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专门从事学生工作,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辅导员首先必须面对自我的成长。在如今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大家往往更多地关注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却忽视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新发展的时刻,应关注辅导员个人成长这一课题,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自我成长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26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情绪因素保持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学会运用自我概念分析、自我行为评价、自我意识调整等手段来领悟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分析自己的各种行为,理解自身情绪产生的真实原因。辅导员只有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情绪感受、意识观念等,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它们与学生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有助于辅导员在获得自我成长的同时提高学生工作的有效性。
一、 自我概念分析
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教师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能清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就无法定位自己的职业,就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心理误区。社会赋予教师的特定角色是:价值观的引导者、道德的评判者、知识的传播者,但如将这种标准带到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辅导员过强的助人责任感和塑造他人的效果期望,以及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这会在无形中增强辅导员的控制欲望,降低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从而产生挫败感,长期如此就会出现情绪困扰,导致心理枯竭,对工作缺乏热情,感到厌烦,情感和身体常有疲劳和耗尽的感觉,缺乏认同感等。长此以往,就会自我封闭,并因此影响工作。
辅导员的自我概念与个人自觉有着极大关系,自我概念越确定、完整,在工作中就越会有更清晰、敏锐的个人自觉。辅导员要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要从事辅导工作?是什么使自己相信自己有权利去辅导别人?对于那些在自己人生中暂时迷失方向的学生们能提供些什么帮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了吗?要保持工作的效能,辅导员必须对个人需求、内心冲突、脆弱的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清醒的自觉。辅导员的自我成长从其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个体自我概念的完善,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一个喜欢听表扬的辅导员就会因学生对自己的贬低而失去自信;过于追求完美的辅导员有时会因为辅导效果不如己愿而倍感灰心;而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辅导员也谈不上能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凡此种种,不一列举。总之,所有关于自我概念上的这些问题都会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中要注意对自我概念的认识和分析,从而保持辅导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敏锐地觉察并学习有效地处理辅导员个人职业中的枯竭现象。
二、 自我行为评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辅导实证和个案研究表明: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师生关系中的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就是辅导员自己。换言之,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最重要手段不是政治理论与教育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的辅导员的全部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知、情感、经验、价值观、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等。学生辅导工作并不是依靠生搬硬套的政治理论与思想教条而是辅导员本身生命的真实流露。美国心理学家卡确夫认为:“任何有效的辅导过程的起点都是辅导员自己。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都充分反映在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的,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
辅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辅导员的投影,因为辅导员是学生行为上的典范。在辅导的过程中,尽管辅导员自身主观上要求自己不以权威施教者的身份出现,但在实际上,时常处于心理无助的学生往往会把辅导员看做是自己的权威,当做自己行为上的典范。那么,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在辅导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辅导员极大的影响。因此,从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辅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参与了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人生的严肃事业。因此,在对自我行为认识与评价的过程中辅导员必须以一个真实的个体投入去体验一个真实的自我生命,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成长。这个过程既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是辅导员全部的人格投入过程。
三、 自我意识调整
每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我意识的调整,而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尤为如此。辅导员是一个普通的个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因此,一个好的辅导员首先要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能时常自觉与反省自己的不足与限制,要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问题,勇于面对并作出恰当的处理,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个人成长。同时,辅导员要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以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从而避免个人精力、体力上的枯竭。事实上,辅导员个人意识调整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反思能力发展的过程、自我成长的过程。阿考夫说:“当一个人变得更有能力、更勤奋、更富于创造性、知觉力、洞察力、理解力,更有见识、更谨慎、更易有辨别力时,可以说这就是他成长的表现。”
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感觉、有情感、有思维、有意志、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识观念强加于学生,但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意识观念隔离,辅导员意识观念的真实流露是很自然的,而辅导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其意识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这么说,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就是意识与观念,辅导员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学生应该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在散播他们的意识与观念。因此,作为辅导员本人拥有什么样的意识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自我意识观念的查清与帮助。
如今,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其中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辅导效果与辅导员本身能否有效地活出生命的意义相一致,辅导员越是能够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也才能越有效地使学生寻找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最有效的资源不是专业理论技术,而是个人的生命素质,也只有懂得关注自我,关心自我成长,才有余力去关照他人。只有辅导员自己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像救生员一样的人,才有能力解除落水者的负担,才有能力教会并放手让落水者自己去游泳求生,他才会有创造力与活力,在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人上岸。作为辅导员应该而且必须随时监视自身的生活,因为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改变就必须通过探究自身的选择与决定来促进他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辅导员的整个工作生命历程中,即从开始进入这个工作领域到持续不断的辅导实践中,自我成长一直都是个人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孟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学位课程班讲义[Z].
