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舒吉·贝恩》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0日,2020年布克奖揭晓。出生于苏格兰的作家道格拉斯·斯图尔特凭借其小说处女作《舒吉·贝恩》摘得奖项。布克奖被认为是当代英語小说界的最高奖项,本次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玛格丽特·巴斯比评价说,“《舒吉·贝恩》建立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世界,用沉浸而细微的人物肖像描述了那里的人民和动人的价值观。”
  ●“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阅读体验”
  《舒吉·贝恩》以1980年代的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为背景,讲述一个叫舒吉·贝恩的男孩的成长故事。小说中的许多描述都来自于作者个人的早期生活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格拉斯哥,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该地区的工厂不断倒闭,造成了一大批看不到前景、茫然失措的工人群体。在城市衰败、贫困蔓延之时,人们发现他们的期待总是落空,舒吉·贝恩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内心,她依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梦想着能拥有一个有前门的房子,有光亮的早晨,然而在现实中,当她的丈夫离开她之后,她与三个孩子困在一个日益衰落的矿区小镇中,只能凭借酒精来寻求安慰。舒吉·贝恩是她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随着哥哥姐姐先后离开格拉斯哥,他成为了母亲生活中最后的温情居所。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共同抵御着生活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煎熬。
  巴斯比说:“在阅读此书时,我们要处理一些棘手的东西,书中的人物都过得很艰难。这不是一个所有人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但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阅读体验。任何读过它的人都不会忘记它所带来的感觉。”正如作者所说,他所想要书写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悲剧。
  ●“你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它变成艺术”
  和许多优秀作品一样,《舒吉·贝恩》也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斯图尔特1976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生活在公共住房,家里仅有的书架上是母亲作为装饰用的、仅有封皮的假书。他没见过自己的父亲,16岁的时候,母亲又由于过度酗酒而去世。斯图尔特说:“当你还是孩子并且一直遭受创伤的时候,你绝对无法控制它,那个时候,你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它变成艺术,并仔细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
  母亲去世后,斯图尔特搬入了寄宿公寓,并开始大量读书——那一阶段,书籍成为了他的避难所。从那些作家作品中,他不仅获得了慰藉,更获取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由于社会偏见,他未能选择自己热衷的英国文学,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时装方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
  而那些与小说故事类似的生活经历也给作者当下的生活带去了很大影响。已经在美国担任了25年时装设计师的斯图尔特,当他意识到自己设计的奢侈品服装已经超出了许多类似他母亲的年轻女性所能承受的购买范围后,选择离开了这份工作。他前往另一个服装品牌,尝试设计更加大众化的服装。
  44岁的斯图尔特形容自己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孩子,经历了不同的职业生涯,很晚才开始写作。”斯图尔特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对于我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的格拉斯哥长大的年轻男孩,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真正想要的只是在世界上找到几个读者”
  《舒吉·贝恩》的小说构思从2008年便已经开始,当时的经济萧条触动了斯图尔特,唤醒了他在美国已经逐渐淡化的个人记忆。他在房间中完成了这个长期工程,终于在今年看到了小说出版的曙光。在被32家出版社拒绝后,格罗夫大西洋出版社的一位年轻编辑发现了这本书的闪光之处。
  然而,受到疫情影响,当《舒吉·贝恩》正式出版后,书店已经关门,亚马逊也削减了快递业务。对于当时的斯图尔特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他很期待能有读者阅读到这本小说,在晦暗潮湿的环境中,“您真正想要的只是在世界上找到几个读者……不用很多,但你会非常希望他们能进入你的世界”。
  不过,斯图尔特已经经历过许多比这更具创伤性的事件。他所要做的便是耐心等待。而布克奖,对作者而言,似乎不仅意味着文学上的肯定,也意味着作者内心世界得到了一个更开阔的、被读者认同的共情空间,意味着他悲惨的私人记忆在艺术与写作中得到了化解。
  在得知自己获奖后,斯图尔特哭着形容自己“完全惊呆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母亲的形象与情感支撑起了这部作品,“这本书是献给她的——现在,我想我的母亲会非常高兴。”他还感谢了苏格兰人民,尤其是格拉斯哥人,“这本书关于他们的每一句话都体现出同情、幽默、爱与奋斗。”斯图尔特说。
  《舒吉·贝恩》创作谈 (节选)
  我是妈妈的儿子。一直都是。我从来不知道我的父亲是谁。
  我的母亲是一个迷人、胆大但悲惨的女人。她心地善良,以家庭为荣。她的伤痛是我的爱所无法弥补的。母亲是个酒鬼,我对她的记忆全和酒有关。我十六岁那年,她独自死在家里,当时我正在上学。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火花四溅的灵魂,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从容的离场。
