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综述
1.探究材料。
考生在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么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还应探究它们的个性;而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对于这样的材料,考生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考生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内容,找到共性问题,再加以整合,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2.解读图表。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答这类题时,考生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图表比较的角度,要对图表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仔细阅读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个人观点或看法。在对图表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褚振华/供稿】
典例呈现
(2020年辽宁营口卷中考题)
材料一: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材料二:“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材料三: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在纸质书中体验解谜游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感受沉浸式阅读,在公共阅读空间邂逅书香……体验、介质、场景等方面的变化和创新,就是希望阅读能够更便利、更生动,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体验阅读的美好,感受文化的浸润。
借鉴
1.探究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不超过30个字)
解析:材料一中的阅读方式包括传统纸质媒介、听书、数字阅读等,说明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材料二主要介绍疫情期间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给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材料三主要介绍“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据此即可概括出结论:人们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读书越来越便捷。
2.阅读材料一,选出对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2019年人均紙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持续上升。
B.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
C.我国近七成成年国民呼吁举办读书活动。
D.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三成多的国民有了听书习惯。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材料一可知,2019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65本,而2018年是4.67本;2019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2.84本,而2018年是3.32本。因此,2019年不管是纸质图书阅读量,还是电子书阅读量,同2018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3.结合材料二,将下面六个词语组合成一副最恰当的对联。
渐润 阅读路 难阻 书香 疫情 国民心
解析:这道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平声(一声或二声)。根据结构可知,“渐润”对“难阻”,“阅读路”对“国民心”,“书香”对“疫情”。根据材料内容和上下联的相关知识可知,对联为:“疫情难阻阅读路,书香渐润国民心。”
专项训练
阅读·悦读
材料一:2020年2月28日,江汉方舱医院被称为“清流哥”的年轻人治愈出院。时间回到2月5日,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年轻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的新闻迅速走红。有的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于是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更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材料二:
材料三:2020年疫情时期的“世界读书日”注定不平凡。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安徽组织“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和“图书惠民月”活动;黑龙江推出“书中自有春日”融媒策划,读者可以在快手、抖音平台朗诵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并接力上传视频;贵州举办2020多彩贵州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的书……
曾经,阅读的场景相对局限,书店、家中或图书馆最为常见。如今,公共阅读设施越来越便利,“24小时书店”“社区书店”“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设施纷纷进驻社区、街头、商场和超市。
材料四:阅读离生活到底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觉得,更近了。我国每年岀版的图书多达50万种,精深的、经典的、时新的,都能读到。互联网也提供了海量读物,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刷新阅读的内容、体验、场景,让人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距离更远了。尽管信息唾手可得、阅读触手可及,但仍有不少人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萌生“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焦虑。此外,信息爆炸、良莠不齐,也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隐形成本。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一位作家认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他父亲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如果家中缺少书香,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也不太会把阅读当作人生习惯。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应该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
阅读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给人以智慧。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材料五:我国每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和有的国家人均十几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不高。一方面是热爱阅读的群体阅读量有所增长,一方面是不读书的人总也不爱读,双方的“拉锯”导致数据僵持不前。年人均读书4本多一点,这个数据已经徘徊了10多年,而这10年正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的10年,无论是图书品种的丰富性还是内容质量,都是历史最好的。更何况,今天只要动动手指,图书就会送到家,电子书更是便利到无以复加,可国民阅读量就是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
(摘编自互联网、《人民日报》)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是没有“清流哥”的走红,人们就嗅不到久违的书香,认识不到读书的好处。
B.贵州的“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融入时尚元素,比安徽的活动形式更好一些。
C.阅读跟人们的距离更远了,主要是因为信息爆炸、良莠不齐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D.阅读不仅让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让人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2.根据材料二,写出3条有意义的结论。
答:
3.结合材料,简述国民年均阅读量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的原因及对策。
答:
1.探究材料。
