会员、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成员都曾聚首研讨当前形势和对策。这表明,利益博弈在开始以利益群体的方式进行。这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利益群体可以将分散的利益要求凝聚为合法的、建设性的利益表达,从而使其能够更接近决策的层面。
到农村去!
无论是出于战略还是战术上的考虑,现在都应该——到农村去!
中国的市场按行政划分至少可以分为五个级别:一级市场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和南京,这些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消费能力最强;二级市场主要是指其余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如大连、青岛、厦门、宁波等和浙江省的温州、广东省的东莞以及重庆、天津两个直辖市;三级市场是指全国的地级市和浙江、江苏、广东省的县级市;四级市场是指其余地区的县级市和全国的县;五级市场是指全国的乡和镇,它意味着广阔而分散的农村。
《IT经理世界》认为,从这个角度看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市场的二元隔离特性。企业一般乐于谈论的市场是指一二级的主流市场,而实际上四五级市场却拥有着中国近80%的人口比例。三级市场是这个二元分化市场的主要分隔线。对一个商务人士而言,区分这一系列市场的主要指标就是飞机可否直达。
对日用消费品以及家电产品来说,一二级市场是跨国公司的主战场,他们的渠道一般都到三级市场为止,而四五级市场则是广大本土企业长期盘踞、赖以滋养和成长的根据地,是抵抗跨国公司的天然屏障。翻遍所有以中克西、以快制慢、以小搏大的商业神话,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四五级市场的开拓、发展史。在竞争激烈的日化行业里,这一广大市场培育出生产雕牌洗衣粉的纳爱斯集团和生产奇强洗衣粉的南风集团,隆力奇集团也只用了不到6年时间即跻身中国日化的前列。娃哈哈更是依靠一支由2000多家一级批发商和20000多家特约二级批发商组成的庞大的营销队伍,达到了三四级市场的平均高达80%以上铺货率,从而一举造就了娃哈哈120亿元的年销售额和中国饮用水市场排名第一的地位。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一二级市场的日趋饱和,县乡级市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仅从目前风头最劲的手机市场来看,根据GFK公司对全国市场手机销量的监测和推总,城市部分占全国市场的比重逐步降低——由2004年的72%下降至2005年5月的63%。同时,由于一二级市场已经逐步被大卖场所控制,厂商在与渠道的博弈中渐落下风,大量的现金沉积在了渠道中;而在县乡级市场,由于还没有形成强势的渠道,厂商还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只要渠道管理做得好,这一市场就可以像抽水机一样,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这样的诱惑力是谁都无法忽视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试探、耕耘和巩固之后,开始大踏步向这个巨大新兴市场的腹地挺进;而原本以大城市为主战场的家电、PC厂商,也开始加大对县乡级市场的投入,以寻求新的销售增量。这样一来,在国内市场原来泾渭分明的界线逐渐模糊,就像一条被水浸湿后变粗的钢笔线。
于是,“到农村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句37年前毛泽东提出的口号,又再次成为了指引企业拓展市场的方向标。
外资旅行社在中国左右为难
尽管境外资本屡获中国提前实现世贸组织谈判承诺的照顾,然而,其在中国旅游市场掘金之路却依旧步履蹒跚。就在中国旅游市场开始呈现出规模与利润的巨大诱惑之际,为何那些实力雄厚、资源网络发达的外资旅游企业却只能望市兴叹?