  当你和酗酒的母亲一起长大时,你会发展出一些机制、策略与技巧,不仅要保持完整、不受她的病情影响,还要努力拯救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在她醉酒的夜晚,当她的醉意昭示着一些特别棘手或不祥的东西时,我会试图用我的纸笔扮演秘书,让她口述她的回忆,以转移她对酒的注意力。她总是以含糊不清的对伊丽莎白·泰勒的献词开始,我们的进度也就到此为止了。虽然《舒吉·贝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小说作品,但它的核心是我对母亲与酒、与男人、与她的微薄梦想抗争的记忆。三十年过去了,我每天都在想念她。
  我长大后成为一名面料设计师。我曾想学英语专业,想当作家。但在我童年的世界里,男孩子是不会做这种事的。学英语专业是中产阶级的事,在格拉斯哥东区,连“英语”这个词都显得刺耳和危险。我接受了纺织业的培训——这是一个踏实的、苏格兰的行业——并最终在纽约为美国大品牌设计面料。这里与我家乡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我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但我并不满足。我需要写作。我的生活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篇章,我难以调和它们。我怀念曾经的我,怀念我仍然热爱的格拉斯哥。所以我开始写《舒吉·贝恩》,试图把我的生活重新缝合起来。
其他文献
最后一课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可
期刊
朋友新买了一条水晶手链,一颗颗海蓝宝珠串在一起,犹如一湾碧水,没想到被急速走过的路人撞了一下,“啪嗒”,手串掉到地上。朋友并不急,拉着我走到阳光底下,让我仔细看。随着她的手轻轻转动,我发现有两颗珠子里面竟然闪耀着彩色光芒。“水晶就是有这样的特性,摔裂了里面能看到彩虹。”朋友笑着说。  成长路上,谁都有过像水晶一样被摔打的日子吧。当“我”来到全然陌生的环境,当“我”孤立无援倍感失落,当“我”怀疑否定
期刊
我学会了像外祖母那样看树和花草的“神气”,就像看动物和人一样。在她眼里大丽花是穿花衣服的闺女,爱大笑,胖胖的憨憨的;百合微笑着看人,露出雪白的牙齿;黑菊是冷面的女人,她很傲气;蓝蝴蝶花非常害羞,不爱说话;山牛蒡一天到晚嘀嘀咕咕,嘴巴很碎;紫菀是读了很多书的姑娘,能背许多诗;萱草的心愫最好,是不讲穿戴的美人;白头翁是吉祥的花,谁遇到它都离好事儿不远了;梦冬花又叫“喜花”,誰见了都高兴;鸡冠花让人想起
期刊
电影《东京塔》里有这么一段:男主角与亲友正在家里哀悼刚过世的母亲,编辑打电话来催稿,他气得直发抖。男主角挂断电话,不想写了,然而他的脑海里响起母亲的声音——“去写吧,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去写吧,你答应人家今天交稿的啊,是你迟交了,不能不写啊。”于是,男主角坐下来,把稿子写完,并非因为答应了人家,“只是觉得如果不写,老妈会很在意”。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浓淡之别就在于有没有在意。感
期刊
1980年1月11日的晚上,刘仁俊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把刘仁俊的后半輩子都跟淇淇联系在了一起。  淇淇是一只白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只生活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因为珍贵与稀缺,也被美誉为“长江女神”,与金丝猴、大熊猫并称为中国国宝级的保护动物。刘仁俊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白豚专家。  电话里说在湖南城陵矶捕到了一只活的白豚。刘仁俊马上借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动身赶往湖南。
期刊
李娟在戈壁滩上迷了路,开着“老解放”的黑车司机,给她们的油箱灌了些油,还送给她们半瓶水,并给她们指明了回家的路。而她没有回家的狂喜,反而在想:此后,再也寻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就像当年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寻不到“世外桃源”一样,令人怅然若失。  从乌鲁木齐打工回家的她,给姥姥花了40元买了两只“袖珍兔”(特能吃,肥得跳不动,只能爬着走),给母亲花10元钱买了两只“金丝熊”(少了条
期刊
夏天,我曾来到新疆阿勒泰,在此之前,因为太过遥远,我竟然从不知道这片土地如此壮阔迷人,这边风景不似内地的单色,就连天空都有四五种颜色。这边有许多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但都和谐共处,在路上不认识的都会打招呼,遇到困难都会互相帮忙。  李娟不是一位专业的作家,但写出的文章又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她笔下鲜活的文字,透露出朴实与爽朗。  在她的书里,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
期刊
吃饭时,我们收到消息: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区域发生了6.6级地震。5分钟后,队里接到任务:奔赴300公里外的震中岷县禾驮乡参与救灾。  奔赴震区的军车上,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父亲发来的消息:“新闻说你那边地震了,你是不是要参与救援?”  我本想向父亲炫耀,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但想起上车时老兵们的教诲:在部队,对家里要报喜不报忧,别让家人再为你操心。  于是,我回复父亲:
期刊
星空与海水之间,  群山与飞鸟之间——  晨光中的鲸鱼,  游往约定之境;  暮晚中的小兽,  行过幽谧森林;  岛屿上的杉树,  杉树旁的灌木,  灌木丛中的野兔,  野兔上空的湛蓝夜色,  夜色中的弦月,  弦月下的一株四叶草,  与这世间  与奔涌而来的潮汐,  海草沙砾间的牡蛎,  小镇集市上的一棵青菜上的瓢虫,  与雨后的山风,  曾与窗前的你、我  呼吸在同一个刹那。  诗歌赏析  
期刊
艺术大师克洛德·莫奈,被誉为印象派之父。他出生在巴黎,早早便表现出绘画天赋,这让艺术家欧仁·布丹注意到他,并教授他画油画。在启蒙恩师的鼓励下,莫奈对户外写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与一些画家在外面画出草图再回到画室创作相比,他的创作过程全部都在户外进行,趁光线还没发生改变的时候快速将光影捕捉下来。  “我仅有的功绩便是直接从自然中取材作画,并努力重现脑海里那些极其短暂易逝又变化不定的印象。”莫奈对自己的评
期刊