[3]冉祥华.浅析教师角色及其角色丛[J].黄淮学刊,1995(4)
[4]Arkhoff,(Ed.).Psychologyand- PersonalGrowth[M].Boston,MA:Simon&Schuster,1993:273
【作者简介】 马理叶(1982- ),女,回族,四川凉山州人,西华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硕士;王海英(1982- ),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专职政工干部,硕士。
(责编 黄斯佳)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自我成长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26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成长中遇到的各种情绪因素保持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学会运用自我概念分析、自我行为评价、自我意识调整等手段来领悟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分析自己的各种行为,理解自身情绪产生的真实原因。辅导员只有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情绪感受、意识观念等,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它们与学生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有助于辅导员在获得自我成长的同时提高学生工作的有效性。
一、 自我概念分析
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教师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能清晰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求,就无法定位自己的职业,就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心理误区。社会赋予教师的特定角色是:价值观的引导者、道德的评判者、知识的传播者,但如将这种标准带到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辅导员过强的助人责任感和塑造他人的效果期望,以及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感,这会在无形中增强辅导员的控制欲望,降低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从而产生挫败感,长期如此就会出现情绪困扰,导致心理枯竭,对工作缺乏热情,感到厌烦,情感和身体常有疲劳和耗尽的感觉,缺乏认同感等。长此以往,就会自我封闭,并因此影响工作。
辅导员的自我概念与个人自觉有着极大关系,自我概念越确定、完整,在工作中就越会有更清晰、敏锐的个人自觉。辅导员要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要从事辅导工作?是什么使自己相信自己有权利去辅导别人?对于那些在自己人生中暂时迷失方向的学生们能提供些什么帮助?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在生活中做到了吗?要保持工作的效能,辅导员必须对个人需求、内心冲突、脆弱的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保持清醒的自觉。辅导员的自我成长从其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个体自我概念的完善,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一个喜欢听表扬的辅导员就会因学生对自己的贬低而失去自信;过于追求完美的辅导员有时会因为辅导效果不如己愿而倍感灰心;而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辅导员也谈不上能控制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凡此种种,不一列举。总之,所有关于自我概念上的这些问题都会对辅导员的学生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中要注意对自我概念的认识和分析,从而保持辅导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敏锐地觉察并学习有效地处理辅导员个人职业中的枯竭现象。
二、 自我行为评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辅导实证和个案研究表明: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师生关系中的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就是辅导员自己。换言之,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最重要手段不是政治理论与教育技术,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调动起来的辅导员的全部人格因素,包括他的认知、情感、经验、价值观、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等。学生辅导工作并不是依靠生搬硬套的政治理论与思想教条而是辅导员本身生命的真实流露。美国心理学家卡确夫认为:“任何有效的辅导过程的起点都是辅导员自己。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何都充分反映在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上。同样的,他对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也反映在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上。”
辅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辅导员的投影,因为辅导员是学生行为上的典范。在辅导的过程中,尽管辅导员自身主观上要求自己不以权威施教者的身份出现,但在实际上,时常处于心理无助的学生往往会把辅导员看做是自己的权威,当做自己行为上的典范。那么,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在辅导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辅导员极大的影响。因此,从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辅导工作实际上就是参与了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人生的严肃事业。因此,在对自我行为认识与评价的过程中辅导员必须以一个真实的个体投入去体验一个真实的自我生命,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成长。这个过程既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是辅导员全部的人格投入过程。
三、 自我意识调整
每个人在其生命的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自我意识的调整,而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尤为如此。辅导员是一个普通的个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因此,一个好的辅导员首先要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能时常自觉与反省自己的不足与限制,要善于觉察自己的情绪问题,勇于面对并作出恰当的处理,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个人成长。同时,辅导员要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以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从而避免个人精力、体力上的枯竭。事实上,辅导员个人意识调整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自我反思能力发展的过程、自我成长的过程。阿考夫说:“当一个人变得更有能力、更勤奋、更富于创造性、知觉力、洞察力、理解力,更有见识、更谨慎、更易有辨别力时,可以说这就是他成长的表现。”
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感觉、有情感、有思维、有意志、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识观念强加于学生,但又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意识观念隔离,辅导员意识观念的真实流露是很自然的,而辅导的真正意义也就在于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其意识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这么说,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就是意识与观念,辅导员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认为学生应该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在散播他们的意识与观念。因此,作为辅导员本人拥有什么样的意识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自我意识观念的查清与帮助。
如今,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其中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辅导效果与辅导员本身能否有效地活出生命的意义相一致,辅导员越是能够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也才能越有效地使学生寻找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最有效的资源不是专业理论技术,而是个人的生命素质,也只有懂得关注自我,关心自我成长,才有余力去关照他人。只有辅导员自己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像救生员一样的人,才有能力解除落水者的负担,才有能力教会并放手让落水者自己去游泳求生,他才会有创造力与活力,在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人上岸。作为辅导员应该而且必须随时监视自身的生活,因为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改变就必须通过探究自身的选择与决定来促进他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校辅导员的整个工作生命历程中,即从开始进入这个工作领域到持续不断的辅导实践中,自我成长一直都是个人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孟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学位课程班讲义[Z].
[3]冉祥华.浅析教师角色及其角色丛[J].黄淮学刊,1995(4)
[4]Arkhoff,(Ed.).Psychologyand- PersonalGrowth[M].Boston,MA:Simon&Schuster,1993:273
【作者简介】 马理叶(1982- ),女,回族,四川凉山州人,西华师范大学专职辅导员,硕士;王海英(1982- ),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专职政工干部,硕士。
(责编 黄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