近日,中国再次提前兑现世贸组织谈判中关于开放中国旅游市场的承诺,修订2003年6月颁布的《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取消其中有关在华设立外资旅行社的地域限制,并将注册资本限制标准由500万降低至250万元人民币。对于观望中国旅游业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已久的外资旅行社来说,这本应是一大利好,《环球财经》称,事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自1998年外资旅行社初涉中国旅游市场至今,目前国内含有外资成分(包括合资、外资控股、外资独资)的旅行社仅有18家左右,而且为数不多的外资旅行社几乎无一盈利,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尽管政策层面上做出了大幅度的开放,但不得经营出境业务成为外资旅行社无法越过的警戒线。
就目前国内旅行社业务分类来说,出境、入境和国内游三块市场利润率呈递减趋势。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出境游的利润是国内游的6-8倍。
外资旅行社虽没有被禁止从事市场最大的国内游业务,但水土不服的境外资本一般不会进入这个市场。因为国内游市场之混乱、利润率之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大多数外资旅行社只能从事与国内居民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市场最狭小的入境游业务。
由此看来,利润最为丰厚的出境游业务将外资旅行社拒之门外是导致其经营业绩普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即使是国内旅行社,也不是家家都有经营这项业务的资格。以2003年为准,全国出境游组团社共528家,仅占全国旅行社总数的38.71%,但是其旅游业务收入却达到287.99亿元,占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收入的46.45%。而以旅行社数量庞大的上海市场来看,目前仅5家国际社获准提供出境游服务。管理层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国旅总社常务副总经理李惠阳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旅行社的平均利润就是1%左右,而中国现在旅行社的利润稍高一些,但也就是2%、3%,这就是说旅行社这个行业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旅行社的利润比较薄,所以不会像其它领域那样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里来。在目前这种背景下,外资对进入中国旅行社行业热情的逐渐消退也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地。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势必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所以,尽管暂时遇到了政策壁垒,但并不妨碍外资旅行社曲线布局中国的行动。
《经济观察报》:下一站:中国
飞速成长中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已经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上升幅度全球之最的这一市场正在酝酿着新的高潮。
超级游客
安赛尔是一家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中国旅行社,在这家旅行社经营的多条旅行线路中,以穿越法国、意大利的线路最受欢迎,比如一条仅用8天时间从巴黎出发,经过法国南部,然后到达摩纳哥,进入意大利北部线路。通常,这条价格适中的旅行线路接待的都是在欧洲的华裔留学生和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到欧洲旅行的华裔游客,现在,这条中国人运营的旅行社,开始接待越来越多中国内地的旅行者。
这些从中国内地城市到欧洲进行短期旅行的游客,已经成为欧洲消费的主力,他们既在法国南部的香水生产地购买原产地香水,又在佛罗伦萨采购当地的皮具,当然,在米兰的短暂停留会让旅行变得疯狂,比如在伊曼纽尔二世走廊这个米兰最辉煌的购物长廊中,PRADA、Valentino这些诞生在意大利的世界名牌,会让为达到免税消费额的中国游客陷于短暂的购物癫狂状态。
现在,安赛尔这样的欧洲旅行社接待的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新希望。中国人海外游正在成为促进奢侈品行业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游的目的地。2004年的前10个月,有2384万中国人到海外旅游。业内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游客去法国和意大利等主要奢侈品市场生产国的人数将大大激增。预计到明年,去巴黎的中国游客将超过日本人。英国经济学人资讯中心预测,到2008年,中国人海外游人数将增加到4900万。
现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有41%的购买力来自日本。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大多数分析机构和奢侈品品牌对于这个问题的判断都是肯定的。当决定购物时,中国游客购买路易·威登的平均支出至少要比日本游客多出10%。
高盛的奢侈品行业首席分析师雅克·弗兰森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群,约占2004年奢侈品消费行业总销售额的12%左右,在12%中,只有约2%的销售额来自中国本土的消费者,其中约10%来自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
预计10年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将与日本的奢侈品消费者抗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朱才斌博士分析,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算大,但上升幅度却是全球之最。如果把消费者在国外购买的额度加上,这个数字会翻好几倍。
正在成长的市场
当我们经过北京国贸或者上海恒隆广场那些安静、华丽的奢侈品店铺时,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他们在中国能赚到钱吗?
这些昂贵的品牌支撑着中国庞大的时尚消费类媒体的广告,虽然他们在中国内地开店的成本比香港约少30%,但他们往往是大城市高级百货公司最大的面积占有者,那些布置华丽的店铺、态度傲慢的服务员、屈指可数的光顾者经常会让人对他们的经营状况感到担心。
究竟哪些品牌在中国取得了理想的回报?
