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上好课,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
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
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作比: 大海 、西湖 却(突出)
漓江水景 特点: 静 、清、绿 真(强调)
感受: 激起微波、船进岸移
作比: 泰山 、香山 却(突出)
桂林山姿 奇 (气势) 真(强调)
特点: 秀 (色彩)
险 (形状)
山环绕水、水倒映山 (奇)
赞美奇景 雾 、 树 、花 、船 、筏 (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观)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句句有情,借用了板书,只用了两课时,全班同学就都会 背诵全文了。学生告诉我: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桂林那奇异迷人的风光。 我用录像、音乐、语言的渲染,营造了课堂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情动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向朝鲜人民话别地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了很亲切,很受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讲这篇文章时,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
文章三段的开头、结尾,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段的总起句都是感叹句,每段最后又都以反问句作结。我范读开头时,如说话一般,又亲切又感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情。范读文章的结尾时,我满怀激情,进一步加强了语气,强烈的抒发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战斗友谊。
学生被这离别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场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场面一定和我国抗洪救灾时,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面一个样。”
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让这一感人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学生们心中。
三、 讲练结合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深山风雪路》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悟出邮递员老吕是一个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我决心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 再接再厉,认真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出更新的教法,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丹
一、 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
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浓厚的情趣。其次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是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的是南疆景色,山水相映,别具风格。因我又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所以讲这篇课文时,格外感到亲切。桂林山水奇异动人的景色再现眼前,我为祖国有这样清秀、奇异、幽静、美丽的胜景而感到自豪。我由衷要赞叹它的激情早已抑制不住。于是,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录像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如诗的连绵画卷之中。
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地热爱。
讲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抓了按板书顺序练背,学习作者优美的言辞和严密的写作结构。
作比: 大海 、西湖 却(突出)
漓江水景 特点: 静 、清、绿 真(强调)
感受: 激起微波、船进岸移
作比: 泰山 、香山 却(突出)
桂林山姿 奇 (气势) 真(强调)
特点: 秀 (色彩)
险 (形状)
山环绕水、水倒映山 (奇)
赞美奇景 雾 、 树 、花 、船 、筏 (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观)
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句句有情,借用了板书,只用了两课时,全班同学就都会 背诵全文了。学生告诉我:读了这篇课文,他们好像真的来到了桂林,荡舟在漓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一看桂林那奇异迷人的风光。 我用录像、音乐、语言的渲染,营造了课堂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情动情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作者将他们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流于笔端,凝聚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情感”为动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具体叙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向朝鲜人民话别地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文章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使人读了很亲切,很受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我讲这篇文章时,凭借文章内容,寻找情感激发的最佳点。以读悟情,以情动情。
文章三段的开头、结尾,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每段的总起句都是感叹句,每段最后又都以反问句作结。我范读开头时,如说话一般,又亲切又感动,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以自己的真情,让学生体会到朝鲜人民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情。范读文章的结尾时,我满怀激情,进一步加强了语气,强烈的抒发了中朝人民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战斗友谊。
学生被这离别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纷纷举手发言:“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这场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场面一定和我国抗洪救灾时,解放军与当地灾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场面一个样。”
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的思想感情,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产生了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让这一感人的场景永远铭刻在学生们心中。
三、 讲练结合
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落实语文素质目标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每一堂课我都保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深山风雪路》一文为例,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段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来品味文中之道,悟出邮递员老吕是一个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了读、说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对话。学生练笔的效果不错,当堂学生之间进行了交流,老师进行了点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由于我优化了教学方法,课上争取了时间,课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实践证明,我摸索、总结出的“激发兴趣,以情动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我决心在教学改革的大道上, 再接再厉,认真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出更新的教法,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