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明日黄花?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运营千头万绪,管理与质量是永远不变的至理。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曾在美国摩托罗拉和通用电气两大巨头中试行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后,逐渐引起了欧美各国企业的高度关注,这项管理便是六西格玛模式。
  然而,在这样一个推崇创新的經济环境中,它不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家得宝公司被排挤出局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纳尔代利曾对六西格玛情有独钟。他最欢的一句格言就是“事实是友善的”,这清晰地反映了他的管理理念。比如,他把六西格玛用于缩短顾客结账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战略性地安放吸尘器展品。但该项目对大小产品的逐一安排使店里的许多工作人员满腹怨言,他们认为源源不断的数据评价指标和文案工作占用了他们可以为顾客服务的时间。纳尔代利任期的结果是:公司利润飞涨,但员工士气却一落千丈,消费者满意度也随之低落。在2005年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排名中,家得宝从曾经的第一名滑落至榜尾。
  纳尔代利的继任者弗兰克·布雷克也来自通用电气公司,他减弱了六西格玛的实施力度,给门店经理以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做决定。詹姆斯·麦克纳尼离去后的3M公司和家得宝公司现在的情形十分相似。许多迹象表明,许多公司都做出了相似的撤退举动,甚至是通用电气自身,其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正致力于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主次顺序,期望能围绕“绿色创想”这一主题进行创新,但结果是喜忧参半。通用电气的董事会成员,同时也是Young&Rubicom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安·芙洁在努力让广告业务高级管理人员接受了六西格玛之后,又突然改变了主意。
  那么是不是六西格玛已经过时了呢?百森大学(Babson College)的管理学教授汤姆·达文波特说:“我认为是的。过程管理是一件好事,但我认为还需要利用对创新和客户关系的重视来对它加以平衡。”研究过程管理的宗旨是创建一种改善质量的系统方法,但它引火上身的原因正是其在削减成本、改善收益方面的有效性。如果这些正是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它可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随着创新成为公司的第一要义,六西格玛文化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六西格玛显然在很大的范围内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质量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82家实施了六西格玛,而且它还在继续向下渗透。随着质量改善体系从美国制造企业这一传统的施行者向金融服务行业和国外企业迁移,六西格玛的咨询师们仍像以前一样忙碌。近些年来,像杜邦、Texton、美洲银行和Sun电子计算机这些广泛分布于不同行业的公司都把六西格玛视为企业文化的基石。诸如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和六西格玛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这样的混合项目也应运而生。
  虽然六西格玛仍然热度不减,但认为它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人已越来越少。罗伯特·卡特是国防承包商雷神公司(Raytheon)的一位咨询人员,他说,一旦公司瘦身成功,“其战略需求就会随之改变”。增加销售收入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除进行收购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创新。卡特在雷神公司领导着一个以推进创新为宗旨的六西格玛项目。卡特说,虽然“大多数六西格玛的实践者非常善于用左脑思考,但创新其实大部分是受右脑支配的”。即使是像卡特这样的六西格玛专家都承认,“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这样的观念和活跃的创新前沿完全不能契合。卡特说,当创意开始酝酿时“你不愿意过多地对它加以分析”,而在传统的DMAIC框架中,这种事情就可能发生。
  当然,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一位领导者需要执着地将六西格玛推广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能否两者兼得、两全其美呢?“让我们施行六西格玛的同时保持创造活力吧”,但员工会将自己不愿意听的部分置于脑后。韦尔奇说过,即使把这种观念应用在了也许是不应该用的领域,但从长远来看仍会获得好处。只要员工了解了它的含义,你总能再对它进行微调。姑且把它称为“打破一些鸡蛋来做煎蛋”的方法吧。
  问题是,你不知道要打破哪些鸡蛋。2000年,史蒂夫·贝尼特离开通用电气公司,就任软件生产商Intui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踌躇满志地要在新公司推广六西格玛。但他非常谨慎,先在特定范围内对质量改善工具进行了一年的试验,以验证其可行性。他说,硅谷公司对六西格玛的印象是“大多不值一提”,所以公司员工会有怎样的反应他毫无把握。因此他把自己的意图用“过程优化”这一温和的口号加以掩饰,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六西格玛这样的名称。贝尼特说:“一听到这个词我就过敏。”