根据路易·威登介绍,它在中国内地的大多数店铺平均在一年时间就盈利,这个品牌隶属的LVMH奢侈品集团旗下的香槟酒和白酒的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来自中国市场。Richemont也表示卡地亚在中国已经盈利。
而上个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的斯沃琪集团拥有的三大手表品牌欧米茄、浪琴和雷达已经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在中国名表市场中,价格适中的欧米茄、浪琴几乎已经成为公司白领选择第一块名表的首选。
路易·威登和斯沃琪集团仅仅是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中有所斩获的代表,在男性消费者占主流的中国奢侈品市场中,登喜路已经在中国开设了60家店铺,而时装品牌杰尼亚也成为社会成功男士衣橱中的常备品牌。
但在那些更昂贵的顶级时尚品牌看来,这个市场的成长还需要观察,比如进口关税高达35%的某些珠宝品牌。
首届顶级时尚品行业峰会上的同一周内,意大利品牌PRADA在上海举办了PRADA裙装展,上海的重要街道上到处飘扬着这次展览的宣传品。在上海的和平饭店,来自7个国家的记者和上海的社会名流参加了这个展览的开幕礼,这个开幕礼将这个城市的浮华气质推到极致。
PRADA诞生在米兰,全球大多数奢侈品诞生在欧洲,法国、意大利是这些昂贵品牌的主要来源地。上个世纪90年代,大部分原本是家族生意的奢侈品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PPR、LVMH和Richemont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最大的奢侈品集团,它们兼并、收购了一系列老牌的顶级时尚消费品品牌,伴随着它们在全球大都市的开疆拓土,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越来越集中在数目有限的超级品牌上,中国也成为它们拓展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消费者本土购买力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上仅占2%,但在这里开设店铺除了做现场销售之外,对于大量奢侈消费在海外完成的中国游客来说,选择在核心地段开设店铺,依然是提高顾客品牌认知度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一轮奢侈潮
在奢侈品市场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下一轮高潮正在酝酿当中。
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Top Marques Shanghai)将于10月18日—2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Top Marques首次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以外的城市举办,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奢侈品展览会。展会吸引了世界上最顶级的跑车、房车、游艇、私人飞机、时装、珠宝、名酒以及各类顶级房产、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参展。
在一轮接一轮的物质轰炸中,对于和国家GDP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新富来说,想保持冷静都难。
《IT时代周刊》:中国企业到了跨国并购的时代吗
TCL的坎坷、联想的前景不明和海尔新并购的延缓,已让我们开始为中国企业的选择感到一丝忧虑。《IT时代周刊》认为,这不是杞人忧天——一方面,国际经验已真切显示,并购之路既非捷径,更非坦途;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表现出来的稚嫩,让人深刻感受到我们还没有底气十足。不能叫停刚刚起步的跨国并购,也不能挫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信心,但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跨国企业发展之路,需要中国企业家的“雄才大略”,但更需要一系列的反思:为什么“市场换技术”换不来技术?为什么企业规模在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
技术可以买来,但研发能力买不来;管理可以引进,但核心竞争力无法引进;人才可以吸引,但理念无法形成。中国企业最欠缺的是核心竞争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把核心竞争力形象地比喻为:“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无论有着多么高明的手段,无论有着多么好的机遇,无论利用什么样的外部资源,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建立起企业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都无法取巧,需要企业静下心来,怀揣世界的“心”,戒除浮躁,强身健体,才能实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宏伟目标。
