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展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本文着眼于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即以激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并适当拓展延伸,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诗语。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诗歌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也可以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地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 、练笔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如在学习诗歌《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不少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内容上,他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这些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
3.创作。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中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多幻想和想象的创新成分,而且感情世界丰富多彩,这些思维中的闪光点和丰富的情感情绪有时会稍纵即逝。诗歌形式短小灵活,能够及时地记录和捕捉下情感。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真实情感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诗歌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能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3.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也可以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地配乐,效果会更好。
三 、练笔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语言材料为范本,根据一定的要求重写一个类似范本的语句或语段。这种练习既能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要求注意范本的基本结构、修辞手法、主要内容和思想情调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例如在学习诗歌《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不少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内容上,他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这些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
3.创作。诗歌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样式,它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写作的独特价值。中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多幻想和想象的创新成分,而且感情世界丰富多彩,这些思维中的闪光点和丰富的情感情绪有时会稍纵即逝。诗歌形式短小灵活,能够及时地记录和捕捉下情感。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用诗歌的形式来记录真实情感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