考生在解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么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还应探究它们的个性;而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对于这样的材料,考生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考生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内容,找到共性问题,再加以整合,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2.解读图表。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答这类题时,考生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图表比较的角度,要对图表的内容有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仔细阅读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汲取有价值的信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个人观点或看法。在对图表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
【褚振华/供稿】
典例呈现
(2020年辽宁营口卷中考题)
材料一: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材料二:“您好,您在外卖平台购买的图书已送达!”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材料三: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在纸质书中体验解谜游戏,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感受沉浸式阅读,在公共阅读空间邂逅书香……体验、介质、场景等方面的变化和创新,就是希望阅读能够更便利、更生动,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体验阅读的美好,感受文化的浸润。
借鉴
1.探究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不超过30个字)
解析:材料一中的阅读方式包括传统纸质媒介、听书、数字阅读等,说明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材料二主要介绍疫情期间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给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材料三主要介绍“今天,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据此即可概括出结论:人们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出新,读书越来越便捷。
2.阅读材料一,选出对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2019年人均紙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阅读量持续上升。
B.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
C.我国近七成成年国民呼吁举办读书活动。
D.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三成多的国民有了听书习惯。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材料一可知,2019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65本,而2018年是4.67本;2019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2.84本,而2018年是3.32本。因此,2019年不管是纸质图书阅读量,还是电子书阅读量,同2018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3.结合材料二,将下面六个词语组合成一副最恰当的对联。
渐润 阅读路 难阻 书香 疫情 国民心
解析:这道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需要注意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平声(一声或二声)。根据结构可知,“渐润”对“难阻”,“阅读路”对“国民心”,“书香”对“疫情”。根据材料内容和上下联的相关知识可知,对联为:“疫情难阻阅读路,书香渐润国民心。”
专项训练
阅读·悦读
材料一:2020年2月28日,江汉方舱医院被称为“清流哥”的年轻人治愈出院。时间回到2月5日,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年轻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的新闻迅速走红。有的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于是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更有人发出内心感悟:有书相伴,真好!
材料二:
材料三:2020年疫情时期的“世界读书日”注定不平凡。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安徽组织“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和“图书惠民月”活动;黑龙江推出“书中自有春日”融媒策划,读者可以在快手、抖音平台朗诵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并接力上传视频;贵州举办2020多彩贵州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的书……
曾经,阅读的场景相对局限,书店、家中或图书馆最为常见。如今,公共阅读设施越来越便利,“24小时书店”“社区书店”“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设施纷纷进驻社区、街头、商场和超市。
材料四:阅读离生活到底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网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人觉得,更近了。我国每年岀版的图书多达50万种,精深的、经典的、时新的,都能读到。互联网也提供了海量读物,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刷新阅读的内容、体验、场景,让人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距离更远了。尽管信息唾手可得、阅读触手可及,但仍有不少人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萌生“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焦虑。此外,信息爆炸、良莠不齐,也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隐形成本。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一位作家认为,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他父亲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如果家中缺少书香,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也不太会把阅读当作人生习惯。因此,全民阅读活动应该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
阅读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给人以智慧。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材料五:我国每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和有的国家人均十几本的阅读量相比,的确不高。一方面是热爱阅读的群体阅读量有所增长,一方面是不读书的人总也不爱读,双方的“拉锯”导致数据僵持不前。年人均读书4本多一点,这个数据已经徘徊了10多年,而这10年正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的10年,无论是图书品种的丰富性还是内容质量,都是历史最好的。更何况,今天只要动动手指,图书就会送到家,电子书更是便利到无以复加,可国民阅读量就是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
(摘编自互联网、《人民日报》)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是没有“清流哥”的走红,人们就嗅不到久违的书香,认识不到读书的好处。
B.贵州的“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融入时尚元素,比安徽的活动形式更好一些。
C.阅读跟人们的距离更远了,主要是因为信息爆炸、良莠不齐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D.阅读不仅让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让人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
2.根据材料二,写出3条有意义的结论。
答:
3.结合材料,简述国民年均阅读量迟迟不能突破5本大关的原因及对策。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