中国市场有现成的和跨国公司过招实现强身健体的环境,中国企业应该从依赖“主场之利”转变到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来建立市场地位,幼稚产业应该保护,但长期依靠保护无法断奶的企业则永远不会成熟,更惶论在国际市场上争长论短。
《财经界》:巨鳄争食中国汽车金融市场
今年年初,丰田汽车金融(中国)公司宣布,丰田汽车金融个人购车贷款业务已在北京地区全面启动。在北京的所有丰田汽车国产、进口经销商展厅中,购车者均可享受到丰田的金融服务。至此,丰田汽车金融公司成为继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与大众汽车金融公司之后,第三家正式开展国内业务的汽车金融公司。而另一家同样获得开业审核的福特汽车金融公司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挂牌。
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如此大的蛋糕引得中外汽车巨头们争相前来抢食。除上汽通用、福特、大众、丰田已展开实质性行动外,PSA标致雪铁龙、戴克集团、宝马、沃尔沃、北京现代、GE金融也对在华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无限憧憬。
来自福特的数据显示,福特全球2004年第一季度净收入19.5亿美元,其中来自于金融公司的净收入为6.88亿美元。第二季度收入为12亿美元,金融公司收入为8.97亿美元。金融业务占福特第二季度收入的75%。各大汽车金融公司都把总部擅长开拓新市场的人员派到中国这块“新大陆”。福特汽车信贷公司把一手缔造了该公司在台湾地区汽车信贷业务的詹国栋放到中国大陆来开拓汽车金融市场。詹国栋目前的身份是该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屡次在汽车金融论坛上扮演“启蒙者”的角色。而丰田中国金融筹备组的领衔人物也来自丰田日本金融总部,另有日资银行的人员加盟。记者另外获悉,这类公司还借助科尔尼、德意志银行等“外脑”们帮助分析中国汽车金融市场。
汽车金融服务具备“逆汽车产业周期而为”的功能,起到平移汽车产业周期的作用,由于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在业务方面上可接近制造业,下可直接连通消费市场。据统计,目前至少有10家汽车金融公司表达了在中国试水的愿望,他们的筹建和开业都在按程序进行。但调查中发现,汽车金融公司要达到实际的运营效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将直面信贷系统不完善、资金来源单一、人才缺乏这些难题。
《中国市场》:中国式直销
2005年4月8日雅芳成为首家官方获准的直销试点企业,对于这张来之不易的牌照,沉浸在喜悦之中的雅芳还没有完全享受完这短暂的“春天”,接下来即遭遇到专卖店经销商的退货事件。所谓“成也直销,败也直销”,直销这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且规模相当可观的销售方式,如何在中国实施自己的营销战略?
在雅芳获准进行直销试点后,抵触的情绪不是来自对手安利或者玫琳凯,而是一直被雅芳自己视为其发展根基的经销商。对于刚刚成为直销试点企业的雅芳来说,这种变化可谓始料未及。然而对于即将开放的中国直销市场来说,这却并非一个偶然现象。近日,业内专家指出,雅芳的遭遇应该被视为预警信号,中国直销行业开放仍需谨慎而行。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忠认为,经验证明限制多层次计酬方式而只开放单层次直销,并不能解决非法传销的问题。1997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传销管理办法》,该规定以销售过程中直销商的层数,来划分单层直销和多层直销。单层直销被认为是简单的、可管理的,因而被允许。多层直销被认为是连锁式销售的一种,会导致价格增加,因而被认为肯定有问题。“金字塔”骗术的操作者马上意识到,他们可以打着单层的旗号,拿到合法的传销营业执照,继续进行欺诈。结果,中国一下子冒出了600多家单层直销公司。
除了那些还想继续合法进行直销的企业外,很多拿照无望的企业也开始“蠢蠢欲动”。在雅芳拿牌后,有一种说法似乎很能代表部分直销企业主的心声,即面前有四条道路:要么借船出海,投奔有牌照的直销企业;要么退而求其次,转向海外谋发展;要么摇身一变,转向地下经营;要么彻底退出直销市场。在这四条道路中,显然第一条、第四条道路是大多数直销企业不愿意选择的。这样,最有可能的是走第三条道路,表面宣布脱离了直销行业,背地里却行直销之实。
直销这种在国外已有一定发展规模的销售方式,要想彻底进入中国,一改其“水土不服”的病发症,除了直销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管理外,消费者还是不得不大声疾呼高素质的SP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