其他文献
30年前的臧健和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的自己会是今天的样子。30年前,她背井离乡前往泰国寻夫最后却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街头,而30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上海品食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兼顾问,坐拥几十亿财富的“水饺皇后”。    香港打工嫂    1977年的秋天,臧健和辞去了青岛老家的护士工作,带着年仅4岁和8岁的两个女儿远赴泰国,与三年前就去了泰国的丈夫团聚。就在臧健和满怀期待地到了泰国后,她发
期刊
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出,受益的渣打银行就迫不及待将其融入到从7月17日到26日发行的一期投资红筹股回归的新理财产品当中,其最大优势就是解除了漫长的投资锁定期,在提前终结该款产品后,客户可以随时赎回,而同时享有更大利益,潜在年收益最高可达10.5%。    贏在“红”潮    “港股红筹回归热潮,驱动红筹板块的估值提升和价格上涨,优质基本面和回归事件双轮驱动,这是渣打
期刊
管理一如时尚,总是循环往复。2006年年底,备受关注的联合利华和柯达转向事业部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使得跨国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似乎集中表现为事业部制的兴起,包括诺基亚在内的许多企业都纷纷按照产品线划分了事业部。  历史跨进2007年,同样发生在诺基亚身上的故事表明,事业部制正在失宠,管理似乎又将要回到原点——职能式管理重新回归。6月20日,诺基亚宣布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计划将组织架构重新划分为设备、服务
期刊
日前,交通银行推出首支全球证券投资组合产品“得利宝·蓝紫——双升双利”人民币理财产品。据悉,该产品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特别设计了A款与B款以供选择,两款产品投资期均为一年,投资币种为人民币,投资起点为5万元人民币,并以1万元人民币递增。    挂钩全球证券    “得利宝·蓝紫——双升双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同时与境外私募基金指数及境内新股信托产品连接。  其中,境外私募基金指数即S&P私募基金
期刊
首先,国内巧克力厂商要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进行原料精选和设备升级,达到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在品牌建设方面,要加强品牌经营。国外品牌把产品功效向情感功效转移的手法,是非常值得国内厂商借鉴的。    从巧克力冰淇淋、巧克力蛋糕、巧克力饼干到巧克力手机,很多时候,巧克力都是浪漫、甜蜜的代名词。在电影《情迷克力》中,巧克力诱人的芳香曾改变了整个闭塞小镇上的人的全部生活。巧克力在满足人们味觉的同时,已成为一
期刊
普华永道分析,目前,国内投资者在中国并购的活跃程度与海外投资者出现明显分歧。随着从活跃资本市场上募集的资金被用于整合高度分散的行业(通常是政府发起的重组)内资并购数量迅速增长。根据M&A Asia提供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中国已对外公布的交易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从去年同期的674筆增至808笔,其增长绝大部分来自内资并购。同时内资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数量稳步增长,涉及的行业也在不断扩大。  
期刊
从接手别人不要的烂摊子,到成为全中国客流量与交易销售总额最大的IT卖场,甚至是全中国唯一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IT商场。  这个成绩单的背后,其实是百脑汇熬了八年才终于在去年换来的。多数人看待百脑汇如今的成功,全将原因指向百脑汇现有十家IT商场(年底前将达十二家)是采取“自地自建”策略。对此,百脑汇总裁蔡明贤不否认地指出,相对于其他以租赁方式经营的IT商场,因受限于原屋主的空间利用率,导致对卖场
期刊
华夏基金近日发布公告,自6月28日起恢复办理旗下华夏回报二号基金的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业务,投资人可通过中行、建行、交行、招行和各大证券公司以及华夏基金办理。发行日期为7月14日至8月9日。  华夏回报基金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以独树一帜的产品特点博得了广大投资人的青睐。截至2007年6月20日,华夏回报基金成立以来,分红34次,每份基金份额累计为投资人现金分红1.5111元;华夏回报二号基金
期刊
虽然惠普创新营销的模式是有效的,实现了正常营销模式以外的补充,但这种模式只适合在有一定经济基础而信息又不是特别发达的地区。    “实际上,这是一种价值网的合作,也是无竞争合作、共同营销的一种关系,以此双方面互相应用,达到利益均衡。”计世资讯副总裁郭海涛就惠普电脑同当地电信合作推出分期充值PC的创新营销手段分析称。  日用消费品捆绑销售目前已经是司空见惯,但这次惠普电脑江苏、广东地区展开的与当地电
期刊
关注2007年下半年,为了建立更大型的全国性公司以增强其境内及境外的竞爭力,内资并购活动还将持续升温。在更多大型国有企业的带动下,境外投资也会逐渐增加 。  然而,由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带动了内资本土交易,但是偏高估值制约了外资交易活动。外资并购活动的增长可能相对较为缓慢、除非市场的估价预期有所下降。同时,在政策法规前景没有改观的情况下,金融投资者可能继续采用在较大的并购项目中投资并取得少数股权的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